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73信阳市水土保持规划(2017-2030年)(征求意见稿)二○一七年八月1/73目录前言0第一章基本情况4一、自然地理概况4二、社会经济概况9三、我市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9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与防治目标17一、指导思想17二、基本原则17三、防治目标19第三章水土保持分区与重点防治区划分20一、水土保持分区20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23三、水土流失易发区划分26第四章分区防治措施体系布局28一、南部山地水源涵养区28二、中部岗丘水源涵养保土区29三、北部平原农田防护保土区30第五章重点预防保护区规划32一、重点预防保护区范围32二、重点预防保护区工程项目32第六章重点治理区规划342/73一、重点治理区范围34二、重点治理区工程项目34第七章水土保持扶贫攻坚39第八章水土保持监测41一、监测任务和内容41二、监测站网45三、近期重点项目46第九章综合监管48一、监督管理48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54三、信息化建设56四、管理能力建设58第十章近期投资匡算与效益分析60一、近期工程安排60二、投资匡算61三、效益分析62第十一章保障措施65一、加强组织领导65二、严格依法行政65三、加大投入力度66四、创新体制机制66五、强化科技支撑66六、加强宣传教育673/73附表附表1分行政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规模表附表2分四级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规模表附图附图1信阳市水系分布图附图2信阳市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附图3信阳市水土保持区划图附图4信阳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图附图5信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点分布图0/73前言信阳市地处南北气候和山区向平原双重过渡带,暴雨频发的气候特征、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密集分布的人口以及生产建设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信阳是集老区、贫困区、水土流失区于一体的区域。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这些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群众生活相对贫困。目前我市尚有水土流失面积2305.70km²,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4.02%,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我市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因此实施水土保持防治工程项目,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我市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2016年全市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6805.8km²。一大批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民心工程、扶贫工程,为抗御水旱灾害、保护水土资源、持续推动“生态市”建设提供了重要保1/73障。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山丘区、革命老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全市贫困人口相当部分分布在这一地区,下阶段水土流失治理和脱贫攻坚任务依然严峻;城镇化建设、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仍需加强;水污染影响加剧、水生态退化严重等新老水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市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的水土流失防治也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由于我市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困难,国家投入单位面积治理资金不足等原因,治理的速度和范围仍然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仍任重而道远。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四个全面”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加快我市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老区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市水土保持工作,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精神,我市成立了《信阳市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6年7月正式启动信阳市水土保持2/73规划编制工作。相关部门编制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咨询的基础上,依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和《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参照《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范》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的有关要求,共同编制完成了《信阳市水土保持规划》(2017~2030年)。本规划以治理水土流失为根本目标,以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为主要目的,通过因地制宜布设水土保持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开展科技服务、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项目实施与效益的监督、监测,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规划分析了我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划定了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市级水土流失易发区,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拟定我市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总体部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为全市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规划涉及全市境内的9个县(区),总面积16449km²,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305.70km²。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规划至203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12.50km²,平均3/73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km²;其中近期(2017~2020年)规划治理381.10km²,匡算投资40055万元。