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传统礼仪不学礼,无以立。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大国的风范:中国传统礼仪礼仪泛说礼仪类别价值原则影像资料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在古代,“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礼仪泛说礼是内涵,仪是表现。互为表里。左传记载春秋鲁昭公拜见晋国。郊劳之礼非常到位,却被女叔齐看不起。眼里有,心里有,礼有;眼里有,心里没有,礼无;眼里没有,心里有,礼无。礼仪泛说《左传·昭公五年》昭公至晋记问: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礼与仪礼仪泛说春秋诸侯鲁国,传至鲁昭公一代,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撤并了鲁国的军队,把军赋土地一分为四,季氏占二,孟、叔各一。鲁国公室权力削弱,连日常用度都需要靠三家的进贡来维持,加上这鲁昭公老大一个人了还“犹有童心”,听任三家坐大而毫无作为,还有滋有味地当起了傀儡。礼仪泛说鲁昭公继位五年,朝拜盟主晋国,自始至终,进退趋避,有模有样,礼让言谈,相当得体。种种表现,与传说中的鲁昭公大相径庭。晋平公有点纳闷儿,他问大夫女叔齐说:“鲁侯不是也很知礼吗?”女叔齐回答:“他怎么能知礼!”晋平公就说:“这样说就不对了。你看,鲁侯自入晋以来的所言所行,没有违礼的地方,怎么不算知礼呢?”于是,女叔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他说:鲁侯的表现只能算是“仪”,不能说是“礼”。礼仪泛说礼是什么?谨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您看现在的鲁国,政令出自卿大夫之家,不能收回到公室;国有贤人,不能任用;违背与大国立下的盟约,欺负莒(jǔ)国;对别国的危难幸灾乐祸,对自己的危难则视而不见;国家被三家分为四份,老百姓只知有卿,不知有君。自己身为国君,将蒙受大难而不知,还在汲汲于学习一些很外在、很次要的“仪”,礼之根本是这样的吗?说鲁侯知礼,真是笑话!礼仪之别《礼记·乐记》: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礼记·郊特性》: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礼仪之别礼仪的涵义“义”(礼)是礼的精神实质,也就是它所体现的等级名分制度。仪(数)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细节,如“进退揖让”的社交礼节,“郊劳赠贿”的外交礼节等,比较而言,仪的概念要单纯些1典章制度2礼节仪式3道德规范1法度、准则: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2典范、表率:“上者,下之仪也。”3形式、仪式:“诸夏之国,同服同仪。”4容貌、风度:“令仪令色,小心翼翼。”5礼物。如谢仪、贺仪、奠仪什么是礼仪?她是怎样产生的?礼:古代:表示敬意(敬礼、礼貌);表示隆重(典礼);指礼物;泛指封建、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和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现代:“礼貌”、“礼节”、“礼宾”、“礼仪”的代名词。仪:指礼节、仪式(司仪、议程);指法度、法则;指容貌、举止(仪容、仪表、仪态);指典范、表率(仪仗队、礼仪小姐);指礼物;指仪器(地球仪、测量仪)。礼仪就是礼节与仪式的总称。包括家庭日常生活中、学校集体活动中、社会交往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各种文明举止行为。•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讲礼仪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周围的人,关系到我们的集体,甚至关系到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形象。•《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礼——天地间很自然的顺序和规律。•圣贤教诲是让我们后代子孙在生活中力行的。•礼的含义——尊重•礼的精神——谦卑小结:《中国礼仪大辞典》关于礼的定义礼指特定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形成的,以确定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行为方式。