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题及答案
标签:《大学语文》21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题及答案(七)二十一、《马伶传》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运用侧面描写渲染演出效果的是bA.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B.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C.我闻今相国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D.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2.《壮悔堂文集》的作者是d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侯方域3.侯方域生活的时代是dA.明朝初期B.明朝中期C.清朝中期D.明未清初4.《马伶传》在记叙马伶与李伶的第二次较量时所用的方法是bA.顺叙B.倒叙C.插叙D.分叙5.《马伶传》是一篇aA.人物传记B.叙事散文C.抒情散文D.说理散文6.下列句子中,意思与“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意思接近的是bA.求为其门卒三年B.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C.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D.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7.《马伶传》中“以分宜教分宜”的意思是dA.用现实生活中的严嵩教舞台上的严嵩B.用现实生活中的分宜人教舞台上的分宜人C.用现实生活中的顾秉谦教舞台上的顾秉谦D.用现实生活中的顾秉谦教舞台上的严嵩8.《马伶传》中的“分宜”、“昆山”依次指cA.分宜人、顾秉谦B.严嵩、昆山人C.严嵩、顾秉谦D.分宜人、昆山人9.马伶在《鸣凤记》扮演的是aA.严嵩B.侯方域C.夏言D.顾秉谦10.《马伶传》的作者是bA.宗臣B.侯方域C.韩愈D.欧阳修11.下列《马伶传》的句子中最能体现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的是dA.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B.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C.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D.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12.《马伶传》的作者是aA.明末清初的散文家B.明末清初的小说家C.元末明初的散文家D.元末清初的小说家13.下列《马伶传》的句子中具有讽刺意义的是dA.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B.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C.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D.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二、分析题1.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问:社稷:无虑:(2)将这段文字中画线部分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3)这段文字是《马伶传》全文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并概括其大意。(4)金陵当时最好的戏班子叫什么名字?2.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辍:著:(2)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3)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并分析其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4)这段文字中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两种方法,请举例分析两种方法的特点。3.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之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故侣:更奏:是:凌:(2)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3)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4)这段文字运用了何种叙述方法?这种方法有何特点?(5)这段选文中哪些地方属于侧面描写,起到什么作用?4.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为:掩:俦:为:罗拜:(2)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5.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1)这段选文在全文结构中属于哪一部分?(2)简析这段选文中表达的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及客观借鉴意义。(3)分析“以分宜教分宜”的修辞特点。[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D3.D4.B5.A6.B7.D8.C9.A10.B11.D12.A13.D二、分析题1.(1)问:探访。社稷:国家。无虑:大约。(2)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南京作为明朝留下的都城,国家的文武百官都在这里。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当时的男人女人游玩桃叶渡和雨花台的人,人挤人。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戏班因技艺高超而闻名的,大约有几十个。(3)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介马伶的身份,展示马伶活动的社会背景。(4)兴化部和华林部。2.(1)辍:停止。著:显著,突出。(2)观众于是都向西看并赞叹,有的人大喊拿酒来,有的人把座位挪到更接近西边的戏台,头不再向东看。马伶认为演技在李伶之下是耻辱,已经换上便服逃走了。(3)马伶、李伶同演《鸣凤记》较量演技,马伶败。作者先写马伶的大败,为后来马伶的大胜做铺垫。(4)正面描写:如“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语意明确,效果清晰鲜明。侧面描写:如“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语意委婉,效果含蓄,引入遐思。3.(1)故侣:过去的同行。更奏:重新再演奏。是:这。凌:超过。(2)李伶忽然控制不住发出声音,伏地向前口称弟子。(3)马伶、李伶再次较量,马伶胜。(4)倒叙;将第二次较量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叙述,造成悬念,引人人胜。(5)“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渲染演出效果,衬托马伶演技高超。4.(1)为:扮演。掩:超过,盖过。俦:同类,为:拜师。罗拜:一个接一个拜别。(2)您又从哪里学来演技而超过李伶呢?5.(1)结尾,作者对马伶的称赞。(2)作者主观的创作意图是:赞美马伶不甘失败,不怕吃苦,对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其借鉴意义是:在艺术原理上,说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入生活,以间接生活体验来弥补直接生活之不足;政治上,讽刺了当朝权奸。(3)借代。第一个“分宜”是双重借代,表层是用严嵩的籍贯借代严嵩,另一层是用现实中顾秉谦与严嵩同是奸臣的特点借代奸臣(顾秉谦)。第二个“分宜”,是用舞台上角色的特点(严嵩的籍贯)借代舞台上演员扮演的奸臣(严嵩)。
本文标题: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40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