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一、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西方文化)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技艺经验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技术前提劳动是辛苦的也常常是被迫的,它们大多由工匠、奴隶承担;而理论是在衣食无忧之后的闲暇中完成,是有闲阶级的特权。尽管当时社会对工匠阶层充满了鄙夷和排斥,但无法抹杀工匠对古希腊城邦制社会运行和古希腊文明进步所做出的贡献。2.中世纪宗教改革的劳动观念转变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思想条件11世纪的宗教改革加速了认识上的演变,使人们意识到参加劳动是一种服从上帝的自然表现,并有助于加强对上帝的忠诚。对于中世纪时期的工匠来说,劳作不再是迫于谋生的无奈和必须忍受的惩罚,而是满怀虔诚、敬畏之心从事技艺劳作的自我救赎。从12世纪起,修道院就是技术革命的先驱,这些革命最终改变了中世纪手工艺人的面貌。3.手工业行会制度及其技术繁荣是工匠精神得以外化的社会动因从12世纪上半叶起,各城市中按行业划分的手工业工匠的集合,即所谓同业行会建立起来。行会的宗旨是维护技术标准、保护手工艺人免受技术变化的影响、保护他们免受封建制度过重的压榨。工匠的劳动价值在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之后,稳定和壮大了工匠阶层,刺激了他们的创造热情,中世纪欧洲兴起的技术革新运动(水车、风车、农具、马具、帆船、纺车、冶金高炉、机械时钟等),是跨越几个世纪的工匠们经验技术积累的产物。(中国文化)•中国的工匠文化深厚而悠久,对于文明创造始祖和历代能工巧匠都有传承此精神,如历史中的黄道婆(纺织女工)、庖丁、鲁班、欧治子(冷兵器,龙泉剑)等等。中国工匠群体古代称其为“百工”,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指的主要是各行各业的工匠群体。•古代工匠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服役于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官匠,另一类是为主家制作取酬或者是为自己制作交换用以谋生的民匠。不论是官匠还是民匠,都要严格遵守职业伦理操守,对于技艺要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炉火纯青”就是源自于冶炼锻造而后泛指高超技艺的表达。•中国以实用技术见长,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也是中国古代工匠高超技艺的表现。但随着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兴起,工厂化机器化等近代工业制度削弱了传统工匠伦理,某些传统工匠技艺走向衰落乃至失传。二、工匠精神的内涵如果说“求知”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追求的话,那么“造物”就是工匠精神的伟大使命。“造物”的精神追求就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构成要素表现为工匠技艺在经验、知识、器物和审美四个层面的相互统一,其历史形成过程表现为工匠行业的伦理关系、制度规范和文化模式演变。工匠精神可概括为以下五种精神特质。1、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不管是手工作坊里的“子继父业”或是手工业行会里的“师徒相授”,工匠间技艺的传承方式多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完成。学徒必须尊重技艺,才有可能学会技艺;另一方面,学徒为了学到技艺,必须做到恭敬师傅、尊重同门。2、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对工匠而言,制造器物的过程不同于标准化工艺下的大规模机器制造,“制造”意味着对其技术目的的再次创造。除了工匠所掌握的熟练的技艺经验外,还要求工匠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平和的制造心态,也只有做到了这些,工匠才能心无旁骛的制造出一件又一件的精美器物。3、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对于绝大部分工匠来说,养家糊口是其从事工匠行业最直接的现实目的。如何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来谋求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稳定其社会地位、巩固其社会关系,是工匠凭借其技艺立足社会后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于是创业成为工匠凭借其技艺成就事业的最好途径。4、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工匠的“造物”能力和技艺是工匠智慧和灵感的集中体现,创造精神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工匠根据自己长期的技术实践经验和对技术方法的思考,对前人的发明制品或技艺进行改良式的创造,以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技术制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是工匠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表现。5、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工匠从学徒时起,就需要尽可能多的“知”,除了要向师傅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和操练技术环节中的关键窍门外,还需要在平时自己操持技术时,对师傅所授的技艺“心得”不断加以揣摩和领悟,并长年累月的坚持;在“行”的方面,工匠不仅需要对自己所制器物进行反复比较、总结,以期加以改进,更需要大胆实践自己的设计理念,勇于突破前辈前辈的发明创造。可以说,“知”、“行”的结合程度是影响工匠技艺造诣高低的最直接因素,也只有在技艺的操持过程中做到了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工匠的技艺水平。古代传统手工技艺现代工艺制造三、“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聂圣哲(杂家):•现任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化学与材料科学;住宅学与建筑学;文艺理论与文化传媒。•创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平民教育先驱,创出“匠士学位”,是“工匠精神”首提者•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影视及舞台剧创作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工匠精神”这个词最早由聂圣哲提出,而这个词的提出与他在2003年投资创办的世界第一所颁发“匠士”学位的木匠学校息息相关。当时,为了让第一批毕业的学生有个学位,聂圣哲教授便模仿“学士”学位,创造性地设计了“匠士”学位,而“工匠精神”正是他对“匠士”的要求:在手艺上要精益求精。而“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的流行要归功于2016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时间,“工匠精神”便立马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之下,红遍大江南北。随着“工匠精神”热度的不断回潮,以及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概念的深入普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影视节目出现在银幕上,并且好评不断,备受关注。比如《工匠精神》、《大国工匠》、《非凡匠心》、《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这说明我国的许多企业正在进一步走向更精细高端的产业升级的路上。“工匠精神”成了高频词,短期内密集出现在治国安邦的会议上,出现在主流媒体上,显示出工匠精神回归的迫切性,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和社会共识。