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 高考作文《论据的使用》ppt课件
如何更好的使用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概括,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论据的使用一、选择论据的要求1.有针对性;2.选择论据要确凿;3.论据要典型;4.选择论据要充分;5.选择论据要新颖。二、使用论据的方法(一)事实论据的使用技巧要用好既典型又生动的论据,必须做到叙述事例时要高度概括,围绕中心、精选典型、分类列举、着意详略、叙中有议。方法点拨1.例后假设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如: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悔,人生无悔。如果高尔基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位文学巨匠了。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2.例后比较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突现写作的目的。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画线句子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3.正反对比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接下来要对这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如: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图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画线部分是对事例进行的对照分析,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突出“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4.一线串珠,高度凝练即把很多具有共同主题思想的事例高度锤炼,使之成为一组句式整齐的排比句或排比段,凭句子结构的整齐、事例的丰富去征服阅卷老师。例如:试想,从古至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用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臣,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画线句子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事例,使事例由前面的句子一线贯穿。5.例后评论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所举例子和观点的关系,或为了突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要对其进行评论。如: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起因是张、叶两家争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现在的“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容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及时巩固1.以“珍爱生命”为题,给以下事实论据补写分析议论。(1)土耳其一次6.4级的地震将一对即将庆祝结婚纪念日的夫妇压在废墟下面。丈夫的下半身已经被巨石压得血肉模糊,但当他听到妻子告知的怀孕的喜讯时,不断地跟她说话,鼓励她活下去,让他的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会跟她一起活着,以后过幸福的生活。然而,当救援人员将两夫妻抢救出来时,妻子才发现,她的丈夫早已死亡,她所听到的话语是丈夫趁自己意识模糊的时候拿录音笔录下来的。[参考示例](1)丈夫知道自己生存的希望很渺茫,但他深知生命的宝贵,便把对生命的追求寄托给妻子和她腹中的孩子。是他饱含鼓励与温情的话语支持着怀孕的妻子在困境中看到生的希望,珍爱生命使生命得到了延续!(2)三岛纪夫和川端康成都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但是却先后自杀了,一个是切腹,一个是含煤气管。他们在遗言中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唯恐自己身体及创作能力衰退,而企图在生命的巅峰陨落,以保存世人最美的印象。(2)其实,敢死,固然精神可贵,敢活有时比敢死更为可贵。我们应该好好地珍爱生命:好好地利用它,充实它,让这宝贵的生命,散发出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的真正价值。2.学习事例论据的运用技巧,在下面的材料后加上适当的语句,使事例更有表现力,文章中心更加突出。材料一:生命,赋予每个人只有一次,弥足珍贵,但有些人却在生死抉择时舍弃自己的生命去追求更高尚的,在他们看来更可贵的东西是爱情、正义、他人的生命……材料二: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何行何业,都将纪律、制度放在首要位置,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结合以上材料,一位同学写了如下事例,请你在后面补上评议的部分,使观点和事例紧密结合起来。(1)选择他人生命。二战中曾有一个爱兵如子的军官,一次空袭中,他看到弹体将要落地而左前方尚有一个小战士未卧倒,于是他奋力向前一扑,趴在小战士身上以身相护,炸弹爆炸后两人都平安无事,当军官无意一瞥后,发现刚才他卧倒的地方被炸了一个大坑。[参考示例](1)倘若没有他刚才的一扑,恐怕早已死无全尸了。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回报,一种对崇高选择的回报。(2)三国时期,曹操亲率大军征战,为争取民心,下令军队沿途不得践踏老百姓的庄稼,违者格杀勿论。可偏偏就是曹操自己的坐骑在受惊吓后进了老百姓的庄稼地,他虽经众将苦劝没有取下自己的脑袋,但也割下了自己的头发以示惩罚。(2)中国古代,人们视发如首,把头发割掉,在当时已算是一种不轻的刑罚,特别是在刑不上大夫的那个时代,曹操能割发代首,的确体现出他纪律严明的治军之道。正是曹操这种自刑为戒的选择,才使他的军队做到了秋毫不犯,最后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二)理论论据的使用技巧1.理论论据的引用方法(1)直接引用。(2)间接引用。2.理论论据的使用原则准确、恰当。(三)论据综合使用的技巧技巧一:引用、举例相结合在写作中,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子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糊涂,我已经吃过了。”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骛,心不在焉而已……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孔子家语:“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梁实秋《健忘》)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的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我是一种境界”。这些材料事实确凿,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技巧二:同类互补,深刻剖析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做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选自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如果手头有两个以上的人物素材可以将几个论据用排比方式组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集团效应。但要注意对材料的共同作用进行深刻剖析,将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起来。技巧三:正反对比,突出主题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选自高考满分作文《轻松起跑》)技巧四:化用语句,信手拈来以主观情感之亲疏行事,往往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昏庸无道的楚怀王,因宠信郑袖而信了奸臣谗言,放逐了屈原,因而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听信谗言,结果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最终都城被攻破,成为亡国之君。倘若怀王能不以自己的情感行事,听信屈原的逆耳忠言,恐怕也不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孰之过,岂一“情”字所能释怀?(山东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三、使用论据的误区1.不合主题,牵强附会。2.详略不当,事例含糊。3.只说结果,缺少分析。4.一味堆砌,缺少联系。四、没有合适的论据时怎么办在考试时,当我们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论据、一筹莫展的时候,千万不要乱写一通,而是要想办法,做一个无米之炊的巧妇,可以试着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以类型代替个体当作文没有合适的论据或一时想不起好的论据时,不如用类型来代替个体,将某一类人物行为共同点结合起来,按照主题的要求,把一些人的事迹当作大家的事迹来写,会有很好的效果。例: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放下情感的叶子》)(二)以比喻代替事例当你觉得论据“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不妨以比喻来代替事例作为论据使用,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征服阅卷老师。例一: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谛;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依然飘落,告别那片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萌发的新芽……(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例二:松树放弃了沃土的安逸,选择陡峭的山壁之后最终有了傲立冬风中的雄姿;小溪选择了奔向大海的执著之后最终获得了波澜壮阔的气势;小草放弃了土壤中的温暖之后终于实现了为大地带来一丝生机的美好愿望;白云选择了蓝天的深邃之后终于有了“一览众山小”的绝唱。——于是我懂得了
本文标题:高考作文《论据的使用》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69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