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北京市通州市20052006学年度下校际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通州市2005-2006学年度(下)校际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请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第II卷的答案做在答卷纸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和答卷纸,试卷自己保留。第Ⅰ卷(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横.财/骄横.诤.友/症.状哄.骗/一哄.而散B.供.认/供.养忏.悔/震颤.酤.酒/沽.名钓誉C.内帏./萎.靡厢庑./妩.媚强.迫/强.人所难D.屯.兵/囤.积悲恸./恫.吓垓.心/言简意赅.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徐帆自爆,“相互体谅”是她和冯小刚和谐相处的法宝。平时,他们俩口只要一方急躁了,另一方肯定就不吱声了,加上冯小刚不时幽默几句,憋到最后,双方总是哈哈大笑而至和解。B.前几天,据知情人士透露,宝儿、裴勇俊、东方神起等一线韩星均有可能成群结对,作为神密嘉宾来宁助阵,参加中韩歌会,届时广大歌迷将一睹韩国群星风采。C.被媒体连续报道的宝马司机打人一事有了突破性进展,打人者的父亲并未以老卖老,而是驱车和受害人小刘协商处理此事,而小刘表示,希望打人者能当面道欠。D.考古人员解释说,朱砂在古代有辟邪的作用,也是吉祥的象征,而根据发掘的陪葬物品,可以断定墓室主人有一定的身分。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英国几家报纸不约而同刊登德国女总理默克尔的露臀照,对这位女强人极尽胁肩谄笑....,德国政府和媒体表示了强烈不满和谴责。B.尽管有些老气横秋....了,但正在墨西哥赋闲的米卢4月18日已正式将简历和自荐信送交给中国足协,期盼帮助中国足协完成2008奥运任务。C.笔迹鉴定专家作证说,20世纪80年代多份与杜贾尔村血案有关文件上的签名的确来自萨达姆本人,这使得日薄西山....的萨达姆不得不承担又一些战争罪名。D.进入今年特别是三月份以来,房价上涨已经成了南京楼市的“家常便饭”,坊间已是沸沸扬扬....,市民纷纷释放货币,购买楼房已成热势。4.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把握小说的主题,要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或作家的创作意图,进行具体分析。B.阅读剧本,要注意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走进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以及人物性格是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展现的。C.作为受教育的年青人,不论将来学什么专业,即使是从事自然科学工作,读一定数量的古典小说,是有好处的,甚至是完全必要的。D.“主客问答、抑客扬主”是艺术的传统的赋的表现形式,搜集历代名赋,我们便能体会它们的艺术特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传统戏剧与诗歌的互渗与兼容“戏剧”一词见于晚唐杜牧的《西江怀古》“魏帝缝囊真戏剧”,本义为儿戏玩笑。现代概念的戏剧,古代通常称为“戏曲”,甚至简称为“曲”。戏和曲本属不同概念。正如前人指出的:巫尸歌舞、庙堂颂诗、汉魏六朝乐府、隋唐宋金的大典、鼓子词、诸宫调之类是“有曲无戏”,俳优侏儒、参军苍鹘之类是“有戏无曲”,因而均不得称为戏曲。然而宋元以下的戏剧论著却相率将融合歌舞和古剧而成的戏曲,即戏文杂剧传奇之类,一言以蔽之曰“曲”,并将“戏曲”和承唐诗宋词而兴起的新体诗歌——散曲,也一例以“曲”称之,并形成“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流行说法,从而使得“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一代之文学中,惟有“曲”成为包含诗歌(散曲)和戏剧(杂剧)两种文体的特殊复合概念。古人明知戏曲与诗歌有别,而且戏剧也并非绝对离不开曲,又何以呼戏为曲,视戏为诗,以致在体式沿革、审美格调上,都将二者混同?原因固然繁多,然究其大端,则在于诗歌与戏剧的共同渊源,以及分道分展中的相互渗透与兼容。从宋元戏文、元杂剧、明清传奇诸作文本形式看,诗歌对戏剧的渗入,大致有结构的嵌入、词语的蹈袭,体制的牵引和情韵的移用四个方面。结构嵌入指整个诗篇嵌入戏剧结构,这是诗乐互渗的外在直观特征。此外,诗歌对戏曲篇章结构的渗入,还表现为诗词的词句大量用于唱曲或说白,以致无论戏文、杂剧,都充斥着似曾相识的唐宋诗词的语汇乃至成句。这种渗透不仅直接影响剧本的文字结构,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戏剧语言的内在美学趋向。从创作宗旨说,传统诗词与剧曲本有自叙和代言的区别:前者旨在自抒胸臆,后者则旨在代剧中人立言。钱穆分别称二者为内倾性和外倾性。但剧曲和诗词合乐、用韵、格律诸方面又遵循共同原则,以至外在形体所制约的美学蕴涵韵趣,随着乐、韵、律的渠道由诗歌渗入剧曲,乃至宾白。戏剧本以情节冲突揭示生活主题,戏剧语言过分强调抒情而淡化情节,难免导致剧本“可品”而不“可观”,以致影响舞台演出效果。但是强调抒情也给戏剧的舞台表演艺术开辟了新天地,像后来京剧中的《女起解》《三娘教子》之类“唱工戏”,不重情节变化而重在情味的真挚深厚,正是诗歌的抒情性渗入剧曲而开出的艺术新葩。戏剧与诗歌的兼容与互渗,早在原始艺术中已显端倪。中国诗歌本与乐、舞同源,由先秦经汉魏至唐宋,诗、乐合一,兼具表演成分的艺术模式被一以贯之地保持了下来。戏剧在诗歌渗入下不断变化其结构、体制、语言、情韵,同时也以其原本具有的通俗性、演出性,或隐或显地影响着诗歌的发展。戏剧在诗歌的牵掣浸润下,不断由通俗而雅化;诗歌则受戏剧的影响,自宋元以后不断由雅而俗地发展。诗歌与戏剧作为不同文体,今天似乎已泾渭分明。但是在文化空前交融,文学日新月异的艺术多元时代,二者的交融互渗仍将按其自身规律延续发展。5.对于在中国艺术史上“曲”的指称对象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用以指称戏曲,相当于现代概念的戏剧。