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209文字学一、简述甲骨文的字形特点。答:关于殷商甲骨文,可稽考的贞人书法家就达120多位。他们性格各异、才华各有千秋,表现在书契风格上就有很大的差异。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以飨读者。一、瘦硬挺直、尖锐芳峻,属于劲峭型因为甲骨文是刻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尽管随着刀具的不断改进,刻写难度有所降低,刻写的线条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刀一线,笔画清朗瘦劲,相交处略粗,显得丰润饱满。笔画的起、止处总是呈尖角状,相接处换刀另刻呈方角状。结体细长,两边长竖略往里弯,呈内掩状。风格峻挺俏丽,犹如唐代欧阳询的楷书。但是,浑融的端头和圆婉的转角在甲骨文中是非常少见的。二、均匀对称、大小不一,属于奇肆型这类字的笔画中间粗、两头细,某些地方特别粗,与金文的肥笔相似,结体开阔,风格雄奇突出,对早期金文书风的影响较大。据观察:甲骨文实体的字形往往大小不一致,大都是笔画多的字形大,笔画少的字形小,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当时刻写工具的制约。三、两字合写、偶有三连,属于雄浑型这类字的笔画厚重圆润,结体为了避免因线条粗而产生的拥挤,将边线向外弯曲,呈现外拓状。甲骨文中的合文大概是当时的一些专有名词,两个字或三个字写在一起,如“小丁”等。还有一些合文的字和方式极为特别,很容易混淆,如“十二月”等。风格圆通雄浑,与后来的篆书有些接近。直至后来的金文中,仍有不少两字合文出现。四、一字多形、正反不拘,属于委婉型甲骨文以点画劲峭、结体方折为主要特征,而这类字反其道而行之。由于视物的角度不同、状物的方式不同,一个字的笔画有多有少,形成一字多形,字的摆放也可横、可竖、可倒,合成结构字的偏旁可左可右,而且线条纤细、婉转流丽、结体颀长、布局参差,整个风格如仕女步春,飘摇多姿。这一现象的出现在文字还没有统一之前是可以理解的。五、行列不分、参差错落,属于疏放型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龟甲、兽骨的硬度和表面不平整给刻写造成了难度,使得在一定技术条件下难以做到字与字之间的统一安排。因此,这类字笔画细劲、结体开阔,字心处留白很多,显得格外疏放。特别是初期的甲骨文字形偏大,且大小悬殊。字的中轴线也时左时右,纵不成列。字间距时大时小,横不成行。给人以“素手把芙蓉,步虚蹑太清”的境界,潇洒而又空灵。甲骨文书法的风格很多,上述几种只是一些比较突出的代表。如果再细分的话,它们之间还可以有端整、豪放、苍润、流美等风格,真可谓环肥燕瘦、绚丽多姿,显得极其朴素自然。二、简述西周金文的字形特点。答:金文: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又称钟鼎文,是用模具浇铸(少数是刻)于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在青铜器物上铸刻铭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西周青铜器多出土于陕西,铭文篇幅长,史料价值高特点:1西周金文的书写风格,西周金文是一种在庄重场合下使用的正规字体,文字浇铸在青铜器物上,往往精雕细琢,字体庄重典雅,圆润浑厚,多有肥厚和块状笔画,笔道粗细有致,刚柔相济,其“浇铸”感强烈。2西周金文的变化趋势:第一,块状笔画向线条笔画发展,随形弯曲的笔画向端正平直的方向发展,象形性减弱,符号性增强;第二,异体字依然普遍,但总体上趋向定型化。(不同表意偏旁混用现象大为减少;偏旁位置有了较多的固定合文、反书等现象大为减少。)3形声字数量大幅增加。4铭文布局由散乱向规整发展。三、简述六国古文在形体上的特点。答:“六国古文”是积多日的简省变化而成的。春秋金文已显示出某些地域性的特点,但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书法风格上,字形结构方面还看不出明显的特色,但春秋末年以来,一种简省变化比较多,在形体结构方面既与西周春秋金文有别,也和秦系的大篆、小篆不同的新字体已渐渐形成——它们大多上不符金文,中不符秦篆,下不符隶书。许慎说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六国文字的情形正是如此。这种新字体不仅见于简、帛、陶、玺、货币等所谓“民间俗书”,也见于某些王室重器。正是因为这一点,自从王国维主张“战国时期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以后,大家都觉得把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区分开来,比较符合当时的文字现状。所以我们也将之进行区分。这一时期的文字(六国古文)种类较多,材料也很丰富,不像商及西周那样单纯,可分别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除了继续铸刻于铜器上的金文之外,尚有书于竹简与缣帛上的简帛文、钤印在陶埴上的陶文、钱币上面的货币文、印章上面的玺印文等。因此现拟分简帛文、六国金文、货币文、古玺文、陶文以及《说文》和《三体石经》中古文等方面。具体而言,六国文字形体上的主要特点有:1、地域性特点突出(诸侯割据造成地区间的文字异形)。P162总的说来,三晋端庄、整饰,齐国修长、匀称,燕国则较刻板,秦国则刚柔相济,楚国舒阔流转。2、讹变现象十分激烈。3、笔画以及偏旁的减省(简化)、增益(繁化)、变换。P164、171简省之例如(铸、马、为、敬、邯郸):简化上有个别笔画的简化。有借助省体符号的简化。有不借助任何标记的截除式简化。总之,战国期间,简化、草率的字体大量流行,今日简化字中的一些极简形体,像“无”、“礼”、“弃”等,都可以在这一时期的文字中找到其原型。有的甚至比今日的简化字还要简化。4、作为简化的形式,兼体式合文大量增加。《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且对后代影响极大的一部字典,也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中文字典。本书成书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原作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许慎写完之後,献给汉安帝。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四、简述《说文解字》。答:从历史上看1,文字起源很早。尽管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像很早的文字的东西,但它究竟属于什么时代,怎么去认识,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今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记录汉语的文字是甲骨文。