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 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考试科目:________________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考试日期:年月日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摘要:科学与非科的划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科学,非科学,划界关于科学,古今中外先哲和思想家的定义颇多,有的认为,科学是知识,有的认为科学是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知识,有的认为科学是关于事物的本质、规律、必然性、普遍性的知识,等等。而在平时,我们往往只承认科学是关于规律、普遍性的知识体系,而不承认科学是关于本质、必然性的知识体系。瓦托夫斯基说:“科学是一种用普遍的定律和原理建构的有组织的或系统的知识体系”。王海明认为:“精确地说,科学是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本质、规律、必然性、普遍性的理性知识体系,简而言之,也就是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普遍性的理性知识体系,因为‘本质’、‘规律’、‘必然性’、‘普遍性’、‘理性对象’,如上所述,大体是同一概念”。归结为一句话:“科学乃是可能被经验——观察和实验——检验的知识”。一切科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人类的行动,以便获得和创造各种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从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显然,只有普遍性的知识才能使人对未来做出预见。“科学只是那种能够被看客观的关系”。即是说,科学是关于客观事物的能够使人做出预见的知识。因此,新科学发展观中“科学”的内涵应当是关于社会治理的客观规律的普遍性的知识体系。科学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科学”是因为它是可能被经验——观察和实验——检验的价值知识体系[1]。这个价值知识体系有别于传统社会治理价值知识体系之处在于,它注重和突出了社会治理价值知识体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绝对性,从而摆脱了传统的相对主义的社会治理价值思维方式,回归了人类社会治理的价值知识体系的大道,借鉴和运用了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社会治理价值知识财富,有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波普尔强调每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某种假设,终有一天被实验反驳或“证伪”[2]。他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即所谓“归纳问题”(休谟问题)和“分界问题”(康德问题)。分界问题是他的基石,由此他认为科学理论没有永远正确,科学之为科学,不在可证实性,而在可在经验事实的发展中证伪自己,可证伪性和不可证伪性,就是一切科学与非科学的根本界限。库恩把常规科学概念加入波普尔的发展,开创了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认为科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有一种内在的防御性或保守性,这就是说处于一个“常规”状态,除非发生科学革命,前一个常规科学体系维持着,并采取保守姿态甚至教条姿态[3]。库恩据此否认可以客观地接受或否弃某一科学理论,在他看来,主观因素是采取或否弃一种科学理论的不可消除的成分,选择一种理论“不能通过证明来解决”,它是靠劝说技巧解决的,没有什么证明问题,只有劝说问题,因此发现—-证明的区别是过于理想化的,应予抛弃。如此看来,波普尔和库恩确实均否认了所谓科学的真实性(这种否认是正确的)。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二位思想家的观点就会发现,这二位思想家虽然否认所谓科学的真实性,都承认科学发展的阶段性和相对稳定性。科学是人们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客观世界各种运动形式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4]。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其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规律;科学技术相互转化、趋于一体化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加速度规律;科学技术从变量到科技革命的规律;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需要发展的结果,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最初动因。科学技术归根到底来自于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的要求,社会生产实践的要求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5]。而科技发展又反过来对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实践,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政治需要也影响和制约着科技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趋于一体化的规律。科技综合化趋势加强,表现为科学技术这两类本质不同的人类活动相互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许多技术发明得益于科学发现,许多高新技术都是多学科多种技术门类相组合、相融合的结果。分化越细,表明在相关学科的研究在向深层次发展;而综合、一体化的趋势则表明,科学研究向系统化、普遍联系、整体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是一个从量变到科学革命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不断加速发展的新情况,有人称之为“知识爆炸”。当前知识总量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总量都要高。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6]。真理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通过思想、理论的形式,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有机统一。在认识过程中,既有真理,又有谬误[6]。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表现为,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既明确地肯定了客观真理,又科学地揭示了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6]。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以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为特征的。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已有的理论看成万古不变的教条,不承认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与绝对主义相反,相对主义则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承认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主观随意地看待真理,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江泽民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采取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正确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生动体现。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必须采取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科学态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实践作为检真理的标准,具有两重性,即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确定的,又是相对的、不确定的,是确定与不确定、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任何思想和理论都必须毫无例外地接受实践的检验。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大讨论,对于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全国人民思想的解放,重新恢复和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样,坚持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对于促进入们转变观念,防止和克服思想僵化,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科学是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本质、规律、必然性、普遍性的理性知识体系。科学具有以下特征:①要有实验事实。②要有基本概念。③要有一套原理和定律。④要有一套逻辑演绎系统。⑤要有一系列具体结论[7]。但是,以上条件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他非科学的理论也可以具有以上特征,如神学。科学思想包括两个部分:①自然科学的一般理论:在某一具体科学研究领域中我们总能找到关于这个领域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概念,不能归结为该领域的具体问题,如物理学中的运动。②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思想:具有更高的抽象意义。我们在科学研究中要善于在肯定中发现否定,在否定中发现量变。参考文献:[1]赵亚楠.论科学的划界[D].北京师范大学,2006.[2]李晓艳.解读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D].中原工学院,2009.DOI:10.7666/d.d199134.[3]张伟琛.科学哲学:从库恩到后库恩时代[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28(4):47-51.DOI:10.3969/j.issn.1674-7062.2011.04.009.[4]李静静,吴彤.科学划界标准新探[J].科学学研究,2007,25(3):425-429.DOI:10.3969/j.issn.1003-2053.2007.03.007.[5]郑文范.论科学与技术的统一[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10-15.DOI:10.3969/j.issn.1672-9617.2005.02.005.[6]陆魁宏.论马克思主义真理发展的规律[J].湖南社会科学,2002,(6):18-21.DOI:10.3969/j.issn.1009-5675.2002.06.004.[7]李醒民.划界问题或科学划界[J].社会科学,2010,(3):103-113.DOI:10.3969/j.issn.0257-5833.2010.03.014.
本文标题: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27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