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节导演风格何谓导演风格导演风格就是在影视作品中导演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由于导演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选择样式以及运用电影语言方面,也必有其不同的特征。作者电影一、导演风格的形成个人原因: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艺术素养、个性特征外部原因:时代、民族、阶级文化环境、艺术流派影视是特殊的综合性艺术,须集体创作才能完成,而导演是这一创作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个人的风格在创作中起到主导和决定性作用。所以影视片的风格既是集体的风格又是导演的风格——以导演为代表的风格。导演风格必然受到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影响和制约,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随着导演的经历、思想感情及艺术影响的变迁,其风格也会有变化和发展。导演的风格是在一系列影视片中形成和发展着的,而最能代表他个人风格的影视片,就成为他的代表作。李安p94《断臂山》《卧虎藏龙》《推手》《理智与情感》《喜宴》《饮食男女》《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绿巨人》《冰风暴》色戒关锦鹏、佩德罗·阿莫多瓦(西班牙)、保罗·帕索里尼(意大利·索多玛120天):同性恋题材革命、红色导演:丁荫楠(孙、周、邓、鲁)女性崇拜的导演:谢晋、宫崎骏战争导演:悬念大师:情色导演:丁度·巴拉斯、王晶一生中只能拍一部电影的导演:王家卫、侯孝贤、塔尔科夫斯基(孤独、牺牲、乡愁)二、导演风格的发展、流变导演风格通常是在一系列的作品中发展和形成的,随着导演的个人经历、思想感情以及艺术家素养的变化,其艺术风格也在变化。冯小刚、周星驰……埃利达尔·梁赞诺夫(1927-)1960年代中期以后,喜剧影片受到国际影评界的重视,如《曲折的成功》、《命运的嘲弄》、《办公室的故事》、《车库》和《两个人的车站》等。1983年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舞台剧《没有陪嫁的女人》(《残酷的罗曼史》)搬上银幕,获当年全苏联电影节大奖。后期的喜剧又含有悲剧成分,较著名的有“悲喜三部曲”即《命运》、《办公室》及《车站》。通过滑稽的场景和节外生枝的情节变化让人们瞥见喜剧背后生活忧郁的本质,让人笑中带泪,在松弛调侃的表层叙述下隐藏着生存境况的荒谬与可笑,是一种令人尴尬的真实。在俄罗斯,他被戏称为“每一只狗都认识的人”。张艺谋父亲形象的嬗变弑父——从父——崇父正剧——喜剧——武打张掖丹霞地貌黑泽明AkiraKurosawa1910年3月23日~1998年9月6日)乱绘画手稿乱电车狂影子武士影子武士《乱》中,随着秀虎父子之间由分裂对立终致骨肉相残,有预兆吉凶的云“浓云漫卷,奔涌不已……远处已出现雷雨的征兆,远远传来雷声”,预示着将有不寻常的事件发生;当秀虎将大权交与太郎、又赶走真心爱他的三郎时,“暮云将掩落日,残阳如血,甚至使人感到是不祥的预兆”;而当惨剧终于发生时,“黑云象条吞噬人的龙一般扑来。然而转瞬之间那黑云被撕成碎片,翻滚与狂奔。大颗的雨点打来,电闪雷鸣。”这一组浓淡不同、变幻莫测而又极富隐喻色彩的云,同明暗交错的阳光及辽阔而沉寂、荒凉而寥落的草原一起,构成一种上苍也在俯视人间惨剧的效果、雄浑苍劲的质朴美2小时18分白云二、中国电影导演代系第一代导演:为生存与策略无声电影的创作者活动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贡献:中国电影的先驱、开拓者,在条件简陋、艰苦,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第一批故事片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任彭年、侯曜、但杜宇、邵醉翁、马徐维邦、程步高、洪深代表作品:郑正秋之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姊妹花》郑正秋其电影大多是取材于下层市民生活的家庭伦理剧中国第一位电影女演员严珊珊在影片《庄子试妻》(1913,香港华美影片公司)中扮演丫环。黎民伟反串扮演女主角庄子之妻亚细亚影戏公司随后又由张石川导演了《活无常》、《五福临门》、《一夜不安》等20多部滑稽短片,参加拍摄的都是和新民公司订有合同的文明戏演员。同年,上海在声讨袁世凯时,亚细亚影戏公司还拍摄新闻片《上海战争》,纪录革命军攻打制造局和吴淞炮台情景。1913年,在香港主持人我镜剧社的黎民伟利用该剧社的文明戏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名义拍摄了短片《庄子试妻》,长片2本,是《蝴蝶梦》中的“扇坟”一段,由黎民伟自己编剧,并反串扮演女主角庄子之妻。中国第一个海归派电影人洪深最初的中国电影没有剧本,据说只有一个提纲,到了20年代初,伴随着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的诞生,出现了比提纲详细的“本事”,包括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及其动作,此外还有字幕说明。1925年,洪深发表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剧本《申屠氏》,尽管剧本最后因为电影公司资金问题没能投拍。作为中国接受过西方系统戏剧训练的第一人,洪深回国后开创了数个第一:确立了“话剧”这个名字,最先建立起了话剧的专业导演职能和正规排演制度,在中国最早写出完整的电影剧本,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剧本《红牡丹》。1925年他正式加入明星公司担任编剧。1905——1930年的中国电影从1905年到1930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而襁褓中的中国电影,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众多个第一次: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位电影演员谭鑫培;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家影院虹口活动影戏院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位海归派影人洪深第一位女电影演员严姗姗洪深(1894~1955):《申屠氏》、《冯大少爷》、《早生贵子》、《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爱情与黄金》、《卫女士的职业》《同学之爱》,把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舞台剧《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搬上银幕、《关于有声电影的宣言》、《歌女红牡丹》、《铁板红泪录》、《新旧上海》、《梦里乾坤》、《女权》、《社会之花》、《四千金》,著有《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电影戏剧表演术》等理论专著。