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理论界和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内容的探讨表明,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共识已经确立和形成,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问题,研究者看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意味着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有人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通过破除自我中心论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或者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与地球表层的共存,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人类应形成一种“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从而使人类的一切活动既能满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又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资源增殖和信息增殖。三、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方面在众多学者中普遍认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而工业文明价值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是一种经济价值观,生态文明则要求形成一种“人—自然”系统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而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1】。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无论是工业文明还是生态文明,均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因为人类倡导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最终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只不过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一种是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一种是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明是以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观的,而生态文明则是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观的。六、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问题黄湘莲【2】提出构建生态文明意识包括四个方面:生态伦理意识、生态环境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生态环境科技意识与生态环境法治意识、生态文明参与意识;卓越和赵蕾【3】提出了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操作流程,包括规划公民教育、健全评价体系、拓宽参与渠道等三个方面内容;韩雪风【4】也指出“大力培育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并提出了公民教育、法律约束、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的实施措施;刘解龙等提出要“大力宣传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大多数学者认为,为了促进生态文明的顺利发展,人们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价值观念的转变,从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到“人—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知识结构的转型和教育方式的更新,按照“面向未来”的要求,通过对全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实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结合;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要求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建设,城市内部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城市与其外部环境具有良好的生态关系;人口生产模式的转变,要求全球人口增长处于人类有理性的控制之下,建立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人口生产模式。四、生态文明的特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构想,其特征应该从伦理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在伦理价值观上,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放在首位,将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统一起来。第二,在生产方式上,树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第三,在生活方式上,树立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人们的追求的应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人类改造自然要以不损害自然生态的整体稳定和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存为前提。要使绿色消费、文明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第四,在社会结构上,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更为高度的民主,强调社会正义,并保障多样性。表现为生态化将渗入到社会结构中,诸如在社会政策上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加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五、生态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人类运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与此同时,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恶化及一系列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出现,也是科学技术的伴生物,表明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明显的二律背反性。作为一种比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其发展也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但为了避免科学技术在工业文明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必须对科学技术进行生态化的改造,按照生态学原理的要求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管理与应用。人们使用科学技术之所以发生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这两种作用和结果,关键在于利用者的目的、需要,即要建立科学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绝不能忽视或低估科学技术的作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六、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核心与本质,是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济,它是在扬弃传统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追求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这种文明要求把人类的价值和终极关怀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并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道德地位。陈学明【5】指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创建人的新的存在方式结合在一起”。郝海燕【6】指出,社区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普及生态文明的知识和理念;2.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3.建设发动居民和社会参与生态文明;4.依法维护居民的生态和环境权益。七、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展望生态文明是个动态概念,也是个时代概念。生态文明作为现代文明的基本追求,其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把握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周光迅,赵睿诗【7】认为,生态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须在以下几方面大胆创新:1)区分生态道德教育伦理层次,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第一层次:建立道德底线,实施法律约束。第二层次:普及生态知识,夯实教育基础。第三层次:形成生态意识,扩展道德范围。第四层次:培养道德情操,铸就和谐信仰。2)创新传统文化。3)关注公平正义问题,提出了生态觉悟的概念。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为我们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第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提供科学的理念指导。第二,构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深入了解四种文明形式的内在联系。生态文明应该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四者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文明系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科学的制度保证,而生态文明所创造的生态环境又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和新的内容。第三,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以生态文明作为其重要的特征和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健全、科学文化繁荣、道德风尚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全体人民共享等七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具体体现。第四,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培养全民生态文明观。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念,应当是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事业。应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强本节用”、“取之有度”、“用之以时”以及“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精华【8】,使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生活观,形成尊重自然、人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道德观念,以生态文明涵养我们的发展,涵养我们的社会,涵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第五,确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指导我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近年来,我们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并要求加快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消费方式,这其实就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通过以上综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我们要做的就是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主要参考文献:【1】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06年第9期:140-141【2】黄湘莲.生态文明:当代公民文化建构的重要领域[J],北京师范大学雪豹(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73-76【3】卓越,赵蕾,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7年第3期,109-111【4】韩雪风,论生态文明建设[J],探索,2008年第1期,115-118【5】陈学明,“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8-17【6】郝海燕,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建设的互动进行[J],中国民证,2010年4期:33-36【7】周光迅,赵睿诗,论和谐生态伦理观指导下的生态道德教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8月第26卷,第8期,84-88【8】是丽娜王国聘《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评述》2008年1月
本文标题: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708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