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苏轼词两首教案及说课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定风波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二、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第一课时●课时要点: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和词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两首诗的意义,体会其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初步感受。二、讲授新课(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2、知人论世。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念奴娇·赤壁怀古》(1)写作背景:《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2)诵读涵咏。学生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节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lěi)/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huāfà)。人生/如梦,一尊/还酹(huánlèi)江月。教师范读。(3)鉴赏品读。提问:词的题目为“赤壁怀古”,大家找一找,词中都写了赤壁的哪些景观?明确:大江、故垒、乱石、惊涛提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大家读后有什么感觉?你觉得它好在何处?明确:开篇就一句“大江东去”,若万丈高楼忽起平地,先声夺人。写江而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提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写得最好,那么这一句究竟好在何处?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壮观画面: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用寥寥数语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这一句中几个动词和形容词都用得极妙:“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整句才十三字,便描绘了一幅极为壮观的画面: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提问:从题目“赤壁怀古”可知,作者游赤壁的目的并非看景,而是怀古。那么面对如此磅礴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明确:看着如此壮美的景象,词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回到三国那个战乱纷每的年代。三国时代的英雄纷纷在脑中涌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所以,他情不自禁地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作者从大自然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慨。提问:作者如此深沉的感慨后面,隐含着怎样的一种情感?他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明确:隐含着一种失落和伤感。他是通过集中笔墨塑造周瑜,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壮怀难酬的伤感。提问:为什么单单怀周瑜?明确:a、建功年龄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b、机遇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c、惺惺惜惺惺苏轼:“知音如周瑜。”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提问: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提问:作者塑造周瑜,就是为了反衬自己,表达深沉情感,那么作者在词中何处透漏了自己的情感?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提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该怎么理解?明确:我认为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看到这千古不变的江月,不禁感慨月之永恒、生之短暂,然后他就把自己杯中的酒敬给这亘古不变的江月。提问:那么你觉得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明确:虽然诗人充满了怅惘和伤感,但他并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情绪。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正表现了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词的最后,他还是迅速地从这种惆怅失意中走出来,表达了自己特有的旷达洒脱。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只有大自然才是他寄托自己感情的最好最终的归宿。苏东坡一生虽然是坎坷的,但是他始终笑对人生。2、《定风波》(1)写作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2)品读涵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ào)\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教师范读。(3)奖赏品读提问: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小序对我们解读这首词有什么作用?明确:从序言的最后一句的“故作此”可知,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要写这首词。“沙湖道中遇雨”,告诉我们这首词是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而作者去沙湖看田是因为想在沙湖终老。从他想在此买田终老的行为可以看出,现状已经如此,洗冤复职不是自己想了、争取了就能实现的,自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再去改变这个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再怨天尤人、悲观消沉,而是“既来之,则安之”,安家置业,筹划生活,这恰恰反映了他积极乐观、旷达洒脱的一面。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无论被贬到哪里,苏轼都能随遇而安,随乡入俗,落地生根。这样的例子在苏轼长期的贬谪生涯中出现过多次,如他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惠州时。提问:那么,除此之外,小序还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有用的信息?明确:小序也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因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引发出一些感慨而写下的词。“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是说雨来时,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而没带雨具的同行都很狼狈.只有“我”一点不觉慌乱,从容不迫,悠然自在。从这些文字可以推断,正文的内容写的是作者在雨来时怎样“独不觉”和为什么能做到“独不觉”的。就是说,正文是描写自己在雨中怎样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提问: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他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先来看一下,苏轼说自己“独不觉”,那么雨来时,他的反应究竟是怎样的?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劝别人别去听雨水穿林打叶的声音,不妨吟咏长啸,慢慢前行。提问:从这几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苏轼?明确:可以看到一个雅致潇洒的苏轼,他有一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潇洒。途中忽遇风雨,又没带雨具,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都会很狼狈,会慌慌张张地去寻找一个避雨场所。从小序“同行皆狼狈”看,事实也正是如此。但苏轼却一点不慌张,从容不迫,悠然如故。还劝同行之人“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一般来说,有风雨,自然会有“穿林打叶声”,但苏轼不这样认为。“莫听”是劝人不要去听,也是告诫自己别去听。只要不听则心不乱,心不乱则不狼狈,自可以“吟啸且徐行”。它已不仅仅是一次风雨中的举动,而是一种人生哲学的自然表现了。耳边的各种嘈杂声音,尤其是能使人狼狈不堪的风雨声,最好“莫听”,只要心静,自有安宁天地。什么都听,什么都担心,一点风吹革动也乱心。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本是客观存在,但一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故只“莫听”二字便见出性情,便见出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提问: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看待苏轼在雨中“吟啸且徐行”的?明确:“吟啸”是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突如其来的雨非但没有令苏轼慌张狼狈,反而激起他吟诗高歌的雅兴。从容不迫,悠然自在,在风雨中独自漫步吟诗长啸,这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多么地潇洒,多么地浪漫,我最喜欢这样的苏轼了。提问:风雨中苏轼不仅从容不迫,还表现出无尽的浪漫和潇洒。为什么苏轼能达到这种境界?明确:“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说自己不怕,再大的风雨,都是拄着竹杖、穿着芒鞋、披着蓑衣走过来的,“任平生”三字更可以看出,苏轼的一生都是这么过来的,早已饱经风雨。这里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生活中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竹杖芒鞋”既是指这一次雨中的装扮,也隐喻走过一生风风雨雨时艰苦的条件。尤其是“一蓑烟雨”中的蓑衣,不是写跟前实景,作者当时根本没披蓑衣。前面已经提到“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所以它只能喻指走过平生烟雨时的艰苦的条件。提问:若是指这次雨中的装扮,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性格?若是隐喻走过一生风雨时艰难的条件,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人生经历?明确:可以看出他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不喜欢穿官服、摆架子,喜欢简单、闲适的生活。说明苏轼在走过人生的风霜雨雪时,经历过很多的磨难,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外力,条件简陋、处境艰难、生活困顿,都是凭借自己的单薄之力,依靠最简陋的条件,拄竹杖、穿芒鞋、披蓑衣,坚强地走过来了。从中可以看出苏轼意志坚强、能吃苦耐劳的一面。仅“竹杖芒鞋”“一蓑”便可“烟雨任平生”,走过自然界、生活中、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提问: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人生境界?明确:一种得道的境界:从容淡定,悠然宁静。有一种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的平和。我觉得这一句含意丰富,思想深广,只有反复咀嚼品味,才能解读透彻,才能深刻理解苏轼的思想感情。苏轼一生遭遇坎坷,屡受打击,长期被贬,在生活中和政治上经受的风雨太多了。苦难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使他对各种各样的打击和挫折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所以他不惊慌,不害怕,不退缩,从容不迫,泰
本文标题:苏轼词两首教案及说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63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