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儒学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研究比较
摘要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儒家学派和西方《圣经》的基督教思想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介绍了儒学和基督教伦理学的基本道德思想,其次从婚姻观和“孝道”两方面来对两种思想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之处。最后总结全文,简要介绍了自己对于两种思想的体会。儒学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研究比较作为分别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儒学与《圣经》的基督教思想在伦理道德思想层面上的比较分析是一项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话题,它不仅对于探索人类文化的内在精神有巨大帮助,而且有益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圣经》是一部关于基督教的书籍,但并不是只有信基督教的人才读。就像《论语》是一本关于儒家思想的书,也并不是只有信儒家思想的人才读。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圣经》和《论语》是对东西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书,《圣经》影响了西方人两千多年,就像《论语》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一样。直到今天依然一定程度地左右着人类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圣经》和《论语》已经那么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在我们平时说话中,不经意间都会涉及到这两部书的内容。在中国与世界接轨的今天,不了解《圣经》就不能透彻地了解西方人的思想和西方文化,不了解《论语》也就不能透彻地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中国的文化。了解并不等于无条件地赞同,但是不了解,许多时候往往会显得无知,并可能引起误解,甚至引起纷争,形成仇恨。了解则有助于促进彼此的沟通,有利于增加谅解,消除分歧,并带来和平和友谊。因为,只有增加彼此的了解才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才能体会彼此的思想情感、道德判定标准、是非评价准则等。有些人把《圣经》看成是绝对真理,就像有些人把《论语》看成是绝对真理一样。也有人持完全相反的意见,宣称圣经是精神鸦片,宣称孔孟就是国难。我觉得这两种极端的肯定和极端的否定都是不太妥当的。随着中国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的逐渐开放与宽松,各种思想和文化现象纷纷涌现在我们的面前,每一种思想或文化的推销者都不吝啬用最美好的语言向你推荐他们为你选择的东西,可是如果你对这些东西缺乏足够的了解,尤其是如果你缺乏理性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很可能无所适从。怎样培养我们理性的独立思考能力,怎样以开放的思维方式对世界多元的文化和思想进行鉴别、比较、选择,从而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方面推陈出新,形成多元世界中具备独立个性的新型中华文化和思想体系,是我们一刻也不能忽视的问题。为此,作者根据当今时代的科学精神,对《圣经》和《论语》两本书进行了相对系统的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一、“婚姻”观念对比《圣经》由39篇“旧约全书”和27篇“新约全书”两部分构成,《论语》由20章500多段构成。为了节省篇幅,并方便没有阅读过这两本书的读者了解这两本书的概况,本书选择了“旧约全书”中的前五篇核心内容摩西五经和“旧约全书”中的前四篇核心内容四福音书,按照书中原来的次序逐一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在对每一个《圣经》故事或话题分析介绍的同时,找出了《论语》中相关的约100段左右的内容,进行了对照分析比较。早期基督教与先秦儒家都承认婚姻的存在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并认为婚姻有防止“淫乱”与繁衍子孙两大目的与功用。但是,具体来说,由于它们的出发点有所不同,对婚姻这两大目的也各有所倚重,并由此导致了它们在婚姻观上的某些差异,其中最大、最明显的不同表现在分别赞成一夫一妻与一夫多偶及其对待离婚的态度上。基督教是一种以灵魂救赎为核心的宗教,重精神而轻肉体,并具有禁欲与反婚姻的倾向,它对于上述两大婚姻的目的,以避淫乱为主,生育次之。因此,婚姻无子女并不是什么大的过错,也不会遭到严厉的指责。但是,为了避淫乱,基督教特别强调夫妻间的忠诚,提倡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并且反对离婚。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的主要根据,就是《旧约圣经》创世神话中人类最初的婚姻便是一夫一妻,即亚当与夏娃。基督教恰恰相反,先秦儒家对于婚姻的这两大目的,以生育为主,避淫乱次之。儒家伦理是基于现实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服务于世俗社会之目的,不象基督教那样从宗教教义出发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因而它对婚姻强调的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服务于奴隶制父权社会。