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必修一第一单元(前3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单元有两条主线:一是早期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与宗法制;宗法制关于血缘和亲情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一知识点在近年来的高考中层出不穷,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核。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贯穿本单元始终的常考知识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皇权与相权之争及结果,注意从宏观角度把握含义、发展历程、演变趋势及评价。本考点在复习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进行纵向和横向角度比较。如复习春秋战国政治制度时,可以联系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把握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比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希腊民主制度。复习明清政治制度时,可以联系西方世界进行比较。二是区分几个易混概念。如分封制与宗法制,中国的内阁与近代英国的内阁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对分封制的客观评价2.宗法制与今天“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内在联系考向瞭望课程标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1、夏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创立者:禹特点: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意义:标志着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2、禅让制:含义: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标准:贤能被认为是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尧----舜-----禹3、王位世袭制开始于启“家天下”的局面形成传承方式:商朝有:父子相传,兄终弟及评价: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是社会进步的重大体现。但无法保证王位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从而容易产生腐败与暴政。4、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相、卿士、卜地方:侯伯5、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见P4卜辞)王权尚未形成独裁(见P5学思之窗)(1)背景: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并实行分封制。(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3)内容:①分封:周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爵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④周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P5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①与宗法制紧密结合,使西周贵族统治阶层内部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形成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它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②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强国。(4)作用:③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政治基础。④开发边远地区,传播了中原文化,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消极影响:由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王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诸侯王的势力不断扩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地方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战争不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由此而引起,造成国家分裂,人民悲苦。(6)瓦解原因:a分封制本身的弊端随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露出来周王直辖地越来越小,一些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大。维持分封的宗法血缘纽带松弛,加之周王室的衰微,导致分封制在西周末年以后遭破坏,战国时各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b瓦解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经济的衰弱,奴隶制度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三.宗法制(宗族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双重属性)(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以保证王权的稳固。(2)内容:①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家族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隶属关系。②确立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如诸侯王对周王为小宗,但在本诸侯国就是大宗。天子是绝对的大宗。(3)作用:①宗法观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观念之一。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④与分封制相结合,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巩固、完善了西周的奴隶制度和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4)与分封制的关系:在封建时代,宗法制继续发挥着作用,在政治上,作为皇位世袭传承的依据,但除了皇位继承之外在政治权利的分配上不起主要作用,这与早期政治制度不同,在西周的奴隶制度中,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思想观念,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宗族观念。4.中国早期(夏、周、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神权与王权的结合(3)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的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巩固奴隶主的统治。(4)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宗法制为政治制度的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集权”政治,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5)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中国古代政治机构改革对当今政府机构改革借鉴意义2.加强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考向瞭望课程标准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形成原因:A经济上:封建的经济基础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B政治上:a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有效的政权制度维护统治。b对早期政治制度的继承、发展和反思c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废除了分封制。d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C思想上:法家的集权理论是产生的思想基础。D地理环境角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经济区域。二、皇帝制度(1)内容:①权力高度集中,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②皇权至上,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标志。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等一切大权,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③皇帝独尊。称皇帝,创制“皇帝”等一系列专用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④皇位终身、世袭。嫡长子继承制(2)评价: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创建的用以维护最高封建统治者尊严和权威的一项政治制度,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不可转移,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反抗外来侵略等方面,是起进步作用的。但是,皇帝制度的发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加强了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对人民的精神束缚,阻碍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又起着极大的消极影响。①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图籍、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称“三公”。三、中央官制——三公九卿(1)设置及其职能:②“三公”之下为“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负责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负责宫廷车马;少府,负责皇室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2)三公九卿的地位及作用:三公九卿,是秦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体,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是中央机关的首脑,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在军国大事决策中,要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再由皇帝决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3.郡县制的推行(1)背景: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秦始皇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在全国范围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2)实施: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3)职能:郡,为秦朝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下设县,县置县令(人口不满万户的县级长官称县长)。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4)作用: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间接→直接),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共同点: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在周朝以分封制为主,从秦朝统一全国起,以郡县制为主,也有分封制存在,但与先秦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区别在于:中央与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地方权力的大小。(理解)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虽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时,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而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官员按能力选任,打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关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1)从地方官员产生的方式和选官的依据上看,分封制下诸侯国的国君按血缘的亲疏分封世袭;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由朝廷依据才能任命,有一定的任期,与血缘无关。(2)从地方官员拥有的权力看,分封制下诸侯国国君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军权、财权和人事权;郡县制下郡守、县令只有行政管理权,军权、财权、人事权都直属中央。(3)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地方高度自治,与中央联系不是很密切;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中央与地方联系紧密。(4)从对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来看,两种制度都曾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统一,但从长远来看,分封制在制度设计上具有致命的缺陷,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国家统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巨大进步。4、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2)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4)建立了绝对君主制度,是典型的人治。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历史作用及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本文标题:必修一第一单元(前3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0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