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2008~2020年)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二〇〇九年四月前言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滇西北地区生态区位极其重要,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独特,但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面较大。保护好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08年2月,省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和全面推动以滇西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随后,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云政发[2008]4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若干意见》提出,“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契机,针对滇西北地区特点,尽快制定一个规划和一个条例,全面完善五大体系,认真实施十大工程,推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顺利实施”。为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要求,明确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特编制本《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作为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性文件。目录一、总纲(一)规划背景(二)指导思想(三)规划原则(四)编制依据(五)规划期(六)规划目标二、全面完善五大体系(一)保护地体系建设(二)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三)资金投入体系建设(四)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五)宣传和教育体系建设三、认真实施十大工程(一)保护地建设工程(二)极小种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程(三)重要和退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四)重要公益林保护工程(五)生物安全保障工程(六)生物多样性监测信息网络建设工程(七)农村新能源建设工程(八)保护区域社区脱贫示范工程(九)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程(十)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工程四、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一)生物资源产业(二)生态旅游(三)可持续的水电产业示范(四)可持续的矿产资源开发示范五、优先行动六、筹资方式(一)总体思路(二)筹资方式七、保障措施一、总纲(一)规划背景1、区域范围和地理环境概况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是指自然区域上属于喜马拉雅山系东部的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区;行政区域包括云南省迪庆州的德钦、香格里拉、维西县,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兰坪县,大理州的大理市和宾川、剑川、鹤庆、洱源、云龙县,丽江市的古城区和宁蒗、玉龙县,保山市的隆阳区和腾冲县,共5州(市)18县(市、区)。地理位置在北纬24°38'~29°15',东经98°05'~101°16'之间,面积为79764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0.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0.8%。滇西北北部与西藏和四川接壤,西部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601km。滇西北地处青藏高原至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北接青藏高原,东南与云贵高原相连,境内高山耸立,峡谷纵横,地质气候复杂,自西向东排列着担当力卡山、独龙江、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云岭、金沙江。从怒江、澜沧江至金沙江,东西排列的最近距离约66km,形成独特的三江并流奇观。区内海拔最高为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达6740m,最低为隆阳区境内怒江河谷648m,高差近6100m,实属全球罕见。在此极大起伏的地貌区域内,其高耸山系和深切河谷,是各种生物纵向迁徙的走廊和横向交汇的屏障。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气候条件,蕴育了该区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神奇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概况2007年,滇西北总人口约496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8%,居住有全省的2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1.8%,人口大于5000人的世居民族有汉族、白族、傈僳族、彝族、纳西族、藏族、回族、傣族、普米族、怒族、苗族、独龙族等。从总体情况看,滇西北仍属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地区,18个县(市、区)中有12个是贫困县。2007年,滇西北地区GDP总值约为466亿元,人均GDP为9397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9.8%,地方财政收入约29亿元,地方财政支出约95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421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91.9%。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坝区和河谷区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与广大山区普遍存在的粗放生产方式并存,规模有限的现代工业与大量初级经济活动并存,少数相对发达的城镇与广大落后的乡村并存。该区域的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低下和粮食自给不足,同时还表现在社会发展方面严重滞后。3、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滇西北生态区位极其重要滇西北属长江、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四条亚洲著名大江的上游地区,众多的高原湖泊和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重要生态功能;其生态环境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下游约300万km2流域的生态安全,影响着约5亿人口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2)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丰富而独特①滇西北是全球地理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滇西北山地发育了从亚热带河谷到寒温带高山的各种森林、灌丛、亚高山草甸、湿地、高山流石滩和冰川雪山等景观类型。在云南50个以上的陆地生物地理景观类型中,滇西北就占了40个以上。景观资源最为突出的是: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丹霞泉华、瀑布溪流等。滇西北发育形成了在北半球除沙漠和海洋以外的各类生态系统类型,成为全球生物物种的高度富集区和不同区系成份交错分布的复杂区域,是北半球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世界级的生物基因库。这一区域包括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高山、干热干暖河谷等;植被类型丰富多样而保存相对完整,划分为10个植被型,23个植被亚型,98个群系。滇西北全境不同地段仍保留了森林、湿地(高原湖泊、沼泽等)、灌丛、草甸和流石滩等生态系统。植被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栎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灌丛)、高山流石滩等,组成了非常明显而完整的山地垂直带谱。滇西北有高等植物10198种(含种下等级),占云南的55.7%,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9种。在野生植物中具有经济价值的种类繁多,有用材树种达200余种、药用植物2000余种、饲用植物400余种,以及大量的油料植物、香料植物、野生花卉、野生蔬菜等。滇西北大型真菌种类丰富,特有种多,云南350种食用菌中,有180种在滇西北有分布,占全省的5l.4%。