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1、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虽然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但是手工生产在人类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工匠精神依然绽放出耀眼的光彩,越来越成为制造业的灵魂。事实证明,工业制造强国都重视工匠精神的价值。德国、日本制造业享誉全球,制造强国的建立需要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工匠精神支撑。始终不渝地追求至善至美的状态,这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须具有的精神。2、工匠精神是高品质生活的保障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大量标准化、单一化的产品,国民的消费已经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转变,供给侧必须适应需求侧的新要求。消费者高品质生活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也为此提供了土壤。3、工匠精神有助于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自我价值若技术型人才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将有效提高其人力资本的附加值,有效拓展其职业生涯空间。4、工匠精神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假冒伪劣产品仍不时现身于各种市场,社会对中国制造的认可度不高。弘扬工匠精神,用心服务社会和他人,打造优质产品和服务,有利于树立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五、工匠精神的当代培育与发展无可否认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然而中国却不是一个制造强国,我们的制造工艺、产品质量、品牌价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今的后工业革命时代,追求个性、特色的差异化生产的手工定制成为新宠和时尚,由工匠们手工打磨制作的名包、名表成为世界名牌,作为奢侈品受到中国消费者的竞相抢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断创新支撑,也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的亲手打造,我们需要唤醒、培育工匠精神。1、打破就业体制,改革就业观念,提高工匠职业威望中国职业等级观念划分由来已久,既有历史文化原因,更有当今体制原因。改革开放,国企改革打破的只是下岗工人的铁饭碗,公务员事业编制的金饭碗还没有打破。随着我国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在生产一线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工人工匠价值将会逐渐凸显,工人工匠的职业威望将会不断提高。2、树立杰出的工艺大师、技师榜样,引领工匠精神示范首先我们要保护传承传统技艺、工艺,其次,我们要培养年轻人对于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热爱再次,要给予这些技师、能手较高的社会承认,不仅是精神荣誉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3、保护工匠、技师的合法利益,借用现代手段拓展技艺传承在注重知识技术产业保护的同时,“打开黑洞”提高工匠技艺传习的效率,扩大他们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4、通过传统手工艺生产演示与精美产品展示,传达工匠精神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和文化影响,对产品展示与宣传5、传统与现代双结合,以双元制培养工匠技师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它规避传统师徒制与现代教育不足,将这二者各自的优势和强项并有机结合。6、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将工匠精神具体化、社会化•虽说“工匠精神”最初指的是匠人在手艺上那种对精细和准确度的追求,但它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所有人都适用的,“追求自我卓越”的精神和态度。拥有这种精神的人,不以外在名利为目的,他们愿意把时间花在精益求精上,通过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来实现自身技能的提高,以此追求卓越。•同样,工匠精神也不应拘泥于手工制造上,任何职业任何工作都应传承这种精神,体现在个人层面,是孜孜不倦地把光和热奉献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体现在企业层面,不断追求“精益”,提升核心竞争力,树立品牌意识,用工匠精神在长期竞争中获得成功;在国家层面,也要大力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增强国际竞争力。六、小讨论1、提起中国制造,很多人嗤之以鼻,那么中国制造与德国、日本制造能不能相提并论?或者说有没有可比较性?2、斜杠青年: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的人,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斜杠式”生活方式是否与“工匠精神”相冲突呢?因为很多人将“工匠精神”与“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等同起来,那么此二者之间是否矛盾?谢谢观赏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德国制造•很多人说起中国制造有时会嗤之以鼻,总是拿日本、德国的制造工艺来比较,认为中国制造业已经没有工匠精神可言了,真正的工匠精神传承是在德国和日本这些国家。那么这种看法对吗?•首先中国制造的目标是最快速且最廉价、最大批量的制造,日本德国的制造目标就是小批量,精细化,高价格的制造。•中国的国家标准比欧洲、美国标准低,就是为了适应上述目标的,而根据统计学基本原理,数量越多公差自然就会比较大,所以它的容忍度更高。•目前来说,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在特种材料、和极高加工精度上确实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一些高科技材料买不到等等,除此之外,在99%的加工和生产领域上,中国制造的水平都不低于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所以我认为有些过于神话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了,中国的高精尖制造仍然存在,工匠精神一直在传承,可能有过一段时间的衰落,但随着国力的增强,。“‘斜杠式’生活方式是否与‘工匠精神’相冲突”的问题。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工匠精神”的确要求专注,然而它本质上只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与这辈子是否只做一件事情没有关联。在我看来,两者不仅没有冲突,“工匠精神”反而是成为斜杠青年的必要前提。•事实上,与“工匠精神”相对的并不是斜杠或者多重身份,而是“速成”的心态。我认为,这种心态与创业的平民化,自媒体的崛起以及网红经济的兴起有着极大的关系。罗振宇说这个时代是“个体崛起的时代”,这话没错,时代的确赋予了个人太多过去无法想象的机会,“一夜成网红”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上演。然而,大多数人往往只关注最后的“成功”,却看不到成功背后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无数次的试错。这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幻想和错觉,以为成功可以快速达到
本文标题:工匠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79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