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罗生门》解读•导演:黑泽明•摄影:宫川一夫•编剧:黑泽明、乔本忍•主演:三船敏郎、京真知子、志村乔、森雅之•年份:1950•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摄制•获奖情况:•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一、电影天皇——黑泽明【生平简介】•黑泽明1910年出生于东京都,少年时期热衷于绘画,并立志当一名画家。•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电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导演,拜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黑泽明称他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下,黑泽明得到了真正的锻炼,从第三副导演晋升为第一副导演,并能胜任B班导演。•1943年黑泽明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泽明再执导筒,执意启用三船敏郎担任《泥醉天使》的男主角,从比,黑泽明和三船敏郎开启了“黑泽明黄金时代”,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令黑泽明闻名世界影坛。•1954年,《七武士》被称为日本娱乐片的顶峰之作。•1970年,黑泽明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1975年,黑泽明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拉》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85年执导《乱》。•1990年晚年黑泽明拍摄了《梦》表现他对生命终极意义和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1993年大师拍摄他最后一部作品《袅袅夕阳情》。•1998年,一代大师黑泽明逝世。【影史成就】•一生导演了31部电影;此外,黑泽明编写的剧本拍成了68部电影。•1982年,威尼斯电影节颁发他终身成就奖;•1990年,80岁高龄的黑泽明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1999年12月被的《亚洲周刊》誉为20世纪对亚洲进步贡献最大的一位文化艺术人士。•《时代》周刊大篇幅地推出了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艺术界的代表为黑泽明、泰戈尔和时装大师三宅一生。•很多电影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张艺谋:“黑泽明使我明白,当走向外面世界时,要保持中国人自己的性格和风格”,“这是他给亚洲电影人上的很重要的一课。”《罗生门》:来自东方的启示震惊世界的《罗生门》“肇事者”:从左到右依次是“憔夫”志村乔、“巫婆”本间文子、“武士”森雅之、导演黑泽明、“武士妻真砂”京町子和“强盗”三船敏郎。二、主题分析•强盗:本来并没有打算杀死武士,因为女人的挑唆而和武士决斗,最后杀死武士。•女人:因为自己被强暴,丈夫厌恶自己,绝望中用匕首杀死丈夫。•武士:女人让强盗杀死武士,强盗站在武士一边,给武士松绑,武士无法忍受妻子被强暴的耻辱,用匕首自杀。•1、通过强盗、真砂和武士三人对同一事件完全不同的叙述,表现了人性的自私、虚伪与真相的不可知。•宫崎昶在《日本电影史》写道,黑泽明的电影“要把人放在试验管中,给与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刺激,以测定他的反应。这种对人物的研究就是他的作品。”•“就在这期间我注意到,住在这个长排房的人们尽管性格开朗,说话诙谐幽默,但是它掩盖了阴森可怕、极其黑暗的另一面。”•“这个黑暗的另一面,也许无处不在,它也许就是人们生活本来就存在的另一面,因为自己天真,看到了人们遮掩起来的另一面,不能不引起我深沉的思考。”•下人:•“撒谎是人的本性。……人甚至连对自己都不诚实。”•“这世道是个地狱,人人都是自顾自才能活下去。”•“连住在罗生门的鬼都因为害怕人类的自私而逃走。”•原著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丛中》和《罗生门》,鲜明地表达了对人性的不信任和由此产生的绝望、愤懑以及谴责。•樵夫:女人挑唆两个男人决斗。最后强盗用剑杀死武士。•2、通过樵夫对这一事件的讲述,导演又为我们提供了接近真相的机会。樵夫收养婴儿的情节的设置,为影片留下了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局,使观众重新建立起对人和人性的信心,从而体现出黑泽明电影一贯的人道主义色彩。•从《姿三四郎》到《红胡子》,这二十年多间,黑泽明都将英雄定义集中于“个人决断下的人道主义”。