B.用以指称古代“有曲无戏”或“有戏无曲”的各类艺术形式。C.用以指称承唐诗宋词而兴起的新体诗歌——散曲。D.用以指称融合歌舞和古剧而成的戏文杂剧传奇。6.关于古人“呼戏为曲,视戏为诗”,将戏曲与诗歌相互混同的原因,分析、表述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诗、乐、舞同源,从未出现过相互背离、分割的现象。B.对于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出现的“有曲无戏”和“有戏无曲”的现象缺少充分的体察。C.在二者兼容、互渗的过程中,诗歌处于主流地位,戏剧对诗歌的影响则相对微弱。D.诗歌与戏剧有共同的渊源,在各自发展的历程中又相互影响、彼此交融。7.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对各种文体界定一向都很清晰,“曲”的概念的使用,只是一个特例。B.诗歌与戏剧互渗、兼容催开了艺术的新葩,这种交融从未产生过负面效应。C.无论是戏剧的“雅化”,还是诗歌的“俗化”,都是符合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变化。D.进入艺术多元时代之后,诗歌与戏剧能否兼容互渗,不宜轻率地下结论。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8~10题。(9分,每小题3分)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王肃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乃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裴叔业围涡阳,帝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等救之。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中山王英征义阳,永为统军。当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埤。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埤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兖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还京,拜光禄大夫。卒,赠齐州刺史。(选自《北史·列传三十三》)8.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寻.复南奔寻:不久B.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记:标记C.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斫:袭击D.规.解城围规:规范、准则9.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公伤矣!且.还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B.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C.永乃.发愤读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永每.言曰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10.下列对文意内容的概述和评论,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永年轻时有勇无谋,连一封回信也不会写,后来发愤读书,才干大长,终成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这与东吴大将吕蒙的成长过程颇为相似。B.义阳大战中,傅永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左股中箭,且被洞穿,却还坚持作战,奋勇追击敌人,这既体现了他的神勇和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李逵式的鲁莽,武夫秉性一时难以改正。C.晚年的傅永仍然喜欢临敌冲锋,不乐意当地方官。朝廷不让他“为将”,他还常常发牢骚,品味起来,其牢骚话还有一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味。D.傅永的短处是不善“御人”,如在解涡阳之围时,他身为统军,可他的作战意见高聪等人竟敢“不从”,导致战败。也正因为这一点,他在任期间未能赢得好的口碑。这一点,他比不上春秋时期的齐国统帅田穰苴。第Ⅱ卷(120分)四、(23分)11.把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⑴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注]这是诗人从抗金前线回后方成都途中写的一首诗。⑴解释“征尘”“酒痕”在诗中的意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诗的第4句是如何回应第3句的?从中可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2小题)(6分)①臣___________,__________。臣______________,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②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③亦颇以文墨自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愚溪诗序》)五、阅读下面微型小说,完成14—17题。(22分
本文标题:北京市通州市20052006学年度下校际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45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