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厦门双十中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厦门双十中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埋.怨(mái)贿赂.(luò)恫吓.(xià)堤.坝(dī)B.龋.齿(qǔ)殄.灭(zhēn)游弋.(yè)喑.哑(àn)C.沆瀣..(hàngxiè)回纥.(hé)觊觎.(yú)僭.越(jiàn)D.魑.魅(chī)整饬.(shì)怆.然(qiāng)裨.益(pì)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木讷.(nè)气馁.(něi)怯懦.(nuò)斡.旋(wò)B.掮.客(jiān)稔.知(rěn)惬.意(xiè)一爿.(bàn)C.麇.集(jūn)稔.知(niǎn)皈.依(fǎn)日晷.(guǐ)D.嗔.怒(zhēn)乜.斜(miē)攻讦.(hàn)泥淖.(zhào)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汗涔涔.(chén)神龛.(hé)咂.摸(zà)前合后偃.(yǎn)B.恁.时节(nèn)巉.岩(chán)饿殍(piǎo)湛.湛青天(zhàn)C.将.进酒(qiāng)窈窕.(tiáo)喧豗.(fēi)妍.媸毕露(pián)D.哂.之(shǎ)稗.官(bì)缱绻.(juǎn)如跂.斯翼(qí)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纵横稗阖筚路蓝缕瞋目结舌饮鸠止渴B.引吭高歌融汇贯通若及若离火中取粟C.满腹经纶秘而不宣如法炮制事必躬亲D.无事生非众口烁金甘之如怡好高鹜远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摇摇欲堕委屈求全销声匿迹灸手可热B.按步就班流言飞语愤世嫉俗声名狼籍C.励精图治浮想联篇留芳百世莫守成规D.相形见绌虎视眈眈发愤图强弱不禁风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翰藻洗炼幌惚撕杀帛画凤夔B.编篡粼选亢旱谂知盥嗽栉笄C.蛰服偌大邂后唐突流殇曲水D.谙熟杂沓赧然亟待管窥蠡测7.下列各句方括号中的词语,必须删去的一组是(3分)①出人意料的,今年3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地稳定了。②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学习社会,无论业余作者[或]专业作家都不可忽视。③[从]上述事实说明,科学技术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④那时鲁迅的杂文,其矛头多指向封建思想,[对]封建意识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B.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C.微雕艺术家别树一帜....,能在一根头发一样细的东西上,得心应手地随意雕刻。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D.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极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9.下列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祝福》《药》分别出自鲁迅小说集《彷徨》《呐喊》。长篇小说《边城》的作者是现代作家沈从文。B.《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是法国的契诃夫。《项链》的作者是俄国的莫泊桑。课文《守财奴》选自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集《欧也妮·葛朗台》。C.丁西林是我国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三块钱国币》是一部在诙谐的幽默中蕴含着轻松和机智的独幕剧。D.《窦娥冤》《西厢记》的作者分别是元朝的关汉卿和王实甫。杜丽娘和李香君分别是《牡丹亭》和《桃花扇》中的人物。10.下列与读本有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以分为话剧、歌剧、戏曲,可以分为悲剧、喜剧、正剧,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等。B.曹禺的《雷雨》和《日出》,通过家庭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在宏观的角度上透视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和下层人民的痛苦与悲惨。C.杂剧的体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二个“楔子”,如《窦娥冤》。一般说来,一本为一剧,但也有一些作品超出一本,如《西厢记》即为五本。D.《窦娥冤》的“旦”指女主角崔莺莺。《西厢记》的“旦”指女主角杜丽娘,“末”指男主角柳梦梅,“红”指丫环红娘。11.下列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调式。“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B.金陵,现在的江苏南京市。长老,寺院主持僧的通称。登科录,科举考试后发表的录取名册。万福,古时妇女行礼请安,多口称万福。C.《窦娥冤》运用了以下典故:“血溅白练”部分运用了“苌弘化碧”的典故,“六月飞雪”部分运用了“蝇头微利”的典故,“三年大旱”部分运用了“举案齐眉”的典故。D.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六出冰花”指雪花。“桃李门墙”指出自同一师门的学生。“重九”指农历九月九日。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韦编三绝”正读“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其一,现代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吊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制,犹如织布帛的钱。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古代简书并不一定是用皮绳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札为册者,多为丝纶,有时写作‘绳’,有时写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冢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高二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所出《考工记》‘竹简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用麻绳。”毫无疑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12.作者认为《辞海》对“韦编三绝”的“韦”字解释有误,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A.