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2013年中考语文备考必备精品课件: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考题跟踪训练(一)
按ESC退出首页语文按ESC退出首页第一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按ESC退出首页考题跟踪训练(一)按ESC退出首页《论语》十则(2012·山西)阅读《论语》(节选),完成下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学而不思则罔.wǎng(2)思而不学则殆.dài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1)不亦说.乎愉快(2)温故.而知新学过(旧)的知识按ESC退出首页3.下列加点字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可以.一战C.可以.调素琴D.皆以.美于徐公解析:例句“可以为师矣”中的“以”是“凭借”的意思。B项“以”是“凭借”。A项“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C项“以”与“可”连在一起表示许可或可能,与现代汉语没有区别。D项“以”是“认为”的意思。答案:B按ESC退出首页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5.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上面文段中的除外)。成语示例:不亦乐乎、见贤思齐、择善而从、逝者如斯、举一反三、从心所欲、三十而立、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学而不厌等。格言警句示例:(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朝闻道,夕死可矣;(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德不孤,必有邻;(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按ESC退出首页伤仲永(2012·厦门)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3题。【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③。”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选自《世说新语》)【注】①箅:蒸锅中的竹屉。②馏:蒸饭。③糜:粥。④更相易夺:互相修整缺漏。按ESC退出首页1.“猜想联想”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请结合上下文或学过的古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未尝.识书具曾经(2)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3)俱委.而窃听放弃,抛弃(4)尔颇有所识不.通“否”2.“联系比较”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请你用此方法完成(1)~(3)小题。(1)找出与乙文“乃俱窃听”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B.(曹刿)乃入见C.家祭无忘告乃翁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解析:A项为“才”;C项为“你的”;D项为“竟然”;B项和例句中的“乃”均为“于是”。答案:B按ESC退出首页(2)联系“瞬息可就”“一蹴而就”等词语,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以后,(人们)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3)联系成语词典中“纤悉无遗”的意思,翻译“言无遗失”。【纤悉无遗】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意思为:一点都没有遗漏。【言无遗失】言:言语;无:没有;遗:遗漏;失:丢失,失掉。意思为:言语没有遗漏丢失。3.“读文品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容。请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1)乙文中,陈元方兄弟俩为什么会蒸饭成粥?(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箅,饭落釜中。(2)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元方兄弟长大后以博学多才而天下闻名。结合甲乙两文中两位父亲的做法,分析原因。甲文中的方仲永虽然聪明,但是其父“不使学”,最后“泯然众人矣”。乙文中元方兄弟具有良好的学习气氛,他们的父亲教子有方,对于一些因勤奋导致的细小疏漏并不责备。按ESC退出首页桃花源记(2012·北京)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按ESC退出首页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未果,寻.病终不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按ESC退出首页陋室铭(2012·苏州)阅读《陋室铭》,完成1~4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按ESC退出首页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D.可以调素.琴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解析:B项中“斯”均为“这”的意思。A项前者为“出名”的意思,后者为“命名”的意思。C项前者为“爬上(长到)”的意思,后者为“上等”的意思。D项前者为“不加修饰”的意思,后者为“一向”的意思。答案:B按ESC退出首页2.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A.无案牍之劳.形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C项中“腰”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腰佩”的意思。A、B、D三项均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劳累”“使……凄凉”“使……痛苦”。答案:C按ESC退出首页3.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示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室不陋。4.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按ESC退出首页三峡(2012·广州)阅读选文,完成1~3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按ESC退出首页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则素.湍绿潭吴广素.爱人B.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家富良.马,其子好骑C.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D.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按ESC退出首页解析:A项中的“素”分别译为“白色”和“平时”;B项中的“良”分别译为“实在、很”和“好的”;D项中的“属”分别译为“连续不断”和“同‘嘱’,嘱咐”。只有C项中的“绝”均译为“消失”。答案:C按ESC退出首页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假如不是正午或晚上,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2)至于夏水襄陵。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按ESC退出首页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一千二百里长的三峡两岸,高山对峙,怪石嶙峋,峭壁重叠,群山绵延不断。B.夏天的三峡有许多险滩,过往的船只不论是顺行还是逆行,其航道大都被阻隔断绝。C.每逢到了春冬之季,三峡江水变得缓慢安详,青翠群山静静倒映在碧绿清澈的潭面上。D.在雨后初晴或秋霜初降的早晨,三峡的山林水涧又展现出清凉热闹的另外一番景象。解析:A项中“一千二百里”与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不符;C项中“每逢到了春冬之季,三峡江水变得缓慢安详”与文中“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悬泉瀑布……”不符;D项中的“清凉热闹”与原文“林寒涧肃”不符。做此类题目,应当仔细阅读原文。答案:B按ESC退出首页Thanks!
本文标题:2013年中考语文备考必备精品课件: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考题跟踪训练(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47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