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法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法摘要:略读课文教学上讲究“略”,但略是让你一笔带过,简而化之。略读课文还是要讲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运用质疑课题、收集资料、阅读提示、朗读等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感情和表达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关键词:自主学习略读朗读感悟新课程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在选文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数量每年增加,到了五年级,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各占一半,从编排上就可以看出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中的比重日益增加,那么,略读课文该怎样教?是和精读课文一样精雕细琢,还是完全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学,这是摆在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题,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由此可见,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他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那么,我们应如何上好略读课文,使它成为精读课文的有效补充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一、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快乐而自觉地行为,如我在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课前我让学生找西藏的风光图,地势险恶的图片,及铁路通车的视频,并收听韩红的《天路》,让学生自觉的去了解西藏的环境,激发学生探索西藏的兴趣,学生就更深刻的认识到了青藏铁路开通的重要意义及修建铁路遇到的巨大困难。学生也积极地收集了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汇报交流的时候滔滔不绝,学习课文的热情高涨。二、从问题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上课的起始环节,让学生直接看课题质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会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丝绸之路》一课时,学生就根据课题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索课文内容的欲望。这样,学习课文内容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三、从阅读提示引入,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学时,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骆驼》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习的内容和方法。上课一开始,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了解学习的重点: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四、从朗读切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略读课文的学习,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自由的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特点。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课文中富有孩子气的语言,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得惟妙惟肖。同学们边读边发出会心的笑,让人真正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语文课堂要充分给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深的内容来表达,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只有让学生充分的读,才会读的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适时地进行范读,设身处地,入境动情,拨动孩子的心弦,开启学生的心智,这样,才能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五、从突破重点着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略读课文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在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抓重点句段的方法,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集中讨论。通过集中讨论,同学们取长补短,在教学《梦想的力量》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充分学习第6自然段之后,通过自主阅读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能使同学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梦想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这样在交流之后再来读重点句:“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此刻,相信这是发自学生肺腑的,是一种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总之,略读课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的教学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还是拓宽学生知识的纽带、桥梁。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9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