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隋唐佛教宗派天台宗(法华宗)此宗名稱:•天台宗:智顗大師棲身天台山,创立一宗之教觀,後世稱為天台大師。•法華宗:此宗教义以《法华经》为依据,且最尊崇法華經。此宗典籍••以《妙法蓮華經》為正依經典以《大智度論》為指南•以《大般涅槃經》為扶疏•以《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天台三大部)為根本此宗主要佛学思想•①真如缘起论•将心称为“心真如”,认为万事万物皆由一心所生,“世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认为心具有两种本性:净性与染性。净性熏净业,进行修养,达到涅槃成佛。染性熏染业,产生万事万物。这两个相反过程即是修行过程。天台宗真如缘起论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心外无法”。•②止观双修说•止观是天台宗的根本“法门”。天台宗正式提出“止观双修,定慧并重”作为这一派最高的修养原则,从而把南义北禅统一起来。所谓“止”,即定,是摄的意思,要控制,止定自己的心,不可散乱,要专注一境。所谓“观”,是观想佛教义理,思考佛理佛法,获得佛教的智慧。两者相辅相成,“因定发慧,由定入慧”。•③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夫一心具十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其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其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十法界六凡四聖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佛声闻菩萨缘觉•“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反映的是天台宗的宇宙观、本体观、认识论。一念三千是以主观吞没了客观,认为精神产生了物质。三谛圆融看来折中,不偏于一方,但实质上还是否定万事万物的客观存在。一心三观强调神秘的直觉,可以把握认识宇宙。此宗影响•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唯识宗玄奘西行图此宗典籍一经二论:《解深密经》《瑜珈师地论》《成唯识论》此宗主要佛学思想(1)唯识说—提出“万法唯识”•「外境非實有,皆由識所變。」這是唯識宗的一個主要宗旨,是在說明「心外無法」、「一切唯心造」的心法教義。①首先研究识本身,提出“八识说”:眼识、鼻识、耳识、舌识、身识、意识,再加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意识即思想、思维。末那识的作用是沟通前六识和阿赖耶识的,并为阿赖耶识服务。阿赖耶识是梵文音译,意译为藏识,仓库、种子之意,藏有产生宇宙种子的仓库,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据,也是前七识最根本的依据,是永恒的,人死了叫七识俱亡,独有阿赖耶识永存。•②相分与见分•见指认识,见分指认识的主观认识能力,相分指客观的认识对象。相分是见分变现出来的,佛教认为万事万物均为一心产生,认识就是主体之心认识自己的过程。•③种子说•精神性的种子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原因(本原),种子分成有漏种子(恶、坏、污染)和无漏种子(善、好、清净)。正因为种子不同,才产生了千差万别的世界。有漏种子是人堕入苦海的苦因,只有根绝它,才能超脱轮回之苦。•(2)三性说•三性说是唯识宗对宇宙万事万物本性、本质、本体的看法,认为一切事物的本相有三种:•①遍计所执性——一切众生都对各种现象虚妄的加以分别,普遍地对万物加以分别、比较、认识,把对事物的区别执着于客观的真实存在,这就叫所执。实际上事物的差别与不同并非真实,因而是以无为有,这就叫遍计所执性,应该否定。•②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并非凭空而来,它是有所依附、依据的,所依靠的东西叫作依他,依各种因缘而生起,而其中最根本的因就是识。依他起性也就是唯识而起。•③圆成实性——建立再依他起性善的遍计所执性是不真实的,但是去掉它便能得到一切事物的真实性,就能认识真如佛性,从而认识也就圆满了,并由此可以成就一切种种的功德,叫作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执着于事物的区别,因此是虚妄的。•依他起性是认识到事物是因缘而起,相对真实。•圆成实性是完全认识了事物的本性,绝对真实。此宗影响从哲学理论来讲,唯识的理论最为完备,学通唯识理论,再学其他宗派,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所以很多学佛者都从唯识入手。前辈学者欧阳竟无、周叔迦、熊十力等,都是研究唯识的专家。普法宗(三阶教)隋代信行所创立。把全部佛教按照“时”“处”(所依世界)“机”(根机,指人)分为三类,每类又各分为三阶:第一阶是正法时期,“处”是净土佛国,只有佛、菩萨修持大乘一种佛法;第二阶是像法时期,“处”是秽土,人是凡圣混杂,流行大小乘(三乘)佛法;第三阶是释迦牟尼死后一千年的末法时期,“处”也是秽土,人是“邪解邪行”。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的《百论》开宗立派,宣扬空、无相、无所得、八不中道等义理,是具有浓厚印度传承特色的宗派。以其着重阐扬诸法性空,故又称法性宗,别称空宗、无相宗、中观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等。中心理论是以真俗二谛为纲,认为一切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是无自性的,但为了引导众生而用假名来说有,这就是“中道”,也就是一切无所得的中道观。律宗此宗名稱:•律宗:以研习和传持戒律而得名。•四分律宗:依《四分律》所建立的宗派。•南山宗:因创始人道宣住在终南山。或称南山律宗。此宗典籍•《十诵律》61卷•四律《四分律》60卷•《僧祇律》40卷•《五分律》30卷此宗主要佛学思想道宣的律宗,是在魏晋南北朝律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把戒分为止持和作持两门,止持是“诸恶莫作”的意思,规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84戒;作持是“诸善奉行”的意思,包括受戒、说戒和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华严宗此宗名稱:•華嚴宗:以《大方廣佛華嚴經》为佛说的最高佛典,用它来统摄一切教义。•賢首宗:武则天赐号其创始人法藏为贤首,又称“贤首宗”。•法界宗: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此宗主要佛学思想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合和而起,主要条件是法界、心,“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强调心的绝对作用。法界即他们对宇宙的认识,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理(佛理)、事(万事万物)、理与事的关系。法界缘起就是研究理、事、理与事关系、事与事关系的理论。实际上就是认为本体是现象的根据、本原,一切现象都是由本体而起。由此说明一切现象与本体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都是圆融无碍的。佛教各宗派的教义也是圆融无碍的。圆融无碍就是观察宇宙人生的法门,是认识的最高境界。