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1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与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剧本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戏又由曲词、宾白和科范三个部分组成。2、折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唱完为一折“折”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同时也是剧情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3、楔子,一个短小独立的段落。它的作用是弥补四折的不足,紧密结构。它可以放在第一折之前;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楔子一般只用一支或两支曲子。4、题目正名,放在剧本的后面,通常是用二句或四句对句概括全剧的内容,而以最后一句为剧名。5、曲词,前面标明宫调与曲牌名称,对曲词做出韵律的要求。曲词是剧本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6、宾白,简称为白,是剧中人物的道白。由散白和韵语组成,可以刻画人物,也可以介绍故事情节。7、院本,指民间散乐戏班所用的脚本,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它以净色为主,以滑稽调笑的科诨见长,可唱小曲。脚色行当体制与宋杂剧相同,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8、北剧,①在剧作的内容上,北剧作家编写剧本既是娱人,也是自娱,因而故事情节相对比较简单,剧本的抒情多于叙事,剧中的人物,除了正色外,一般也比较单薄,作家的主体意识也比较强烈;②在语言上,北剧的语言则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性;③北剧作家熟悉声律韵律,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方面均有其规范。9、明传奇①传奇剧本的创作主体是文人,它既是为舞台演出而作,也与大部分作品是作为个人抒情言志逞才的手段而创作的。它既演奏于民间戏台,又演于文人的雅座之上;②在题材上,传奇表现出对现实、历史的关切,对作者个性、情感的张扬;③在体制上,传奇的剧本则表现出规范化的特点;④在脚色扮演方面,传奇从“生旦为主”中,分化出“小生”、“小旦”之类。10、汤沈之争,汤指汤显祖,沈指沈璟,他们在戏曲创作理论上存在分歧,汤显祖重视“立意”与“才情”,所谓“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沈璟从场上之曲出发,崇尚格律,重视语言的本色,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剧本的写作提出了见解,回应了曲坛的需要。12、中国古代小说①是指一些琐碎浅薄的小言论;②一些不合于政教得失大道理的小道理,但有关治身理家,对普通百姓也有些用处;③小说来自民间传说,主要在民间流传,13、史传文学,是指历史著作中带有文学色彩的传记文,广泛一点,也可以包括历史著作中生动形象的叙事文字。例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14、变文,唐代出现的民间通俗小说形式,是一种散韵结合的通俗说唱文学形式,内容多讲佛经故事,也有讲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属于处于萌芽状态的通俗文学,直接开辟了宋元以后的通俗小说的发展。15、演义,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和道德的评价。16、词话,是指古代通俗的说唱文学形式,词指韵文,包括词调的词、诗赞和偶语,话指散说的故事。17、《清平山堂话本》作者为洪楩,“清平山堂”为洪楩的堂名,全书分为六集,共收作品六十篇,又称为《六十家小说》,所收作品包括了宋元明三代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18、话本小说,在说话艺术的基础上,由文人记录整理或由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润色而成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供讲唱的口头文学。19、拟话本小说,文人由编辑加工话本进而自己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意识地模仿话本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纯粹的创作小说,是供阅读的案头文学。20、四大谴责小说,这类小说出现在晚清,多直露的谴责和少含蓄的讽刺,以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为代表。21、“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编辑刊印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集中收录的作品既有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也有明代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是明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其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更可以说是整个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参考《明清小说》156页)22、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郑光祖,字德辉,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其代表作为《汉宫秋》。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23、《大雅堂乐府》:明代杂剧作家汪道昆的杂剧著作,是一部典型的表现文人情趣之作。创作时间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剧目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就题材而言,四剧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多是戏曲史上一再被改编的故事,然而汪道昆在写作《大雅堂乐府》时,对题材的处理方式颇值得注意,他常常只是选择故事的一个环节来展开剧情,借此表达一种人生的情趣、一点人生的感受。剧本形式明显南戏化:四个短剧都采用了“末上开场”(即相当于南戏副末开场的一个短短开头),结尾四句题目正名的写法;而且有三个用的是南曲,一个用北曲;角色安排上注意生旦的对手戏。24、《小孙屠》:,中国宋元南戏作品。书会才人编纂。收录于《永乐大典》,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一,三种戏文都较高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原始面目。《小孙屠》是部公案戏,表现的重点则是家庭伦理、兄弟之情。这和元杂剧创作晚期对道德伦理的关注表现出一致性。全剧对宋元社会的人情世态描写得较为细腻,是研究当时习俗、方言的不可多得的史料。惟已残缺不全,难窥全貌,间有鬼神描写,有涉荒诞。225、折子戏:相对于整本戏而言,指从全本戏中拆出的、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折(出)。折子戏演出的鼎盛在清代,但其源头却在明代。划分演唱场次的单位,称之为“折”,表现一个完整故事的片段段落,是为一折。折子戏是指一场或几场组成的、有独立体系、或析出全本大戏的一出、几出别具特色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小戏。26志怪小说:古小说的一种。志怪,记述神鬼怪异之事。盛行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篇幅虽短,有简短的故事,且多数作品情节完整,优秀之作人物形象鲜明(当然一般都还缺乏性格),但内容简单,艺术描写比较粗糙,几乎还没有什么细节描写。27《大宋宣和遗事》: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是一本杂钞旧籍而成的内容宠杂的资料书,其中有一段三四千字的梁山泊故事,可能由南宋时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其中的水浒故事已经有了比较连贯和完整的情节,是《水浒传》最后成书的重要基础。