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第四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四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一节清初剧坛据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和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诸书统计,清代杂剧的数量在1300种左右,传奇的数量约在1100种左右。清初剧坛剧作家构成:一类来源于社会上层,多为诗人、词人、散文家或哲学家,其染指戏剧,不过是为了借剧中故事和人物抒发人人的怀才不遇或寄寓故君故国之思,即“借古人之歌哭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重要的作家有吴伟业、尤侗、王夫之、万树等。一类出身社会中下层,传统文学修养不高,他们以主要精力从事戏曲创作,可称之为专业化剧作家,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为代表。还有一类身兼文人化和专业化两重身份,以李渔为代表。一、文人剧作家1、吴伟业所作传奇《秣陵春》和杂剧《临春阁》、《通天台》均用历史上有关民族斗争和两朝更替的故事来表达民族情绪,抒写兴亡之感受和故国之思。尤侗《梅村词序》云:“所谱《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三致意焉,盖先生之遇为之也。”2、尤侗:“真才子章皇天语,老名士今上玉音。”(1618—1704),字同人,又字展成,号悔庵,亦号艮斋,晚年自号西堂老人,长洲(苏州)人。工诗词骈文,有《西堂全集》,善南北曲,著有传奇《钧天乐》和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五种,合称《西堂乐府》。王士祯《池北偶谈》:“可使风云变色,自是天地间一种至文。”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评:“置之案头,竟可作一部异书读。”二、李玉和苏州派苏州派是指明末清初之际、活动于苏州附近的剧作家群。他们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作戏剧,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都出身社会中下层,大多与科名和仕宦无缘,大多是以毕生精力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作品题材内容多关注现实,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排场、工巧和谐的宫调曲牌形成适合场上搬演的作品,并一直流行于当时和后来的戏剧舞台上。1、李玉(1591?—1671?),字玄玉,因避康熙讳改作元玉,呈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人。据宝敦楼藏本《传奇汇考标目》,一生曾写传奇六十种,今见之于各种曲目中著录的有四十二种,全本保存的有十八种,另有残曲三种。钱谦益《眉山秀题词》云:“元玉言词满天下,每一纸落,鸡林好事者争被管弦。”除戏曲创作外,李玉还重新编定为《北词广正谱》十八卷。李玉的剧作以明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以描写人情世态为主要内容,最负盛名的是《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人称为“一人永占”。后期作品较多描写历史上的政治斗争事件或从明末苏州社会生活中取材,代表作为其与叶时章、毕巍、朱素臣《清忠谱》。“俱按事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吴伟业《清忠谱序》)2、苏州派其他剧作家朱佐朝有传奇三十余种,《渔家乐》是其代表作。朱素臣著有传奇十九种,今存九种,代表作为《十五贯》(又名《双熊梦》)张大复的《如是观》(一名《倒精忠》),首开后代“补恨”类戏曲。3、苏州派作家群的特点:A、既无明确的纲领和理论主张,也不标榜门户。B、身份和地位不高,既未出仕,也不是诗人或文学家,写戏是他们一生的专业。C、他们富有舞台实践经验。D、他们相互联系,经常合作写戏。如李玉的《清忠谱》,其它如《一品爵》、《埋轮亭》由李玉、朱素臣合写;《四大庆》、《四奇观》则由朱佐朝、朱素臣等四人合撰。4、苏州派戏曲创作特点:(1)多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2)题材上多描写重大政治斗争;(3)讲求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4)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5)封建道德观念较为浓厚。三、李渔和《笠翁十种曲》李渔(1611—1680),原名兴绍,号天征,后改名渲,字笠鸿,一字谪凡,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新亭樵客、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时人称之为“李十郎”,兰溪人。他既是我国古代集大成的戏剧理论家,又是清初颇有特色的戏曲作家。一个很有名的托钵山人,过着“日游五侯之宅,夜宴三公之府”的生活,董含《三冈识略》载:“性龌龊,善逢迎,遨游缙绅间;喜作词曲及小说,备极淫亵。常挟山妓三四人,遇贵游子弟,便令隔帘度曲,或使之捧觞行酒,并纵谈房中术,诱赚重价;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著有《笠翁十种曲》,此还有诗文集《李笠翁一家言》,杂著《闲情偶记》,小说《织绵回文传》,短篇小说集《十二楼》、《无声戏》。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闲情偶寄》,其中《词曲部》论述戏曲创作理论,《演习部》论述舞台艺术,主要是表演、导演理论,即他所说的“登场之道”。提出“结构第一”的主张,要求求剧作家重视剧本的“全局规模”,做到“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李渔的戏剧创作收在《笠翁传奇十种》(或作《笠翁十种曲》)中,包括《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作品大都情节曲折,关目新颖,引人入胜,结构巧妙,独具一格。这十个剧本都以皆大欢喜的大团圆为结局,或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如《玉搔头》);或一夫二妻、三妻皆成眷属(如《凰求凤》)、《奈何天》;或骨肉重聚,苦尽甘来(如《巧团圆》)。李渔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并大量写作浪漫喜剧的作家,他善于发掘生活中的喜剧性,广泛使用意外性、偶然性、人物的偷换、冒充、误会、错认、逆转、突变、剧中剧等一系列手法,使情节关目出其不意,变化多端,让观众常常陷入悬念之中。包璇《李笠翁一家言全集叙》评:“天下女孺子,无不知有湖上笠翁者。”日本人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云:“《十种曲》之书,启蒙及坊间,即流入日本者亦多。