•(1)事法界•(2)理法界•(3)理事無礙法界•(4)事事無礙法界净土宗此宗典籍•根本经典: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西方三圣(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此宗主要佛学思想•①宣扬世界上有一个净土的存在•②提出快速成佛法•净土宗创立前,隋唐佛教各宗派,或者由于唯心主义理论比较深奥,或由于仪轨极端繁杂,因此较多地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知识分子之间,而净土宗理论简单,法门简易,更适合于在民众中传播,所以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普遍地流行了起来。密宗此宗典籍•善无畏带来传承印度密教的《大日经》•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传入《金刚顶经》•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被称为“开元三大士”,共同被视为创始人。此宗主要佛学思想密宗自称受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这种真言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故名。密相对显教而言,认为显教是用日常用语表达,通俗易懂,而密宗不能用日常语言,只能用特殊语言,即真言咒语(陀罗尼)。•①宣扬小道法术,真言咒语•②崇拜大日如来•③纵欲主义•由于密宗具有很浓厚的神秘色彩,为当时唐王朝统治者所特别爱好,一时形成了王公贵族纷纷信奉密宗的风尚。然而在不空之后,也就衰落了。禅宗禅宗的由来•“禅”是梵文简单音译,全译为“禅那”,意译为静虑。指佛教的修行的实践(宗教修行的基本功夫)。禅宗的名称禅宗,因为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还因为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所谓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又名“佛心宗”。禅宗与禅学•禅宗出现之前,只有禅学。禅学是佛教根本教义的一个中心论点,禅宗则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传统禅学的特点•1.以经典教义为依据,藉教悟宗,借教义才能认识佛教宗旨,才能成佛。仍依靠文字。•2.修行方法上主张渐修。如来禅与祖师禅•传统禅学同后来的禅宗有极大差别,一般把传统禅学称为如来禅,禅宗修行方法则称为祖师禅。•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大梵天王将金色的波萝花献给佛,请他说法,佛升座后一句话都不讲,只是手里拿着这枝波萝花静静地给在会大众看看。大家都不理解佛拈花示众的主要意义。•正在这个时候,站在佛旁的一位老比丘,名叫摩诃迦叶尊者,看看之后,就领悟到佛拈花意旨,突然间破颜含笑起来。佛马上开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正法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智慧择法眼,能够普照一切,含藏万法,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这一法就叫做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也就是说不生不灭的妙真如心。它是不变又能随缘,随缘依然不变。禅宗的传承•关于禅宗历史有一套传法世系:西天二十八祖与东土五祖(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的说法。初祖达摩:一苇渡江·只履西归•达摩,印度南天竺国人,梁武帝时来到中国南海。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大师,就请求开示法要。•问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功德。祖曰:没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帝曰:如何是真实功德呢?祖曰:清净智慧是微妙圆融,本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求到的。•帝曰:如何是圣人所求的第一义谛呢?祖曰:廓然浩荡,本无圣贤。•帝曰:对朕者谁?祖曰:我不认识。•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二祖慧可:立雪过膝·断臂求法•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答:“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曰:“与汝安心竟。”三祖僧璨•居士问:“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慧可答:“将罪来,与当忏。”•居士答:“觅罪不可得。”慧可说:“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居士又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慧可答言:“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四祖道信•璨问曰:“谁缚汝?”沙弥答:“无人缚。”璨问:“更何求解脱?”五祖弘忍•传说五祖前生在破头山是做一个栽花行者。见到四祖说:“佛法妙道,我能不能得闻?”道信说:“你年龄已经很大了,纵能得闻佛法,也不能广弘法化,如果你转世,这样就可以达到你的心愿”。•多年后,道信在赴黄梅的路上遇一小儿,问其姓名,小儿说:“性即有,不是常性。”再问之,小儿说:“是佛性。”信又问:“你没有姓吗?”小儿说:“性空故。”•《传灯录》说:四祖到牛头山时,见法融周围有许多虎狼,便故作恐怖状。法融见了便说:“你还有这个在?”待法融进屋里后,四祖就在法融石座上写一“佛”字。法融出来欲就座,忽见“佛”字在座,惶急缩身。四祖说:“你也还有这个在?”闻此言,法融始向四祖请示法要,因而别传牛头一支,名为“牛头宗”。六祖慧能•问道:“那里来?”•答曰:“岭南来。”•五祖答:“南蛮獦獠也来闻佛法。”•慧能说:“和尚,人有南北,难道佛性还有南北么?”•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北渐•慧能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南顿迷时师度,悟了自度。慧能的禅宗思想•禅宗发展到弘忍时曾出现南北分宗的局面,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史称“南能北秀”;神秀传法时反复强调要“渐修”,而慧能传法时反复强调“顿悟”,故史称“南顿北渐”。从此,南北二宗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禅宗的根本主张就是强调精神的领悟,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境界,所谓成佛就是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单刀直入。•1、禅宗认为佛性是清净的,因此要求净性才能成佛,根本内容是要心绝妄念。•2、禅宗又强调自悟,认为,成佛靠自己,须向内心追求,要求一切皆空,能净能悟,顿时成佛。心传的快速成佛法
本文标题:佛教的宗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72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