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大全)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由哪三个重要部分组成?答:(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6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4分)(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其表现在哪里?(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涵是什么?答:(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在哪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5、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是什么?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的重大意义。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何?答: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7、承认相对静止有何重要意义?答: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没有相对静止,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有发展。第二,它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确定事物性质的必要条件。只有相对静止,万事万物才能区别开来,没有相对静止,事物就不可言状、不可定性了。第三,它还是测量和计算事物运动的必要尺度。绝对运动存在于相对静止之中,并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要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只有通过相对静止来测量和把握。8.为什么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第一,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第二,意识是具有高度发展和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这些论证都说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赖精神而独立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意识来源于物质,它必须依赖物质而存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9、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答:(1)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3)原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辨证的发展前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10、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不是全部。既不能否认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突出地位,也不能用它来取代唯物辩证法的其他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有什么作用?答:(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辨证关系怎样?答:(1)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②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各个侧面的性质、地位、作用等各个方面,以及矛盾解决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2)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3、什么是度?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怎样?答:(1)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14.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区别表现在哪里?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引起的结果。否定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它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是包含了肯定于自身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形而上学否定观否认事物内在的矛盾,把否定看作是外部力量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破坏和打断,否定的结果是毁灭和死亡;它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对立起来,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辩证否定观是符合事物自身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否定观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坚持辩证否定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经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使我们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能做到,既不全盘肯定一切,也不要全盘否定一切。1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我们认识社会发展和人生成长有何启示?答: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16、什么是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何联系与区别?答:(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71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