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妇产科中医服务项目操作规范精简版
妇产科十项中医诊疗操作规范目录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20二、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30三、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四、推拿技术操作规程30,40,50五、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20六、刮痧技术操作规程30七、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30八、中药外敷技术操作规程九、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程十、穴位敷贴操作规程10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适应症及选穴】参考针灸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医妇科学》制定。1.痛经:①气滞血瘀:太冲曲泉三阴交②寒凝血瘀:中极三阴交地机③湿热瘀阻:太冲次髎中极三阴交④气血亏虚:气海足三里脾俞三阴交子宫2.崩漏:①血热内扰:三阴交血海隐白曲池②气不摄血:气海脾俞百会足三里隐白③肾气亏虚:肾俞关元子宫三阴交④瘀滞胞宫:中极气冲隐白三阴交血海膈俞3.带下:①脾虚湿困:气海带脉白环俞脾俞三阴交②肾阴亏虚:肾俞太溪次髎三阴交③肾阳亏虚:关元命门肾俞带脉次髎足三里④湿热下注:中极阴陵泉带脉次髎4.阴挺:①气虚:百会关元气海维道足三里②肾虚:关元大赫照海子宫5.滞产:①气血虚弱:足三里三阴交复溜至阴②气滞血瘀:合谷三阴交独阴6.胞衣不下:①气虚:关元三阴交独阴②血瘀:中极气海合谷三阴交肩井独阴7.产后腹痛:①血虚腹痛:关元气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②寒凝腹痛:关元肾俞气海三阴交③血瘀腹痛:中极归来膈俞血海太冲【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妇女怀孕后一般不针刺。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收费参考】每次20元。二、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寒性病症。治疗一般选用艾条温和灸。【适应症及选穴】参考针灸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医妇科学》制定。1.痛经:①气滞血瘀:太冲曲泉三阴交②寒凝血瘀:中极三阴交地机③气血亏虚:气海足三里脾俞三阴交子宫2.带下:①脾虚湿困:气海带脉白环俞脾俞三阴交②肾阳亏虚:关元命门肾俞带脉次髎足三里3.阴挺:①气虚:百会关元气海维道足三里②肾虚:关元大赫照海子宫4.胞衣不下:①气虚:关元三阴交独阴②血瘀:中极气海合谷三阴交肩井独阴5.产后腹痛:①血虚腹痛:关元气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②寒凝腹痛:关元肾俞气海三阴交③血瘀腹痛:中极归来膈俞血海太冲【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灸法:①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②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收费参考】每次20元。三、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治疗一般选用留罐。【适应症及部位】1.外感病:大椎肺俞孔最2.脾胃病: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气海足三里3.中暑:大椎委中4.腰痛: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5.妇科疾病:肾俞肝俞八髎中极关元三阴交血海6.肥胖症:中脘天枢关元石门足三里阴陵泉巨阙丰隆三阴交箕门髀关【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止血钳、95%酒精、0.5%碘伏、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操作方法】1.点火: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2.拔罐: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3.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操作程序】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4.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5.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收费参考】每次20元。四、推拿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适应症及部位】1.痛经:①气滞血瘀:太冲曲泉三阴交②寒凝血瘀:中极三阴交地机2.腰痛: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3.胃痛:天枢气海足三里【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操作程序】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3.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4.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6.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7.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3.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4.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收费参考】每次40元。五、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目的】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适应症及部位】1.痛经:子宫屏间下脚端肾2.不寐:脑下脚端心脾肾屏间神门3.带下病:子宫膀胱卵巢屏间肝肾脾三焦神门4.妊娠恶阻:内关足三里【用物准备】治疗盘、探针、棉签、0.5%碘伏、镊子、王不留行籽、胶布、剪刀、弯盘等。【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3.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针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常规消毒。4.埋籽:将王不留行籽粘于7mm×7mm胶布中间,贴于所选穴位上,并用食指指腹按压。5.一边按压一边询问病人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6.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根据需要留籽2~3天。7.撤籽:撤除胶布和王不留行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并及时给予处理。8.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耳廓有炎症、冻伤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2.动作轻巧,按压力度适中,使病人有“得气”的感觉即可。3.胶布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收费参考】每次20元。六、刮痧技术操作规程【目的】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应症及部位】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主要表现为头昏脑胀,胸闷欲吐,全身酸胀,倦怠无力等。一般刮痧部位有头部、肩背部等。【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cm。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9.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收费参考】每次20元。七、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阴痒、带下等。【适应症】适用于阴痒、带下等。【药物选择】中药熏洗方:苦参30g百部20g地肤子20g土茯苓20g黄柏20g白鲜皮20g白花蛇草20g水煎2000
本文标题:妇产科中医服务项目操作规范精简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31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