从甲骨文发展到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六国古文:秦早期的籀文、货币上的文字、陶器上的文字等等。到了秦始皇时代,简易了秦的籀文,成为小篆。再发展成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即楷书、正书)。从书写方式上看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篆书是圆笔居多,小篆已有点变化,隶书变化很大,把圆笔改成方笔。“大”、“日”,字形由圆的变成方块。这种发展一方面由繁复趋于约易,简单化,如由大篆、籀文到小篆;另一方面又可看到由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说文》举“上”、“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遂向表音方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合前几种为六书。转注,《说文·叙》讲“建类一首,..考老是也”。前人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比较准确的是刘台拱的讲法:“从一义生数字谓之转注,以一字摄数义谓之假借;随音立字,谓之转注,依音记字谓之假借。”戴震、段玉裁讲转注是互训,非也,互训不是文字孳乳的方法。假借以不造字立字,同音假借,拿一个字代表两个不同的语词。转注是表音的,假借更是表音的,因此说是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文字使用上,一字多形(或体,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慢慢趋向固定。从历史上看,有古字今字之别。声韵的演变。首先应理解声、韵是一个系统(system),不是杂乱无章的。一种语言里声母、韵母各分多少类是有数的;声韵的结合是有规律的,是系统的。比如:现代汉语普‘..一定跟iy(或有iy介音的韵)相拼,不跟AO相拼。声韵的演变就是在这一系统内部有些发展改变。演变或者由简而繁,比如古代的“端透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知彻澄”和“照穿床”。或者由繁而简比如“蓝”是来母而“监”是见母,古代有复辅音声母通话语音kl2。为什么说古代有复辅音?这样的事例不是个别的。比如:“恕”从如声。一个字也可以有两个读音,比如“率”shuài、lǜ,最早为两个辅音,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有的保留了前面的辅音(如“监”),有的保留了后辅音(如“蓝”)。除谐声外,从汉藏语同源词比较也可看出古有复辅音。人们不同意这种说法。闽、方音有不同。因政治、经济、时代有不同。从汉语语音的声韵系统发展来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period):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上古又可以分成前期(proto-Chinese)、后期(archaicChinese)。时代前后亦有伸缩致,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商代为上古前期明、文化各方面交错的关系,方音由分歧而逐渐融合,趋于一不要笼统。,都应在历史上划分不同的阶段元、清是近代方音自古有之,而汉语是有一个最早的母语的,方言不过是其不同,周秦即为上古后期;若周秦以上为上古,现在为现代。研究任,则汉代也可说是上古的后期。魏晋南北朝为中古,唐、宋为近古分支而已。有些美国学者认为闽语跟早期汉语不是一回事,有自己的原始闽语的母语。粤、吴、北方话都是由一种早期汉语演变来的。因为一种语言不能单从语音来比较,还要看它的语法、词汇。闽语也是音节语言,没有很多的形态(phonolog2ical)变化,语法结构跟其他汉语方言基本一致,声调也可以对应。词汇上的证据就更多了,不过有些词汇北方话没有。这里面有不同民族往来时互相影响的问题,吸收一些别的民族语言的词汇。语言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方言的发展是交错的,有的趋于一致。一致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北方话一般无入声,但山西话还有入声,声调也不同,有的有五个、六个声调。总之,关于声韵演变要建立两个观念:一个是古今时代的不同,一个是方音的不同。《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後面列出。然後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全书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根据不同的偏旁,分立为514部,始于“一”部,终于“亥”部。凡字形偏旁或笔画接近的字都归于一部,举偏旁居一部之首。部与部排列的顺序大体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是否相近为准则,笔画结构相近的就序列在一起。许书514部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故为15篇。每部文字的排列主要本着3个原则:①文字在应用上的意思属于好的、善的列在前面属于贬义的、不好的列在后面;②一部之内属于专名词的列在前面,属于普通事物名词的列在后面;③一部之内的字,义类相近的序次在一起,以便寻检。每一篆文下先言义,后言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小篆之外,如有籀文、古文异体,则列其下,名为“重文”。全书共收篆文9353字,重文1163字。古书中所使用的文字大体具备,其中既有先秦所有的字,也有汉代新产生的字,为后代考查汉字的发展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许慎分析字形,根据相传的“六书说”。象形、指事由字形以见义。会意、形声则分别其组合成分。凡言“从某从某”或言“从某某”都是会意字;凡言“从某某声”的都是形声字。书中也有会意兼形声的。也有言“从某某省声”的。许慎做了这些分析,对国人理解篆书的结构大有帮助,下而考察隶书也可以知道其来龙去脉,不知篆书形体,就难以明其音义。《说文》中的训释,或因形以说义,或取书传中的古训,灿然具备,虽为字书,实际也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训诂书。后代的字书都援引《说文》训释,以为典要。《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本书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国人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
本文标题:0209文字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77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