自我牺牲和承担道义是许多黑泽明影片的中心主题。三、叙事结构•《罗生门》采用了回环式套层结构的叙事模式。•回环式套层结构模式不以呈现故事进程的曲折复杂或惊心动魄的场面取胜,而是以对事件或人物的多侧面、多视点的观照与不同层次上的“描述”见长。•现在(罗生门前)——上午审判(法堂前)——三天前(森林中)•樵夫、强盗多襄丸、真砂、武士(女巫),由于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来陈述事件的“事实真相”,因而使同一事件呈现出四种风貌。《罗生门》的三重时空:•回环式套层结构模式通过构筑一个立体化结构网络,使观众始终保持一种清醒、比较、判断的观赏态度,调动观众参与本文意义的建构,进而产生对“叙述”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寓意的思考。三、视听语言分析•黑泽明对传统的突破与坚守•“西方和日本在我的思想中自然地并肩生活着的,毫无冲突之意”。•黑泽明在大岛渚对他的一次访谈中曾说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固守本国民族的电影特点,也没有想要去故意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因此,在黑泽明的电影中,融合了西方电影的某些特质和日本民族某些传统艺术的特点。(一)摄影•由于受到早期戏剧表现形式的影响,加之日本人艺术创作中对朴实自然的风格的追求,日本电影倾向于运用远景和全景,在拍摄方法上,也更多使用静止画面构图。•《罗生门》在摄影方面的特点•1、景别•全片417个镜头,特写镜头占28个。•每一次特写镜头的运用都依据充分,寓意深刻。•除了特写镜头,影片中还有大量的近景镜头,这些镜头或是表现人物内心情绪的波动,或是渲染一种压抑感、局促感。•与此同时,影片中依然保存了不少远景和全景镜头,这些镜头除了必要地交代环境之外,在总体上还使影片笼罩在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中。•2、运动•影片《罗生门》有着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精心设计的摄影机的运动镜头和摇镜头。•樵夫进入森林的段落•由16个运动镜头组成。摄影机的移动,被摄物体的移动,投射在移动物体上的自然光线的变化,人物在运动中不时出现的大远景、特写、中景等一系列景别的变化,在剪辑上形成的内在运动效果,使人目不暇接。•黑泽明与摄影师宫川一夫(日本电影最早使用移动镜头和升降机镜头的摄影师)在《罗生门》一片中的合作,被人们称赞是“技术方面最惊人的成就”。这些技术上的突破展现了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于电影时空观念的理解和认识。•“摄影机第一次进入了森林”。•运动镜头剪切顺畅自然,向我们暗示了樵夫安分正派的本性,以及他此刻内心的轻松自在。•为了表现强盗的野性、自信和狡诈,摄影机拍摄了多襄丸大量的夸张镜头并形成了以移动风格为主的镜语体系。1、2、3•三船敏郎的表演也极具特色:夸张的面部表情、快速奔跑的恣意神态、野性的搏杀、放声大笑等都表演使得强盗的形象生动逼真。•除了基于情节、情绪的考虑,《罗生门》中的摄影机运动还尝试着配合场面调度,构成镜头内部的蒙太奇效果。•行脚僧的供词(二)构图•1、《罗生门》构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给人以窒息感。•罗生门下的谈话•色调灰暗•近距离拍摄,人为缩小空间,造成压抑、窒息感。•2、大量的关系镜头的运用•林中三人镜头•在一个画面里,前、后景分明,既清楚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强调戏剧冲突,又通过人物的位置调度,在纵深上拓展了空间。(三)剪切•1、熟练的动作切换。打斗场面•2、同方向同速度移动镜头的快速剪辑1、2•3、通过剪辑再造时间观念1、2(四)摄影机的抒情性•“阳光下的犯罪”•360°的旋转镜头拍摄树木和太阳,通过有节奏的镜头和穿过森林反复摇曳的阳光的交叉组接,强化人物的情绪体验,摇曳的光斑和人物肩臂上晶莹的汗珠融为一体,抒写人物短暂的如梦般的感觉。•影像的象征性:••影片中滂沱大雨下破烂不堪的高大的罗生门,隐喻着战后日本道德的败坏、腐化。•森林不仅是案发的现场,更是人性堕落的场所,引诱人走入罪恶的深渊。•“我用精心设置的光与影的戏来解释这种令人惊讶的欲望和追求。影片里的人们迷失在内心深处的灌木丛里,而且越走越远,陷入一片荒芜。”(五)音乐早版文雄•《罗生门》中的音乐,总体来说是依据情绪的发展而进行的,因而具有极强的主观性。•片头、片尾:渲染主题气氛。•多襄丸、真砂和武士的回忆段落:配合当事人的情绪以及事件的发展进程。•樵夫的回忆:无音乐。四、黑泽明对传统的依从《罗生门》的戏剧化特征•表演的戏剧性•场面调度的戏剧舞台感•保留了戏剧艺术的空间感
本文标题:《罗生门》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65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