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英国当代文学概述当代文学(1945-)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从多年的战时状态转入和平时期,但国力已严重削弱,对现实的忧虑和不满浮现在战后初期的英国小说中。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1903-1950)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AnimalFarm)和《一九八四年》(NineteenEightyFour)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对极权主义威胁的忧虑,独树一帜。戈尔丁(WilliamGolding,1911-1993)于1954年发表《蝇王》(LordoftheFlies),深入探讨人性的善恶,使他一举成名。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戈尔丁对人性恶的描写无疑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性。50年代还涌现出一批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新作家。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Amis,1922-)和约翰·韦恩(JohnWain,1925-1994)等人被称为愤怒的青年,因为他们在小说中抒发了对英国社会等级森严、贫富不均现状的愤怒和不满。金斯利·艾米斯在《幸运儿吉姆》(LuckyJim)中编织的不幸者意想不到地得到幸运的情节深受读者的喜爱,是愤怒的青年一派的代表作。愤怒的青年的特点在于表现新的内容,而不是创造新的文学形式,他们在艺术上并没有突破。英国文坛直到60年代实验主义小说的出现,才让人们看到艺术创新的方向。与欧洲大陆和美国相比,英国实验主义小说姗姗来迟,并且和现实主义传统交相融合。约翰·福尔斯(JohnFowles,1926-)是实验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TheFrenchLieutenant'sWoman)于1969年问世。这是他在技巧革新和观念表达方面最成功的小说。福尔斯为故事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结局,并运用了许多实验性因素,包括戏仿、元小说和小说叙述角度的变换及其对读者的开放性。战后英国文坛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妇女作家的崛起,她们的创作不仅有从女性视角去表现当代妇女在男权社会所受的压抑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一面,还有回避女性自我意识,以非性别化的作家身份去观察世界、表现生活一面。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1919-)是战后英国最杰出的妇女作家,她的小说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立足于人和社会,反思当代政治和文化思潮,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和社会的真实状况。穆丽尔·斯帕克(MurielSpark,1918-)是一个信奉天主教的作家,她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她对现代罪人的关切。另一位女作家艾丽丝·默多克(IrisMurdoch,1919-1999)曾在牛津大学讲授哲学,是一位在哲学上有很深造诣的小说家。她的小说以各种方式探讨自由、责任、爱的意义,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在网下》(UndertheNet)、《沙堡》(TheSandcastle)、《钟》(TheBell)等小说将深邃的哲学理念、冷静的道德探索和独特的叙述方法结合起来,作者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索,给人以启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英国戏剧创作除了艾略特的诗剧以外,总体来说,呈现一种不景气状态。50年代中叶,出现了一批颇具特色的新戏,给英国戏剧发展带来活力。1955年8月3日,塞缪尔·贝克特(SamuelBeckett,1906-)的《等待戈多》(WaitingforGogot)首次用英语在伦敦公演。1956年5月8日约翰·奥斯本(JohnOsborne,1929-)的《愤怒的回顾》(LookBackinAnger)在皇家宫廷剧院首场演出。贝克特和奥斯本两位剧作家的创作分别代表五六十年代英国戏剧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即荒诞派戏剧和写实主义戏剧。哈罗德·品特(HaroldPinter,1930-)的威胁喜剧明显带有荒诞色彩,而阿诺德·韦斯克(ArnoldWesker,1932-)的《大麦鸡汤》(ChickenSoupwithBarley)等剧作则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伦敦东区下层人民的生活,他与奥斯本等人的作品被冠以厨房洗碗池戏的称号。荒诞派戏剧和写实主义戏剧的表现内容、创作风格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打破了传统的戏剧体裁的束缚。60年代末,英国舞台又掀起了新戏的第二次浪潮,汤姆·斯托帕德(TomStoppard,1937-)富有想象力的模仿作品《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死了》(RosencrantzandGuildensternAreDead)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取出两个次要人物,让他们占据舞台的中心,剧情具有荒诞的特点。