编写了《电影术语辞典》等,为电影理论建设作出了贡献。《歌女红牡丹》剧照《歌女红牡丹》是中国最早的有声片之一。影片描写一个名叫红牡丹的歌女,歌女声名极盛,月入虽丰,仍不够丈夫挥霍,为此屡受刺激,以致嗓音失润,沦为三四等配角。丈夫一直对她百般虐待、盘剥,她只是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后来,丈夫因失手杀人入狱,她仍不咎既往,探望营救。影片通过红牡丹的形像,暴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心灵的摧残和毒害,抨击了红牡丹的丈夫─一个封建遗少的无耻寄生生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影片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四个节目的片断。明星影片公司为拍摄此片,费时6个月,先后进行了5次试验,1931年3月15日起在上海公映。不仅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轰动,也吸引了南洋侨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代导演:认同与抉择活动时间: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成就: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特点是写实主义,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代表人物: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作品:《神女》、《渔光曲》、《新女性》、《大路》、《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歌女红牡丹》《马路天使》《渔光曲》《小城之春》40年代后期上海电影的复兴《八千里路云和月》剧照《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剧照第三代导演:历史与叙事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十七年(1949—1965):“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为第一阶段。优秀电影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中国电影界形成了第三代导演的群落。第二阶段是1966—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好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导演枯木逢春,拍摄大批佳作。代表人物:成荫、水华、崔嵬、谢铁骊、谢晋、凌子风、李俊、王炎、郭维、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谢添等。贡献: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平原游击队》剧照《董存瑞》剧照《祝福》《红色娘子军》剧照《李双双》剧照陈怀皑(1920年9月-1994年11月),原名郑衍贤,福建省长乐县人。代表作有:《小兵张嘎》、《平原作战》、《海霞》、《青春之歌》、《穆桂英大战洪州》,陈凯歌之父。洪晃·倪萍·陈红第四代导演:被时间放逐时期: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创作是从1978年后才开始的。贡献:因时代局限,第四代导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影响到他们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他们提出电影不应该受僵化的舞台限制,应选择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也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他们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创作高潮正是伴随着这次反思而爆发的,第四代的创作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农村成为其作品中心题材积极著书立说,畅谈电影理论,中国影坛先后展开过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语言现代化、电影观念、电影创新、电影民族化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术性论争。这些讨论有别于以往的鲜明特点,不再环绕着政治轴心旋转,而关注电影本体。这是电影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滕文骥、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等。代表作品:《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枫》、《巴山夜雨》、《春雨潇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如意》、《小街》、《青春祭》、《小巷名流》、《良家妇女》、《湘女潇潇》、《乡音》、《老井》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第五代导演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孔子》《汉武大帝》《乔家大院》《雍正王朝》《芬妮的
本文标题:导演风格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728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