礼仪泛说之源与变二、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礼仪”与古人的敬神活动有关。后来原始的礼仪被引入到宗法社会,礼仪又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规则,进而又延伸为区分尊卑贵贱、亲属等级的严格的礼法法典,之后扩展到政治体制,形成了一整套维护统治秩序的系统而完整的社会治理程式。•《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敬福也。礼的繁体字写法“禮”与祭神祈福有关。•“夏道尊命,事鬼敬神。”•“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宗教信仰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也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分为人生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不同的分支。现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礼仪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变换。(以下我们主要看一下传统人生礼仪。)下一节:礼仪主要种类三礼人生终点人生起点出生成人结婚死亡阶段仪礼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一)传统人生礼仪礼仪类别人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与之相适应的仪式和礼节诞生礼成人礼结婚礼丧葬礼四大人生仪礼起点终点出生成年婚嫁死亡珍爱生命担负责任信守承诺怀念感恩人生礼仪1、诞生礼仪。主要有:求子仪式、洗三仪式、“满月”礼、“百岁”礼、“周岁”礼。2、成年礼我国古代的成年仪礼,主要是“冠礼”和“笄礼”。3、婚礼主要有:三书六礼、花轿迎亲、拜堂、宴宾、闹洞房、合卺、结发及洞房。4、丧葬礼仪。主要有;停灵、出殡、下葬。礼仪类别(二)仪容仪表礼仪就衣着打扮而言,古人讲究冠正仪整,容颜庄肃。现代社会,适当的修饰与装扮不仅体现一个人的身份与气质,展示一个人的个性与才华,也是对他人的—种尊重。一个人的仪容仪表等外在形象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既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文化教养,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自尊、尊人以至于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又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中国传统道德中对于仪容仪表的重视仍是当今我们树立文明社会文明公民的新形象所应继承和发扬的。知识链接三、行为举止礼仪“毋侧听,毋噭(jiào)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据,立毋胶、坐毋箕,寝毋伏。”“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返回四、言辞礼仪“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1.古人眼中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汪洙(宋)《四喜》2.人生经历重要阶段见证性标志仪礼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3.三种主要类型脱离前状况的仪礼(诞生礼)过渡阶段的仪礼(成人礼)进入新状况的仪礼(结婚礼)4.人生仪礼意义确立社会属性,获得社会承认。诞生礼一、人生开端礼诞生礼受孕孕育诞生诞生礼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报喜、命名、满月、百日、周岁等婴儿一降生,父亲和家人就会以不同方式到婴儿外公外婆家、亲朋邻里家去报告喜讯。“报生”或叫“报喜”,就成为婴儿初生时的一项积淀着文化内涵的礼仪活动。中国古代,生男被称为“弄璋之喜”,璋是佩玉,表示富贵、尊贵,要大庆贺;生女被称作“弄瓦之喜”,瓦是纺锤,表示女工,庆贺从简。因而生男与生女所举行的礼仪是不一样的。据说,唐朝有个叫李林甫的宰相就在“弄璋”上闹了一个大笑话。有一天,李林甫的一家亲戚来报喜,说生了一个男孩。李林甫祝贺道喜之后,提起毛笔就写了“弄獐之喜”四个大字,送到亲戚家,大家一看,都笑了起来,因为李大宰相写了一个大别字,把“璋”误写成了“獐”。獐是形状像鹿又较鹿小的动物,头小而尖;如有人长得头尖眼睛小而又狡猾的话,就会被人骂做是“獐头鼠目”。这“弄璋”与“弄瓦”,出自《诗经》,表明先秦时代就非常明显的重男轻女。