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版导学案
年级:高二年级必修四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使用时间:编写:刘劲夫瞿兴兵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班级小组姓名评价-1-《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4、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宋词的风格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2、关于苏轼生平:(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导学过程】一、一轮诵读,知人论世。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二、二轮诵读,因声求气1、把握节奏范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划出节拍,按教师范背的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韵脚:2、再读.读出作品的豪放、悲慷之感:诵读指导:首先注意词作的豪放悲慷的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3、疏通文字词意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一、基础巩固(A级)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公瑾()纶()巾强虏()华()发酹()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①浪淘尽(冲洗、冲刷。)②千古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③人道是(说)④乱石穿空(陡峭不平的样子。)⑤雄姿英发(卓越不凡)⑥一尊还酹江月(同“樽”,酒具。)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借喻、对偶)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借代、夸张)4.判断下面正误,对的画√,错的画×。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二、深层理解(B级)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AC)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B.“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C.“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D.“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年级:高二年级必修四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使用时间:编写:刘劲夫瞿兴兵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班级小组姓名评价-2-头发了。三、解释下列三句词的意思。(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明确:(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明确:(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明确: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明确:(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的出场造势。(2)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有几个字用得非常妙,请找出赏析;并探讨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明确:参考答案:(1)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江水与堤岸搏击的力度;卷:写出了汹涌的波涛力量之大。(2)这三句化静为动,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了赤壁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参考答案: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状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4、题为“赤壁怀古”,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念周瑜?请先填写第一个表格,分析周瑜形象;然后联系第二个表格回答。第一表格:描写周瑜语句周瑜形象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风流倜傥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儒雅潇洒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战功卓著第二表格:人物项目周瑜苏轼建功年龄二十多岁四十多岁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参考答案: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4、这首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年级:高二年级必修四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使用时间:编写:刘劲夫瞿兴兵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班级小组姓名评价-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5、《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我不知道赤壁。‘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自此遂相沿用。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表现出充分的激情,厚实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一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因素,与豪放情调不合,你怎么认为?“多情”在古诗词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赤壁。“人生如梦”只是一种自慰,作者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几句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对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6、课堂小结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7、作业布置三、练习拓展一、课外阅读(D级)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明确:(1)“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2)“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4分)明确: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这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本文标题:《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版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298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