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场取向改革中制度变迁的分析为背景
激进还是渐进:不同国家制度变迁道路与方式的比较分析--以市场取向改革中制度变迁的分析为背景作者:蒋满元作者单位: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刊名:求实英文刊名:TRUTHSEEKING年,卷(期):2005,(9)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6条)1.道格拉期·C·诺斯.刘守英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42.阿瑟·刘易斯.周师铭经济增长理论19963.变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4.张宁过渡之路19975.陈国富契约的演变与制度变迁20026.孙同鹏经济立法问题研究2004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黄新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2(1)从实质上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制度的重建过程,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的过程.在这一制度重建的进程中,市场取向的制度变迁表现出八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制度变迁需求的内生性;二是制度变迁供给的滞后性;三是制度变迁目标的动态性;四是制度变迁过程的渐进性;五是制度变迁轨迹的路径依赖性;六是从单项制度变迁向制度结构变迁演进;七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八是宏观经济制度变迁与微观经济制度变迁同步进行.2.期刊论文段溢波.舒国燕.DUANYi-bo.SHUGuo-yan政府在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中的角色定位-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6)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市场取向的,有了第一步产权改革后,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不管企业,而是应该合理界定政府介入企业的途径.从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来看,政府在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在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中应发挥主导作用.3.学位论文刘甲朋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研究2005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任何国家都必须切实解决粮食问题,确保粮食安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就是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的专项制度安排。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加入WTO,粮食安全问题更为重要,这就要求进一步健全中国现行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其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和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统治者和学者将粮食储备调节视为治国安邦的要政,提出了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丰富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有效地保障了粮食安全,其中某些思想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因此,深入研究、全面总结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是极其必要的。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调节制度的变迁,从中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内涵,同时对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演变的轨迹进行追根溯源的探讨,力求鲜明地勾勒出其发展演变的线索。具体说来,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分为以下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简要介绍了进行本项研究的原由、研究方法,并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阐明了研究的切入点和主要特色等问题。第二部分,对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演变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第一~五章。第一章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思想的萌芽阶段。在重储思潮影响下,当时学者们提出了市场取向型、国家主导型和国家垄断型的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模式,阐述了粮食储备调节制度的初步构想,这对于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的发展起了导向性作用。第二章秦汉时期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富有创建性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并运用于粮食储备调节的具体实践活动,直接促成了常平仓粮食储备调节制度的创建;同时强调国家粮食储备调节对粮食流通的深度介入,倾向于排斥和压制私营粮商。第三章魏晋隋唐时期,常平仓制思想得到社会各层人士的广泛认可,许多学者如刘晏、赵赞等对常平仓制度进行了多方探讨和大力宣扬;同时出现了积极倡行义仓制度的思想主张。强调国家对粮食流通深度介入的思想则逐渐趋于淡化,注重发挥市场机制辅助调节作用的市场取向思想开始萌芽。第四章宋元时期,学者们对粮食储备调节制度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一系列进行制度优化和理论创新,健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的对策,其中王安石力主常平新法,朱熹则倡行社仓制度,并坚持社仓的民办性,进一步强化了民间粮食储备。国家介入粮食流通思想进一步弱化,开始由以国家主导调节为基础逐步转向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第五章明清时期统治者和学者们积极倡行预备仓制思想,并提出了有关常平仓、义仓、社仓制度的新观点;强调大力发展粮食自由市场流通,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理念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和宣扬。第三部分总论,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作了深入全面的考察,揭示了其主要特色,并结合中国粮食储备调节的实践,简要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健全目前粮食储备调节制度的对策。纵观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其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高度重视粮食储备调节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先秦时期众多学者如范蠡、李悝、《管子》即积极倡行粮食储备调节,以后对此历代相沿,将粮食储备调节问题提到了事关国家存亡的高度,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受到大力宣扬。2、注重强化调节职能,积极倡行制度革新。先秦范蠡、李悝等的平粜(平籴)论、《管子》“准平”论即十分重视强化粮食储备调节制度保障粮食安全的职能。常平仓、义仓制思想,为强化粮食储备调节职能提供了制度思想保障,其后常平新法、社仓制思想实现了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优化和理论创新,进一步增强了其调节职能。3、注重贷借融资,扶助农业生产。先秦学者们即提出贷借储备粮以扶助农业生产,义仓制思想主张贷借储备粮给农民,常平新法、社仓制思想更是积极倡行贷借融资。