《诗经.斯干》写得十分清楚:“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与此相对应的是“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tì),载弄之瓦。”意思是:“生下是个小儿郎,给他睡张小眠床,给他穿衣又穿裳,给他玩的是玉璋”;“如若生个小姑娘,给她铺席睡地板,一张小被包身上,纺线瓦锤给她玩”。这种重视生男、贱视生女的意识,体现在整个诞生礼仪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亦有反映。就“报喜”而言,重男不重女。当全家人都在焦虑地等待着孩子的出世时,习惯上是,如果生的是男孩,接生婆就会在新生儿哭第一声时对精疲力尽的母亲大叫:“大喜”;但如果她没说话,就表明生的是女孩。旧时的天津,如果生的是女孩,谨小慎微的人从不进“产房”担心会被带来坏运气;如果生的是男孩,不吉利便烟消云散,变成了“喜房”。而安徽霍丘人以生男为喜,生女则不声张。粤东、闽南人生男孩后,在元宵节往祖宗祠堂送花灯,以示添丁;生女则只算添口,不算添丁,不送花灯。一些地区或一些少数民族,生女孩娘家贺生礼物也明显少于男孩。婴儿诞生后,首先要去外婆家报喜,主要是携带红蛋。红蛋之数,生男为单,生女为双,也有的地方生女不送红喜蛋。旧时,有的地方报喜时,用红线包毛笔一支,标志生男;包手帕一块,则是女孩。有的地方是带酒一壶,壶上拴红绳为男,红绸为女。还有的地方使用雨伞,伞置放在岳父家中堂的桌上,为男孩;若放在大门背后,为女孩。这种报喜时通过象征物,使外人一看便知生男还是生女,最典型的莫过于鄂西土家族的“提鸡报喜”。女人生头胎的当天,夫家要备上两斤酒、两斤肉、两斤糖、一只鸡,一般由女婿去岳母家报喜。娘家只要看报喜带来的是公鸡还是母鸡,即可知道女儿生下的新生儿的性别。通常公鸡表示生男孩,母鸡表示生女孩,双鸡表示生双胞胎。土家人约定俗成,外人一看便知。居住在西北边疆的塔吉克族以另一种特殊方式来报生,叫“鸣三枪”。生下男孩时,婴儿父亲要朝天鸣枪三声,并将枪放在孩子的枕下。邻里、亲友听见枪声,大家奔走相告,结伴登门相贺。无枪可鸣则大声高喊三声。鸣枪或高喊,一则报喜,二则希望儿子长大后勇敢,有所作为。若生了女孩,不鸣枪,只告知亲友,并在女婴枕下放把扫帚,期望女儿长大后善持家务。《礼记.内则》说:“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弧,是木弓,象征男子的阳刚之气;帨是佩巾,多用红色,表示女子的温柔。这种“悬弧”与“挑红”的仪俗在其他民族中仍可见到,如东北满族和西北的锡伯族人家生了男孩之后,在大门口挂一只弓和箭;生了女孩则挂一条红布条或红头绳。“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礼记•内则》报喜《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节中,曹雪芹采用倒叙的方法,通过贾雨村和冷子兴的对话,“演说”了一通贾宝玉周岁“抓周”的故事。说的是贾宝玉年满一周岁之际,政老爷要试一试这宝贝儿子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个无数,任其抓取。谁知宝玉其他东西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把玩。把个政老爷气得不行,于是便不喜欢宝玉,说他将来必是酒色之徒。贾政的思维显然大谬,一岁小儿,混沌未开,信手抓来,怎么能试出志向?又怎能据此断定他是酒色之徒呢?当然,冷子兴演说的“宝玉抓周”,不过是曹雪芹写作上的艺术匠心之处善于把描写礼仪习俗与塑造人物相结合,而小儿抓周则事有所本,这种仪俗盛于古今。清代,宫内亦有抓周之举。据清宫档案记载,仅乾隆四十一年这一年里,公主、皇孙、皇孙女的抓周先后就举行过六次。咸丰七年三月二十三日,为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周岁抓周之喜。三月二十三日卯时,载淳开时抓周,他先抓了书,其次抓了弧矢,最后又抓了笔。咸丰皇帝对大阿哥的抓周结果,大为惊喜,高兴地赏赐他白玉骆驼、青玉夔凤卮、汉玉双喜璧、青玉鱼、汉玉犬、银匙、银圆盒、雄黄手串等物。皇后钮祜禄氏、生母懿贵妃(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大公主等也分别得到赏赐。从咸丰帝赏赐载淳周岁抓晬盘之喜的礼物中,可以看出他对皇子所寄托的无限期望。只是遗憾得很,载淳抓周之后的第四年,咸丰帝就病死于热河行宫,而这位后来成为同治帝的大阿哥,并没有因抓周之喜给他带来任何好运,结果是毫无作为地得梅毒而死,死时年仅18岁。在婴儿命名礼仪中,有一种以“抓周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礼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4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