彼得·沙弗(PeterShaffer,1926-)是英国当代剧坛一位才华出众的剧作家,他的《上帝的宠儿》(Amadeus)讲述莫扎特和他同时代的宫廷作曲家沙里日的故事,场面宏大,具有音乐剧般磅礴的气势,深受观众的欢迎。20世纪上半叶,艾略特雄踞英美诗坛,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思想对同时代和随后的诗人产生深远影响。30年代,迪伦·托马斯(DylanThomas,1914-1953)以他独特的方式继续推进现代主义诗歌的实验和创新。50年代,以菲力普·拉金(PhilipLarkin,1922-1985)为代表的运动派诗人反对托马斯的浪漫主义风格,力图恢复18世纪以前英国诗歌传统,他们的诗作具有浓郁的英国本土风情和机智、冷峻的特色。特德·休斯(TedHughes,1930-1998)的许多诗都是写动物的,但倾注于其间的是人类的感情。诗人通过动物来展露自然及人类的残暴性。70年代以来英国诗歌从整体上看呈多极发展,地域性的倾向明显。爱尔兰诗人西默斯·希尼(SeamusHeaney,1939-)的诗歌题材是农村的传统生活,他对田园景象的描写使人想起华兹华斯。1995年希尼获诺贝尔文学奖。八九十年代,英国文坛一批新秀崭露头角,马丁·艾米斯(MartinAmis,1949-)是同代人当中的佼佼者。小说《钞票:绝命书》(Money:ASuicideNote)批判了英美资本主义社会对金钱的疯狂崇拜。《时光之箭》(Time'sArrow)的叙述手法独特,把时光之箭的走向反拨过来,使得时光倒流。小说像倒放录像带一样,把主人公成为奥茨维辛集中营里纳粹医生这一过程的顺序颠倒了过来。艾米斯的创作受到卡夫卡、罗布格里耶、博尔赫斯等人影响,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叙述伴随着意识流、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手法。这一时期不少小说家对历史题材很感兴趣,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如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mSwift,1949-)描写东英吉利地方史的《洼地》(Waterland)、彼得·艾克罗伊德(PeterAckroyd,1949-)的《王尔德的最后证词》(TheLastTestamentofOscarWilde)、朱利安·巴恩斯(JulianBarnes,1946-)的《福楼拜的鹦鹉》(Flaubert'sParrot)等。这些作品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被评论家称为新型历史小说,其特点是在讲述历史的过程当中,质疑真实观念,叙述者获得一种自我认识。新一代妇女作家的杰出代表是A.S.拜厄特(A.S.Byatt,1936-)和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Drabble,1939-)姐妹俩。她们是英国文学研究专家,属于知识型妇女作家。拜厄特曾在大学任教,德拉布尔是《牛津英国文学指南》的主编。拜厄特的《占有》(Possession)把维多利亚时代诗人的精神境界与现代学者的精神状态作比较,故事情节在历史与现代的两段感情经历中平行展开,过去与现在相互交融,前者对后者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英国少数裔作家也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V.S.奈保尔(V.S.Naipaul,1932-)出生于特立尼达一个印度裔家庭,1950年获政府奖学金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954年获学士学位后,在英国定居。《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AHouseforMrBiswas)通过追述比斯瓦斯先生一生的经历,生动描绘了特立尼达的印度裔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河湾》(ABendintheRiver)揭露了非洲新独立国家独裁统治的暴政和腐败。奈保尔在作品中将虚构的故事、真实的叙述、自传性文字相融合,出色地表现了现代人缺乏归属感的生存状态。2001年奈保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出生于印度孟买穆斯林富商之家的萨尔曼·拉什迪(SalmanRushdie,1947-)是传奇式人物,他的争议小说《撒旦诗篇》(SatanicVerses)因为不恰当地影射先知和《古兰经》,引起穆斯林世界广泛抗议。拉什迪的《子夜诞生的孩子》(Midnight'sChildren)是部杰作,1981年获布克奖,1993年又获为纪念布克奖设立25周年而颁发的25年来最佳小说布克奖。小说将印度次大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不同的宗教、文化和信仰掺和在一起,神话、寓言、传说、双关妙语和市井俚语混杂在一起,栩栩如生地传达了民间传统、宗教冲突和都市生活的图景。石黑一雄(KazuoIshguro,1954-)是日本裔作家,5岁时跟随父亲来到英国,《盛事遗踪》(TheRemainsoftheDay)荣获1989年布克奖时他才35岁。主人公史蒂文斯是一位英国贵族庄园管家,他在六天的回忆中,重新构建、反思消失的过去。《盛事遗踪》视角独特,从一个管家的眼睛来看30年代的欧洲,作者不直接写历史重大事件,而是通过家事来写国事、天下事。石黑一雄90年代中期发表的《未能安慰的人》(TheUnconsoled)一改自己的创作风格,是一部卡夫卡式作品,展现了一个梦幻般超现实世界。世纪末英国文坛异彩纷呈,现实主义与实验主义交错重叠,妇女作家和少数裔作家异军突起,英国文学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本文标题:英国当代文学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3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