规划期末项目区水土流失将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可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改善,下游的洪涝灾害大大减轻,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本规划经批准后,将作为我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家及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行动指南。4/73第一章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中上游,在北纬31°23′~32°23′和东经113°45′~115°55′之间,东连安微省,南接湖北省,西与本省南阳市接壤,北边与驻马店市毗邻。市内有京广、京九铁路和国道106、107、312线及京广、西合光缆。规划中的宁西铁路、京珠和宁西高速公路亦横穿信阳市,交通、通讯十分方便。信阳市地处长江、陇海两大经济开发带之间,是江淮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和南北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二)地形地貌我市地处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地层系统齐全,构造形态多样。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商城县境内的金刚台为全市最高峰,海拔1584m。在大地构造单元上,本区属淮阳地盾区的构造部分,“淮阳地盾”即“淮阳古陆”。在元古代的前期到古生代的晚期,当大地地面还大部分淹没于海面下时,它就成为隆起陆地的一部分,其地质构造的发育过程大约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以来形成现有基本格局,此后,喜马5/73拉雅山造山运动和地壳的升降运动不断扩展着地势的差异,而使“大别山隆起区”继续上升,使沿淮及其以北的“淮河坳陷区”(亦“豫东沉降区”)逐步下降,由之奠定了现代地貌的原始雏形,继经历次构造运动的褶皱、断裂、招抬升、陷落等作用,以及外力的侵蚀、切割、剥蚀、堆积等作用的结果,形成本市现代地貌景观。(三)气候、水文我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兼有暖温带的气候特征:冷暖适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气候过渡性明显。年均气温15.2ºC,大于10ºC积温为4850ºC,年均日照时数2065小时,年均辐射总量112.6千卡/cm²,大风日数56天,平均风速3.8m/s。水面蒸发量1420mm,年内平均气温大于5ºC的“植物期”为270天左右,大于0ºC的“耕作期”为330天左右,年平均无霜期为220天,平均日照率49.1%。单站极端最高气温42.5ºC(新县站1958年8月23日)。因受季风、冷暖气团交锋和地形的影响,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降雨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容易出现旱涝现象。多年平均降雨量1116mm,降雨趋势由北向南递增;年内降水集中在汛期(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4%,径流量占全年的60.7%;年际水量变化较大,丰、枯水年相差2至3倍,尤其是7月份暴雨出现的机率为80%。由于季6/73节性气候变化比较大,项目区内洪、涝、旱、风、霜、雹等灾害经常发生,旱涝交替,有时一年内多种灾害反复发生。在大别山北侧常出现暴雨中心,山丘区由于坡度陡,遇大暴雨时,汇流速度快,极易形成突发性大洪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四)土壤、植被按现行分类系统,全市土壤可划分为黄棕壤、棕壤、水稻土、砂姜黑土和潮土五个土类,包括12个亚类、36个土属、137个土种。黄棕壤是全市的主要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近一半。此土类主要分布在淮南垄岗丘陵区和大别山、桐柏山以及淮北部分地区,是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典型地带土壤,成土于花岗岩或片麻岩的风化层,PH值为5~7,偏酸性,质地粘重、土质粗、耕作层浅、通气性差、有机质含量少,对耕作业不利。棕壤只是零星分布在海拔千米左右的山顶,面积很少。是落叶林和阔叶林下发育的一种土壤,母质为腐殖质侵入岩石风化物。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淮南波状平原、丘陵谷地、山间盆地、河谷两岸和淮北部分地区,其耕作层比较松软、肥沃,为水稻的高产地。砂姜土属区域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中北部,土质粘重,内排水不良,但腐质含量多,潜7/73在肥力高。潮土主要分布在内淮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坠地上,土层深厚,肥力较高,适宜发展花生、棉花、小麦和瓜菜生产。信阳市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植被类型以落叶针、阔叶林为主,常绿针、阔叶林与落叶针、阔叶林交替状态并存,植被具有南北树种、草种兼备特点。全市查明现有维管束植物185科746属1800余种,主要灌木有:杜鹃花、木瓜、茶叶、黄荆条等;草本植物有:桔梗、金银花等。有金、银、铜、澎润土、云母、石棉等矿产资源达40种,动物资源除家禽外,野生动物有野猪、獾、狼、野鸡等。森林覆盖率为36.1%,比1985年统计的19.7%有大幅度提高。主要原因是,近几年山区大搞水土保持时,用材林的发展满足了山区人民用材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山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山区人民用煤代替用材的现象也逐渐增多。(五)其它自然资源1、地表岩性在大地构造单元上,本区属淮阳地盾区的构造部分,“淮阳地盾”即“淮阳古陆”。在元古代的前期到古生代的晚期,当大地地面还大部分淹没于海面下时,它就成为隆起陆地的一部分,其地质构造的发育过程大约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以来形成现有基本格局,此后,喜马拉雅山造8/73山运动和地壳的升降运动不断扩展着地势的差异,而使“大别山隆起区”继续上升,使沿淮及其以北的“淮河坳陷区”(亦“豫东沉降区”)逐步下降,由之奠定了现代地貌的原始雏形,继经历次构造运动的褶皱、断裂、招抬升、陷落等作用,以及外力的侵蚀、切割、剥蚀、堆积等作用的结果,形成本市现代地貌景观。地表岩性以火成岩和变质岩两大类为主。火成岩类,主要有花岗岩,岩体固结坚硬,多变错节理,在高温多雨理的条件下易于风化,加之多种矿物质组成,膨胀系数不同,如石英与长石相差一倍。中部和西部地表浅层红色砂岩比较普遍。反复的膨胀过程使地表层岩粒散碎剥蚀,产生层状裂隙,湿热条件加速了风化作用,其成份中的长石经水解和碳酸化的作用后,生成高岭土和粘土矿,其上部的风化壳再经胶结、堆积等作用,从而形成较厚的黄土层,逶水性差,一遇暴雨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变质岩类,主要是片麻岩、千枚岩、片岩等,分布在南部山区、丘陵区地带。片麻岩的矿物组成类似花岗岩,千枚岩石和片岩的片层比较薄,节理多,易风化和水解,破碎后使侵蚀加速,往往酿成坡面土体的局部滑动。2、水资源信阳河流众多,库塘密布。全区分属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其中属于淮河水系的流域面积16108km²,占全市总9/73面积的97.93%;属于长江水系的流域面积341km²,占全市总面积的2.07%。流域面积在2000km²以上的河流有8条,100km²以上的河流
本文标题:信阳市水土保持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42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