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永遇乐李清照走近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也都是她的闺情名篇。•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哀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如今元宵的情景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情景铺翠冠儿(guàn)捻金雪柳(niǎn)簇(cù)带争济(jǐ)楚风鬟霜鬓(huán)翻译:•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与绚丽的暮云珠联璧合。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绿柳如烟,笛声幽怨,春天的气息有了多少?但又怎能知道,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转眼之间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婉言谢绝。•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时光,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精心打扮,与人争艳。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花白散乱,懒得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开头两句,用浓墨重彩描绘元夕傍晚的景象。落日像熔化了的金那样夺目,晚霞像合围的璧玉那样艳丽。这晴朗的暮景,预示着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繁华热闹的景象。紧接“人在何处”四字,这是一声充满着迷惘和痛苦的长叹。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二、词句赏析:上片•描写今年元宵春意盎然的佳景。•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忧郁,所以听起来笛声凄怨.•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还能去欣赏吗?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次第岂无风雨”,这似乎是无端的忧虑但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似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边学边思考(上阙)•1.试着从词的上阙把透露词人心理的句子找出来,说说透露出来的是怎样一种心境?美景当前,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1)“人在何处”一问,点出词人的处境:飘泊异乡,这与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诗人颠沛流离的悲哀。(2)“春意知几许”一问,初春时节听着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再加上词人飘泊异乡,所以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3)“次第岂无风雨”一问: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以及历尽灾难,觉得世事无常、战战兢兢、凄凄惶惶、多疑多虑的心境。2.上阙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对突显词人心情有何作用?•上阕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绘了夕阳像熔解的金子一样璀璨;晚云如碧玉一样瑰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元宵晚景图。•在此,词人是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绚丽的元宵晚景,与上阙所体现的流离之苦、思家之痛及游玩的无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更好地突现了词人家亡国破夫死的无限伤感。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开头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如此气候,预示当晚的灯节将有一番热闹场面。但下面一句陡转,“人在何处”,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叹息,包含着词人抚今追昔的意念活动,也是全词情感的基调。景色虽好,可我究竟在什么地方?自己的丈夫、中原的父老、半壁江山又在何处?实在是无比伤恸的悲叹。“中州”,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下片: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回忆当年自己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铺翠冠儿”是嵌插着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当时富贵人家流行这样的穿戴。“拈金雪柳”是在素绢上加金线捻丝,这也是富贵人家才有的。“簇带”即插戴。“济楚”等于说整齐端丽。如今憔悴,风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但是这些繁华和快乐,早已成为幻梦,因而,作者的心路又从忆昔,转为伤今。•“风鬟霜鬓”4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李清照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发,加上又懒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见夜间出去”。•一个蓬头霜鬓的内心充满着忧患的老妇人,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自惭形秽,不想见人,然而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这既是真实写照,又语带讥刺•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一味寻欢作乐。宋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怎能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边学边思考(下阙)1.请简要分析“簇带争济楚”一句中“争”的表达效果。“争”在此是争相之意,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以此表现昔日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2.“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此句写出了词人历尽灾难,容颜憔悴,早已没有了装扮,游玩的心情。体现了此人自惭形秽、心灰意冷、孤独失落的悲苦心境.3.既然作者不愿外出,又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态?•这反映了词人一方面心境悲苦,没有了游玩的心情;另一方面又对过去美好的生活怀有怀念和向往,希望在别人的笑语中重温旧梦。体现了词人对现实的感伤和对往事的追念。下片以细致的笔墨转写当年青春少女着意穿着打扮,青春活力的心境和情景,也通过这个侧面追忆当时汴京热闹繁荣的景象。以下再次陡转,写如今年少不再,蓬头垢面无心打扮的情形,与往昔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反映出南渡前后词人两种不同的生活境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情思念。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的下片着重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情景。既用当年汴京繁华来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诗人的伤感孤凄,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一)对比反衬手法的成功运用。1、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这是贯穿全篇的。2、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在今年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在对比中含有反衬,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的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三、艺术手法(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词的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写的都是乐景,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却都是哀伤的情感。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这里就是用“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哀情。(三)语言浅俗自然、清新生动李清照词的语言受到了评论者的普遍赞赏。如张端义《贵耳集》在称赞了本词的铸词用句后指出:“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全篇以元宵为主线展开铺叙,穿插今昔对比,用乐景写哀情,以过去的繁华反衬今朝的落寞,体现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本文标题:李清照-永遇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725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