德川时代之人,苟言及中国戏曲,无有不立举湖上笠翁者。”第二节洪昇和《长生殿》金埴《题桃花扇传奇》:两家乐府盛康熙,进御均叨天子知。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一、洪昇生平与创作洪昇(645-1704)字防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有《稗畦集》、《啸月楼集》等诗集。著传奇九种,今存杂剧一种《四婵娟》:《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李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二、《长生殿》历史底蕴与创作过程李、杨爱情故事,新旧《唐书》、野史杂记均有载。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开启此题材创作的先河,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梧桐雨》,明屠隆《彩毫记》、吴世美《惊鸿记》等对《长生殿》均有影响。《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作者《例言》说:“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而用之,专写钗盒情缘。”第一出《传概》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自序》:“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围绕李杨爱情的一系列军国朝政事件,生动反映了皇帝昏庸腐败、不理朝政,杨家挟势弄权、酿成祸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乐极哀来、荒淫误国等“垂戒”之意,寓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兴亡之感。明皇宠爱贵妃,“占了情场,驰了朝纲”,酿成大乱。《弹词》一出李龟年“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同时寄寓了作者心声。吴舒凫评论说:“大抵此剧以钗盒为经,盟言为纬,而借织女机梭以织成之。”又说:“是剧虽传艳情,而其间本之温厚,不忘劝惩。”(三)、《长生殿》所表现的“至情”特征:A、进一步提出了天长地久的夫妻爱情理想。B、通过封建文化和封建政治间接展开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冲突。C、李杨爱情,既揭示了宫廷爱情的局限性,又寄托了作者的劝惩思想。D、把“情”的内涵延伸到了政治和道德的领域,认为忠孝之情也可以“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四、艺术成就1、对创作素材处理的高度的典型化。洪昇自云“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因曲终难以奏雅,他又“稍借月宫足成之”。2、情节丰富,结构宏伟。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随情节和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王季烈《螾庐曲谈》评道:“分配角色,布置剧情,务令离合悲欢,错综参伍,搬演者无劳逸不均之虑,观听者觉层出不穷之妙。自来传传奇奇排场之胜,无过于此。”3、曲辞与音律俱佳,文情与声情并茂。曲文揉合了唐诗、元曲的特点,形成一种清丽流畅的风格,叙事简洁,写景如画。如第二十九出《闻铃》中李隆基唱道: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如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伤坟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伞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崚嶒,似我回肠恨怎平!吴仪一评云:“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畜家乐者,攒笔竞写,转相教习。优伶能是,升价什佰。”第三节孔尚任和《桃花扇》清代刻本《桃花扇》一、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字季重,号东塘,又号岸塘,自称云亭山人,衮州曲阜(属山东)人,孔子第64代孙。曾隐居曲阜石门山,捐资纳为国子监生。1686年康熙南巡北归曲阜祭孔,任御前讲经和导游,受康熙赏识,提为国子博士。写《出山异数记》以记其事,表示“书生遭际,自觉非分:犬马图报,期诸没齿。”入仕却觉得“事事生疏资笑柄,向人难折病时腰”,希望“王孙揽辔相逢处,只问丰台芍药花。”出京前写下《留别王阮亭先生》:“挥泪酬知己,歌骚问上天。真嫌芳草秽,未信美人妍。”《归家夜坐》更是写道:“尽道君王能造命,冯唐头白未封侯!”著有《孔尚任诗文集》和《桃花扇》,与顾采合作传奇《小忽雷》。孔尚任淮扬治河时结识许多明末遗民。在扬州登梅花岭,参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谒明孝陵;在栖霞山访过道士张瑶星,对创作《桃》剧都很重要。《桃花扇》三易其稿而问世,轰动京畿,“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桃花扇本末》),“新词不让《长生殿》,幽韵全分玉茗堂。”(宋荦《观“桃花扇”漫题》)“长安之演《桃花扇》者,岁无虚日”,甚至康熙皇帝也索稿阅读(《桃花扇本末》)。次年孔尚任被罢官,显然与创作《桃花扇》有关。二、《桃花扇》的主题:南明王朝的历史反思(一)创作意图《桃花扇·小引》:“《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剧照(二)、核心主题:“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写的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实事实人,有凭有据”,甚至是“以传奇为信史”的历史悲剧。它以复社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记录了南明弘光朝一代覆灭的悲剧历史。三、艺术成就1、人物类型的多样化和人物性格的多面性。2、戏曲结构独具匠心。把男女主人公及其他人物分成左、右、奇、偶、总五种,紧紧围绕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主题,以侯、李爱情纠葛为中心线索,让剧中人物的位置各得其所,有条不紊,做到了“明如鉴、平如衡”(《桃花扇考据》)。“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桃花扇·凡例》)3、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4、浓厚的悲剧意蕴。如《余韵》一出中苏昆生唱的《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本文标题:第四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80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