经济价值高且分布普遍的食用菌近80种。滇西北有脊椎动物1017种,包括184种哺乳动物、580种鸟、65种爬行动物、49种两栖动物和139种鱼类。脊椎动物种数占云南种数的52.1%,占中国种数的24.3%,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3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84种。②滇西北物种特有性高,是中国三大特有物种起源和分化的中心之一区内分布的高等植物中,中国特有种超过50%,横断山区特有种约占30%,滇西北地区狭域特有种910种。分布有中国特有属72个,占全国的28%;滇西北地区狭域特有属就有12个。滇西北是世界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植物模式标本产于本区的逾1500种。在全区878种陆生脊椎动物中,有200种属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特有种,是全球海拔分布最高、最为珍稀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的主要分布区。③滇西北是世界野生花卉和观赏植物的分布中心滇西北分布有83科324属2026种野生花卉和观赏植物。全球杜鹃花属植物有850种,中国有470种,滇西北地区逾200种;报春花属植物500种左右,中国有293种,滇西北逾100种;龙胆科植物分布有约100种,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全世界的八分之一;同时还是马先蒿、绿绒蒿的分布中心。云南八大名花在滇西北均有分布,花卉植物的种质资源是滇西北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资源保障。④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多元性极具特色滇西北处于中原文化、藏文化、南亚-东南亚文化交往的边缘地区和过渡地带。四条大江所形成的天然河谷通道将滇西北与周边各大文化区域连接起来,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并存,形成了这一地区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互动的格局,是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多元性最为富集、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厚的地区之一。滇西北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以自然圣境、传统医药文化、古树名木等最具特色,成为具有多重保护价值的保护对象之一。(3)滇西北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保护任务艰巨滇西北尽管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数量小,许多物种濒临灭绝;60%以上的土地面积处于中、高山区,山高坡陡、气温寒冷、土壤瘠薄,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缓慢;15%左右处于干热河谷区,气候干热、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率低且恢复困难;河谷和中低山区人口众多,开发历史长且强度大。由于资源的粗放利用和不合理开发方式,导致植被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退化趋势加速。因此,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显得尤为迫切,保护任务也格外繁重和艰巨。(4)保护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滇西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巨大的基因库,包含了大量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物种和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我国在国际上具备全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物质基础,蕴藏了巨大的开发潜力。滇西北地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独特多样,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已成为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维持其自然景观和旅游风光的主要途径,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当地旅游经济效益的贡献巨大。此外,滇西北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已经发展为其支柱产业,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水电开发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5)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滇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更好地保护,以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优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4、保护热点滇西北重要保护物种包括4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1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重点关注滇金丝猴、白眉长臂猿、羚牛、戴帽叶猴、红豆杉、光叶珙桐等旗舰物种以及极小种群种、狭域特有物种。重要生态系统包括高山复合体生态系统、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山地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中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热点地区包括高黎贡山、独龙江流域、碧罗雪山、白马雪山、香格里拉大峡谷、老君山、千湖山、大理苍山等区域,以及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洱海、剑湖、茈碧湖、云龙天池、泸沽湖、腾冲北海湿地等。5、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保护尤为迫切和艰巨一是滇西北大多数物种种群数量少,许多物种分布空间非常有限,生态适应能力低,对于外界干扰非常敏感,遇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很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二是特殊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环境,尤其是高海拔、气候冷凉,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等因素,导致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非常缓慢,生态环境极端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珍稀濒危物种快速丧失的巨大危机,使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显得尤迫切,保护工作也格外繁重和艰巨。(2)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滇西北是国家水电和矿产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供应基地,全省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9570万kw,占全国四分之一,其中56%集中在滇西北所处的“三江”上游。滇西北还是我国西部有色金属资源集中区——“三江”成矿带的腹心地带,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开发潜力十分巨大。滇西北重要战略资源的开发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不可或缺的资源基础。但同时必须充分认识滇西北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现状,正确处理环境约束与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体思路,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合理有序地开发滇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3)人口与环境和资源的冲突加剧2007年末,滇西北人口较1998年人口净增长了约5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8%,贫困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人口过快增长和耕地短缺导致了盲目毁林开垦、陡坡耕种、过度放牧
本文标题: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5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