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第三章基本概念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思考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第四章基本概念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无功利与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权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第五章基本概念1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是单调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应该是主导性、多样性的。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4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改造。5人民性:作家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植根于人民生活.自觉从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题材、主题、情节。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丰富自己.服务于人民。思考问题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答: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答:雅与俗.从字面上看.一个是高雅美好.一个是平凡通俗.文艺作品是适应人美的精神需要而创作出来的。雅与俗是相对的.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不断变化.相互转化。衡量文艺作品价值高的标准.要看它是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并为人民群众索赏识。..对于这问题.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大力发展高雅严肃的艺术的同时.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折回注意新文学的意义。答: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本文标题: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69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