4、从总体趋向考察,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经历了一个注重国家统筹办理到倡导社会各方协同参与的演进过程,形成了其倡行粮食储备主体多元化,国家调节和民间调节兼行的特点。5、浓厚的政府导向色彩。正是在国家统治者直接推动和鼎力支持下,常平仓、社仓和义仓、预备仓等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得以付诸粮食宏观调控经济实践,并逐步发展,政府在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推动作用。6、曲折反复发展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先秦时期出现了市场取向型、国家主导型、国家垄断型三种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模式,其后由秦汉至明清大体上经历了国家垄断型——国家主导型——市场取向型的依次更替,鲜明地显示了其在自身曲折反复发展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演变特色。4.期刊论文张秀利我国制度变迁及其引致的不确定性问题分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2)一、中国市场取向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1、中国的改革路径首先验证了现代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所立足的这样一个基本假定:经济活动主体具有有限理性.对于一种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在起始阶段人们的理性及其对信息的把握和处理以及对制度变迁过程的控制能力并不是无限发散、具有充分的前瞻性的,制度变迁过程本身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制度的不断演进带给行为主体的是对制度不确定性的预期大大增强.5.期刊论文褚伟.ChuWei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4)中国中小金融机构的既有制度安排,还只是计划金融制度的边际上变动,主要目的是其组建单位或主管单位获得资金的支配权收益,远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取向的制度变迁.为完成其由计划金融制度边际变动到适应市场金融制度的制度变迁,就要充分注重市场选择的自然演化过程,通过非正式性契约安排的引导,最终确定真正有效的市场金融制度.6.期刊论文童年成.TONGNian-cheng中国特色改革战略:路径选择与设计——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商业研究2009(9)30年改革开放,30年风云激荡,30年神州巨变,中国制度变迁(改革)为何取得巨大成功,其原因众说纷纭.中国实现成功改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选择了正确的改革战略,这包括市场取向改革战略、渐进式改革战略等,并且这些战略对中国今后进一步改革开放仍有重要指导意义.7.学位论文李瑾权力博弈下的制度变迁——浅析我国税权制度改革2007集权还是分权,对每个民主国家来说,都是一道两难的选择题。固然权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取决于国家政体,但是作为民主国家,其权力分配模式确立后,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央和地方会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正是这种市场取向的分权化,使得原有权力分配关系处于不断波动中。而维持这种波动的幅度并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的,就是权力博弈制衡机制。虽然在博弈机制的作用下,某种权力分配关系中的系列公共政策会因受到中央行政命令和众多制约因素的牵制而维持表面上的平静,但是被平衡或压制的动能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制度变更的诉求。制度的沿革和变迁作为公共政策更迭的良性方式,当原有的某项公共政策在博弈机制的作用下产生执行阻碍,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的时候,就会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产生变革。因此本文认为,对于某项公共政策的改革,原有的权力分配关系是其产生的本质,由这种分配关系引发的博弈机制是改革的内在动因,而制度变迁则是改革能量的积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外在表现。税权,可以理解为-国政府可以行使的关于税收方面的所有权力,而税收收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对主要部分,其对国家的经济基础乃至统治基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税权制度的更替原因、变迁过程及改革趋势,与影响国家权力分配关系的各类因素有着显而易见的关联。其直接引出的结论就是——以权力分配模式为出发点,结合市场经济中的博弈制衡关系,是分析我国税权制度变迁的最有效途径。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央政府向来在权力分配体系中占据绝对主要的地位,而地方政府的权限完全由中央政府来限定。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权力分配模式能非常有效地集中各地的财力和资源,投入建国初期大量的基础建设中,对帮助我国恢复国力,迅速跻身大国行列起到关键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我国的经济形态已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以往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国家权力分配体系,也逐渐受到经济规律的作用,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产生分权趋势。我国现行的税权制度是建立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基础上的,其时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已经定性,但由于当时政府间的职责纠葛清理和地方政府职能调整尚未完全到位,对原有体制和利益格局迁就太多,即政府间的合理分权体系还未完全成熟,导致了此次改革的不彻底性,还保留了比较多的旧体制特征,产生了一系列诸如财政领域的混乱和失范、地方势力的崛起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社会经济后果。虽然博弈机制的效应使现行税权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维持其应有作用,但越来越多的执行障碍显示,应该通过制度变迁的形式对税权制度再进行一次改革。既然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应该以何为着眼点昵?通过对现行税权制度的变迁过程和弊端的分析,可知我国权力分配制度的不尽规范合理,是导致政府间职责不清,产生市场取向的税权博弈的主要原因。因此正本清源,本文提出中央和地方的合理分权应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实现集权而不专权,分权而不分裂,中央-地方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混合型权力制衡的税权模式,并着重税种体系完善和征管方式改进,形成由理论基础、制度核心、制度外延、制度执行等各方面构成的新型税权制度。8.期刊论文韩鹏马列主义农业合作理论在我国农业用地制度创新研究中的应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4)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对我国农业合作和农业用地制度创新的研究高潮中,西方学者的制度创新理论倍受推崇,但对马列主义合作理论的研究不是被冷落,就是被束之高阁.这是有失偏颇的.该文认为马列主义农业合作理论在我国农业用地制度创新研究中,有两点突出贡献:一是商品化道路是我国农业用地制度创新之路;二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基础上的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运用马列主义农业合作理论指导我国农业用地制度创新,其实践意义重大.9.期刊论文熊友华制度变迁与经济利益关系的异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4)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的基本理论,从经济利益弱势群体的特定视角出发,结合我国制度变迁的基本脉络和现实特点,对我国现阶段制度变迁同经济利益关系异动的关联性进行
本文标题:场取向改革中制度变迁的分析为背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3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