28三言二拍: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三言指的是冯梦龙编辑刊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指的是凌濛初编写的《初刻拍案传奇》和《二刻拍案传奇》。三言主要是编辑和加工别人的作品,而“二刻”则为作者自己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其中不少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比较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不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比较进步的,今天也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艺术方面,体现了短篇小说创作由宋元到明的总的发展趋势,就是由口头创作转向书面创作。作品的现实感加强了,情节更为曲折动人,更加注重人物形象地塑造,同时并没有失去宋元话本的特色,语言新鲜流畅,人物对话个性化。29脂评本:脂评本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的版本系统,这个版本系统共八十回,除正文外,大多附有各种形式的批注,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因此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对批注者脂砚斋的身份,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的评论对我们理解和研究《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以及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31董西厢:金代文人董解元利用当时流行的诸宫调形式,把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改写成《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增加了许多重要的情节,改变了原小说中张生将崔莺莺视为“尤物”而加以抛弃的结局,使佳人才子终成眷属。32《鸣凤记》:为王世贞门人所作,其中“夫妇死节”一出为世贞亲笔。剧本表现明嘉靖时夏言、杨继盛、邹应龙、林润等十位忠义之士与奸臣严嵩父子的斗争。剧本虽以政治时事为创作对象,但在情节的组织安排上,注意了对事实的剪裁与组织。《鸣凤记》作者在严嵩父子伏法后不久,就把这一震动朝野的政治事件搬上了舞台,开启了此后的时事剧创作。3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收录于《永乐大典》的《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戏文,较多地保留了原始面目。《张协状元》是一本负心剧;《宦门子弟错立身》写豪门出身的延寿马与戏剧演员王金榜的爱情故事;《小孙屠》表现的重现是家庭伦理、兄弟之情。一般认为《张协状元》为南宋的作品,其他两种为元代作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研究南戏发展的重要史料。34《王粲登楼》:元中期杂剧作家郑光祖文人事迹剧的代表作品,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写三国时王粲与当朝丞相蔡邕之女订有婚约,但因他恃才骄矜而屡遭挫折,登楼遣闷时趁醉吟诗作赋的故事。作品借用元剧中“故意轻慢某人使其上进”这一流行的故事模式展开情节,写出了作者自身怀才不遇的景况,也渗透了元代文人共同的内心感受。35《四声猿》:明代徐渭所撰杂剧,包括四个短剧,即《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史》、《女状元》。“四声猿”的命名,取义于如猿丧子、凄绝断肠的四声哀鸣,作者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慨叹,另一方面借猿声来写自己心中的奇气,借剧本做中夜长啸。其中《狂鼓史》最集中地体现了徐渭内心的悲愤。《四声猿》处处流露出“真性情”,作者在剧本长度、音律等方面的随心所欲,使元杂剧的创作格式真正被打破,明杂剧完成了它的蜕变,从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36南戏(永嘉杂剧):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是北宋末年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时称“南戏文”、“南曲”、“南戏”。由于南戏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元之前曾将所有戏剧杂伎表演形式称为“杂剧”,故早期南戏流传外地,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37四大南戏(荆刘拜杀):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这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也是在明清两代的戏曲舞台上一直非常活跃的四个剧本。四大南戏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的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的创作影响深远。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38《博笑记》:明代沈璟的传奇剧作。由相对独立的十个喜剧构成一部市井生活画卷,塑造了一批市井细民的形象。他们或善或恶,或亦善亦恶,以此讽刺、揭露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这种以十个短小的喜剧组成一部传奇的结构,体现出杂剧与传奇两种形式的融合。39吴江派:明代传奇写作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派,代表人物是江苏吴江人沈璟,其他有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若、卜世臣、沈自晋等。吴江派重视曲律,推重本色,提倡文字朴素,反对雕琢辞藻。由于在音韵上的特别强调格律,故又被称为格律派或音律派。40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即已具雏形,被推称为后世小说章回之祖(王国维语)。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41唐传奇: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新体文言小说。基本特点是情节完整、篇幅曼长、形象鲜明、描写细腻、富于文采,表现较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代表性作品有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唐传奇标志着古代小说走向成熟。42英雄传奇小说:古代小说体裁之一,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以歌颂历史上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或超人、半超人的传奇人物为题材,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完成。《水浒传》为后世英雄传奇提供了范例。43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体裁之一,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系指敷演史传,偏重叙述兴废争战,而又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小说,在叙事中往往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其特点3是:既有史实的依据,又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元
本文标题: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70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