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汉语语音史8中原音韵音系
《中原音韵》与近代汉语语音系统第八讲《广韵》维持的仍是隋唐之际《切韵》的语音系统。汉语的语音在不断发生变化,尽管《广韵》规定了“同用、独用”,并且改动一些类隔切为音和切,但仍然离实际语音越来越远了。一、《广韵》以降的韵书北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集韵》编修完成,主编者丁度。《集韵》仍沿用206韵目,但收字53525个,比《广韵》多一倍。所收字的又音也比《廣韻》更多得多。《集韻》的内容与《广韵》也有不少差异:1.“同用、独用”调整。如《广韵》中问韵、焮韵独用,《集韵》改为同用。2.一些字归韵不同。如《广韵》“巾,居銀切”,“银,语巾切”,属于真韵,在《集韵》中都属于谆韵。3.《集韵》改变了一些反切用字,如“银,鱼巾切”。4.《集韵》改变了一些字的反切,更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悲,《广韻》府眉切,《集韵》逋眉切。贮,《广韻》丁吕切,《集韵》展吕切。贿,《广韵》呼罪(上声)切,《集韵》呼内切(去声)。5.《集韵》增加了一些字的又音,比《广韵》收音更全面:肖,《广韵》私妙切,去声;《集韵》还收思邀切,平声。《集韵》开启了改革《切韵》系韵书之风。作者丁度还编著了《礼部韵略》,是由礼部颁行的一种简略的韵书,是《集韵》的纲要和简编。其中“同用”的情况大大增加。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直接归并了《礼部韵略》中规定可以同用的韵,于是只剩107韵。在此之前二十多年(1229年),金人王文郁编过《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作了同样的工作,归并得到了106韵。刘是山西平水人,王在平水做官,他们所制定的韵就被称为“平水韵”,现在以106韵为准。唐代虽然还没有平水韵,但平水韵就是根据唐诗韵同用独用例总结归并而来的,比较符合唐诗用韵的实际,且易于掌握,逐渐成为了正统。明清时期科举所用诗韵都是106韵。元代初年,黄公绍著《古今韵会》(已佚),后熊忠又在此基础上删节修订而成《古今韵会举要》,成书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沿用平水107韵,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韵书的样式,但内容上发生了很多改变,反映了当时的语音实际。如:1.声母“照穿床”并入了“知彻澄”,说明卷舌音已经形成。2.疑母和喻母中分出一个“鱼母”,说明这两母已经有一部分变为零声母。3.韵母缉韵[-p]、物韵[-t]、职韵[-k]合并,说明入声字合流。近代音指的是宋代至清代的汉语语音系统。记录近代音的最重要的韵书,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成书于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此书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对《切韵》系韵书作了彻底改革,记录的是当时北方的实际语音,主要是为当时的词曲制作服务的。二、《中原音韵》《中原音韵》的排列方式和《切韵》系韵书完全不同:不分卷,以19韵部为纲,每个韵部下按平上去声调排列。同声调的字又按小韵分别排列,之间用圆圈隔开,每个圆圈内是一组同音字。没有反切,不加注释,所收字有异读的也反映不出来。1.《中原音韵》的体例《中原音韵》自序:“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周德清编纂《中原音韵》只是为“作词正音而设”,正音的标准是“中原之音”,而这中原之音是自然之音,是当时的实际语音,而非古代韵书所规定的语音。2.《中原音韵》的性质该书主要是在归纳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以及其他一些元曲作家作品用韵基础上编成的,那么这些作品究竟是依照什么方言写成的,学者们有三种意见:1.十四世纪元代的大都音,即现代北京话的祖语。2.中原地区广泛通行的官话系统,也通行于大都,但范围大于大都。3.以洛阳音为主体的河南音。《中原音韵》不注反切,就不能用《广韵》的反切系联法。罗常培《中原音韵声类考》首创了归纳法,即用中古时期的三十六字母和206韵标注《中原音韵》中每个同音字组的声母和韵母,如果同一组字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母或韵目,就表示它们在《中原音韵》中已经合并了。3.考求《中原音韵》语音系统的方法姜,阳韵;江,江韵。岡,唐韵;缸,江韵。章,章母;张,知母。象,邪母;相,心母。樣,以母;怏,影母。从归纳中可以看出,《中原音韵》的声韵调系统已经与《广韵》音系大不相同,而与现代普通话音系更接近了。
本文标题:汉语语音史8中原音韵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34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