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B.孔子读《易》,竟然多次翻断了简策的编绳。C.既然“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把“韦编”,写作“纬编”,是合理的。D.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纬(韦)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13.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可能是错误的。B.只有“韦编三绝”的“韦”是皮做的绳子,其余编联简册用的“韦”都是“素丝编”和“青丝编”。C.历史上未见到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是错误的。D.“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只见于史书的记载,而尚未见到过用皮绳编联简册的实物。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借字。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C.我国已出土的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木简则用麻绳。D.简书的竹简是横排的,像织布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布的纬线,所以把它称作“纬绳”或“纬编”。15.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汉人”指的是汉族人,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B.“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易》,指的是《周易》,春秋时期即已传世。C.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汉字表意的特性,在文献考订中,常能有新的发现。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0题方克勤,浙宁海人也。少从乡先达学,穷研力索.,至忘寝食。元季乱,隐山谷中。国初被征,起家为济宁知府。比至官,首为书一通悬康衢,谕天子爱养元元之意,民即.有不乐,听诸府自言,禁隶卒谁何之...。引耆耋坐语,讯得失。聘贤者为师,各立学,学凡数百区,学子系籍者至千人。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岁暮转戎衣于燕,时令:役民舟者有诛。他郡以牛车从事,天雨雪,牛僵死于道,民破产十八九。民请以舟僦役,克勤曰:“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载以舟行。省义之,不问。郡城坏,故事,以兵完.筑。指挥使倚奥援暴贵人为重,五六月,辄聚民万余人治之,民不得田...,哀号往即工。克勤奋曰:“民困不救,乌用二千石为!”密闻之中书....,即日诏罢役。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尝曰:“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杯汤不肯受。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而于人最恩,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不能步者僦舟车送之。同列以.事夺禄,旦夕延共食。会饮醉,投案大诟去,礼待之益恭。及.酒解,来谢。克勤阳为不知者,曰:“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君何谢也?”高二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晚益畏慎,昼所为,夜必白之天,俯仰无愧怍。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少从先达学,穷研力索.索:探求。B.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阅:观察。C.故事,以兵完.筑完:修缮。D.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奉:供养。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及.酒解,来谢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毖(《出织》)B.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出织》)C.同列以.事夺禄,旦夕延共食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D.民即.有不乐,听诣府自言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意中事(《出织》)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听诣府自言,禁隶卒谁何之...谁何之:盘问百姓。B.吏征率不俟期....率不俟期:一般不等到期。C.民不得田...,哀号往即工不得田,不能种田。D.密闻之中书....,即日诏罢役闻之中书:在中书那里听到这件事。1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方克勤为官正直清廉的一组是(3分)①克勤与民约,税如期。②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③民困不救,乌用二千石为!④每行县,杯汤不肯受。⑤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⑥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群何谢也?A.①②④B.①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⑥2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克勤青年时刻苦学习,元末避乱山中。明朝初任济宁知府,做爱民之事,兴办教育。在垦荒征税之事上,他按照朝廷规定办理,取信于民,并采取很好的措施。B.年底往燕地运送军服时,方克勤为使百姓不受困苦,按照法令用船运送。他还能挺身为民,不畏权势,使朝廷下令停止农忙时征集大量百姓修郡城之事。C.方克勤治政取得良好的政绩,但他不追求名誉,过着很简朴的生活。每次巡行属县,连杯热水也不肯接受。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瓜,他也退回。D.方克勤待人诚恳,受贬谪的人经过郡,他一定给予很大照顾。他为人宽和,礼待一位被罚俸禄的同事,那人酒后失态,后向方克勤道歉,方克勤装做不知而安慰他。第Ⅱ卷(共90分)21.翻译第Ⅰ卷文言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9分)①少从乡先达学,穷研力索,至忘寝食。元季乱,隐山谷中。(3分)②聘贤
本文标题:厦门双十中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45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