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德意志意识形态-部分分析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目录CONTENTS01写作背景和历史地位02文献解读03对现实的意义04心得体会01写作背景历史地位01写作背景Writingbackground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于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马克思在大学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思想后接受了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观点。在他这段时间的著作里明确地、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动力和途径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随着马克思被驱逐出境以及黑格尔移居后,这时欧洲革命形势逐渐临近,他们同一些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并且获得了部分知识分子的拥护。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无产阶级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正在这时,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公开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01写作背景Writingbackground同年10月,鲍威尔和施蒂纳也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杂志《维干德季刊》第3卷上发表文章,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和m.赫斯。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立即动笔,以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进行总批判的形式来作出回答。针对鲍威尔与及施蒂纳的思想上的缺陷,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决定将自己的哲学思路与整个德国的哲学思想界来一个全面清算,他们将自己这一著作的全名定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01历史地位Historicalrole《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诞生地,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巨著。这部巨著不仅全面制定和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并且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许多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方法论基础。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01历史地位Historicalrole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02文献解读第一部分(1-5段)第二部分(6-9段)第三部分(第10段)对以费尔巴哈等德国哲学家为主的唯心史观的批判并阐明马恩观点人类原初的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社会意识和社会分工以及解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之间矛盾的方法02文献解读文献结构02文献解读第一部分(1-5段)对以费尔巴哈等德国哲学家为主的唯心史观的批判并阐明马恩观点02文献解读第一段01主要观点在这一段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家,并表明了马恩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02费尔巴哈说费尔巴哈所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观念、思想、概念等这些意识的产物是束缚人的真正枷锁。“解放”是一种思想活动03马恩说马恩认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是与物质基础相关联的Paragraph102文献解读第一段Paragraph1【“如果他们把哲学、神学、实体和一切废物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如果他们把‘人’从这些词句的统治下——而人从来没有受过这些词句的奴役——解放出来,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没有前进一步”】论人的解放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观念、思想、概念等这些意识的产物是束缚人的真正枷锁。而他们对意识的这些产物进行的斗争只不过是归结于“自我意识”,他们“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这种斗争并不涉及现实的现存世界。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没有前进一步。02文献解读第一段Paragraph1【“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论唯心史观这是马恩对黑格尔唯心史观的缺陷的批判。因此马恩认为“解放”是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马恩认为德国的哲学家们并没有涉及到他们所做的批判同自身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这就强调了马恩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言下之意就是哲学的产生是与物质环境相联系的,是以物质环境为前提的。02文献解读第二段01主要观点马恩对费尔巴哈感性人学的批判与超越02费尔巴哈说费尔巴哈认为,“人”不能从自然界抽象出来,如果直接从自然界产生人,那只能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03马恩说只认识感性的直观并不能了解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要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统一,只能是人的感性的客观活动Paragraph202文献解读第二段Paragraph2【“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论感性世界马恩批判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局限于单纯的直觉和感觉,他设定的是“一般人”,即德国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因此费尔巴哈对历史观理论的缺乏与他对感性世界的认识是有矛盾的,而他的二重直观对于现实也是束手无策的。02文献解读第三段Paragraph301主要观点在这一段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有关自然与历史关系的思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认为人、历史与自然是统一的,并且时时刻刻都互相影响、互相制约。02费尔巴哈说费尔巴哈认为自然和历史是对立的,自然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03马恩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和自然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在每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改变。02文献解读第三段Paragraph3费尔巴哈论自然与历史的关系原文【“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好像这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事物”,好像人们面前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也就是说,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哲学家们认为,自然是可以区别于历史存在的,它们两者之间并没有联系。自然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用马克思在原文中所举的例子来讲就是,费尔巴哈在曼彻斯特只看见一些工厂和机器,而一百年以前在那里只能看见脚踏纺车和织布机。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自然历史观脱离了人类的实践,是十分片面的。称其为是“非历史的自然观。”02文献解读第三段Paragraph3马克思恩格斯论自然与历史的关系【“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马克思具体从以下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揭示了“人和自然的统一性”:1)在有了人类以后,自然总是历史的自然。一是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非历史的自然观,阐述了自然的历史性。(见上文马克思所举例子。)二是针对费尔巴哈谈到的自然科学的直观,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自然科学会成为什么样子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材料的。(2)历史也是自然的历史。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因此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始终在相互作用着,在不同的时代都受不同的自然的支配,且人的生产活动也在不断改变着自然。02文献解读第四段01主要观点02费尔巴哈说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作为“感性对象”而存在的。他所指的人是抽象的“人”。03马恩说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立足于现实的感性生活世界,对费尔巴哈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进行了批判,并在批判中完成了自己新哲学的创制。“感性对象”vs“感性活动”Paragraph4马克思认为人是作为“感性活动”而存在的。他所指的人是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着的人。02文献解读第四段Paragraph4费尔巴哈论“感性对象”【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费尔巴哈诉诸感性直观,认为人是“感性直观”的对象即“感性对象”,“感性对象”中的人是抽象的人,是静态的。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关于“感性对象”的思想是片面的,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因而费尔巴哈谈到的只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费尔巴哈仍然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02文献解读第四段Paragraph4马克思恩格斯论“感性活动“在第四段中,指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与马克思的“感性活动”一个根本性差异。即“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这一差异。马克思明确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也就是说,由于人的出现,即作为现实而不是抽象的人的出现,自然不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感性对象的存在,而是一种感性活动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一方面,就自然本身而言,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力,小到开花结果大到山呼海啸,都说明自然并不是静止的,它会变化,也会受人的感性活动影响。另一方面,就人的感性活动而言,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的“感性活动”逐步地被纳入到人的感性活动范围内,不断地为人的感性活动提供必备的质料。即自然与人的“感性活动”不断地互相影响着,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的自然历史观。马克思通过历史的眼光来把握自然,深刻地阐发了“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思想。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指向了,人是作为动态的现实的“感性活动”而存在的。02文献解读第五段Paragraph5【“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这一点从上面所说的看来已经非常明显了。”】马克思在这段话中总结性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于历史观的看法,即认为他完全忽视了历史与自然的动态关系。3-5段总结由于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人们之间的物质联系又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因此,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具有统一性。02文献解读第二部分(6-9段)人类原初的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唯物的一二三四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的生产历史发展的第三种关系人口的繁殖第一个历史活动社会关系的生产满足需要的活动和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引起的再生产02文献解读第二部分(6-9段)02文献解读第六段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的生产这里的“世俗基础”就是指生产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活动。“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马恩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不是纯粹与物质无关的活动,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条件正是物质文明提供的,即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大家知道,德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所以他们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因
本文标题:德意志意识形态-部分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674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