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中强调的是等级秩序,而没有基督教那种凡基督徒皆兄弟姐妹的平等因素,因而其父权思想更为明显,妇女完全成了男子借以传宗接代的工具。综上所述,早期基督教与先秦儒家对于性与婚姻的认识,在本质上具有一致之处,即以性为罪恶之源与祸乱之本,以婚姻作为防止淫乱的安全阀与延续子嗣的工具。但是,由于基督教与儒家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它们对于性与婚姻的态度也有差异。基督教注重性的纯洁,强调夫妻的忠诚,提倡一夫一妻制;儒家注重子嗣的延续,允许男子三妻四妾,对男女性行为持双重标准。早期基督教与先秦儒家的这种相似与差异,主要是由于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二、“孝道”思想对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涉及方方面面,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孝”不仅是家庭观念中孝敬父母的问题,也是几千年来统治秩序中重要的社会规范。儒家所谓的孝,是通过延续族类生命以使个体生命达到永恒意义上的孝,即生命不死意义上的孝。儒家把不死之愿望、永生之愿望主要寄托在子孙的延续、血脉的长存上。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中国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说来,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根据《圣经》中记载,基督徒所信奉的耶和华上帝给人类社会颁布了十条必须谨守遵行的戒命,其中的第五条就要求“当孝敬父母”。基督教教义要求基督徒“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圣经》中的孝道“爱上帝”和“爱父母”是相合的。“爱父母”是“爱上帝”的自然延伸,“爱上帝”要通过“爱父母”的行为来表现。所以,《圣经》中讲的与父母的孝亲血缘关系是建立在上帝之爱的框架上。《圣经·诗篇》:“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对父母的孝最终是对上帝天父的孝,孩子是上帝赐给父母的,父母是孩子的管家,替上帝来管教和训练子女,孩子最终属于上帝的。因此,对上帝真诚的爱必定唤起对父母的爱,离开对父母的爱也谈不上对上帝的爱。人由上帝所造,上帝如同父亲关怀儿子一样,对待每一个人。圣经之孝道是一种契约之爱,人对上帝的孝源于上帝对世人的爱。中国的孝文化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孝在家庭中主要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行为和态度上。在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中,父母在家庭中是绝对的权威,服从父母被视为孝顺的一种体现。孝的社会意义在于维持一种社会和谐秩序,即对于长者和统治秩序的敬畏和服从。在西方,孝主要并不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行为之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宗教文化中。西方的孝文化也没有多少社会意义,而其家庭意义仅表现为对父母的尊敬,这种尊敬也并没有导致对父母的服从。西方人强调独立,强调在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平等。中国人家庭观念非常强,父母在子女身上的付出也是最大的。而西方人一旦已经成年,都会努力自食其力,不需父母过多的付出。中国人一般都与父母住得比较近,即使到外地工作,一般也要把父母接到身边。而西方人就绝不会这样,他们为了事业不会考虑父母,也没有必要考虑父母,而且西方人并不像中国人这样有故土情结。总结通过对儒家思想和《圣经》是思想的比较来看。思想与文化原本就没有好坏之分,它表现的是人类思想的力量与智慧。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我体会到:伦理道德思想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生活方式、神人关系的解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长河中的两朵奇葩,对二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伦理道德思想的比较既显示了他们本质的区别,又体现了人类文化的趋同性。因此,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今天,如何寻找中西文化的结合点,创造新的文化融合,才是我们所需努力的。参考文献1、《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3、《孟子》,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4、林治平主编,《基督教入华七十年纪念集》,宇宙光出版社,2004年;5、傅佩荣,《儒家哲学新论》,(台湾)业强出版社,1993年;6、王杰,《儒家文化的人类学视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7、王志成,《宗教文化与宗教他者》,《浙江社会科学》,2007(5);
本文标题:儒学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研究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206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