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十八大以来,不断发展的中国又呈现出更为显著的特点。杭州G20峰会向全世界展示了如今富强、美丽的中国,让世界瞩目,让国人自豪。“一带一路”建设已有100多个国家和经济组织参与,必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两个一百年”的提出为国人描绘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激发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在逐步实现……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基于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同时也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习总书记治国有术、领导有方,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我认为这些都与习总书记特殊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他在国际关系处理上外圆内方,刚柔并济;在反腐倡廉中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在与群众关系上亲民乐民,平易近人。一方面他作风硬朗,刚直不阿;一方面他真诚坦然、情真意切。他既聪明睿智、幽默自如,又虚怀若谷、兼容并蓄。但是,是什么使得习总书记拥有如此丰富的人格魅力呢?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里或许能捕捉到一些影子。艰苦的岁月是一笔珍贵的财富。1969年,浩浩荡荡的知青队伍奔赴农村,那一年还不满16岁的习近平也随着队伍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陕北的黄土地贫瘠、荒凉,可以想象,习近平等几个来自大城市的知青初到陕北农村的心情,应该既为当地的贫穷震惊,也为自己的生活担忧。相信他们初来农村的新鲜感很快就被黄土高坡的风沙湮没,被艰苦、无趣的日子消磨殆尽,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下乡岁月使得他们心头沉重。“既来之,则安之”,想必是大多知青自我勉励的良言。在陕北的生活,知青们经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如知青雷平生所说,过“四关”实在不易。但就在这“不易”的岁月里,磨炼出了习近平优秀的品质。坚韧——从“劳动积极性不高”的知青到“壮劳力”、从每天6.5工分涨到10工分,这期间习近平“从来不惜出力”,干活总是要“干完这一气”再休息;肩膀磨脱皮,再长出茧子;习近平在艰苦的劳动中从未懈怠。善良——“半憨憨”灵娃经常在劳动休息的时候“一把抢走近平的‘大炮(土烟)’”,近平从来都是一笑置之,对灵娃从没有过疾言厉色;近平总是拿自己的玉米团子换老百姓的“糠团子”;对曾经的老红军(自称是近平父亲过去的卫士)倾囊相助,“把钱和粮票都给他了”,这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情怀真是常人所不及,难能可贵。勤学——知青们闲得无聊,商议去什么地方串门、蹭饭,但是近平不去,“他就坐在那里看书”;“碰到喜欢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习近平话不多,爱思考,而且思考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做炉具、灯具、学习建沼气池”;“社员抽烟有烟瘾,近平读书有书瘾”;“遇到新鲜事就刨根问底,插队期间如饥似渴地坚持读书学习”,说明近平是一个崇学尚读的人,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务实——“近平当了大队书记的两年时间,带领老百姓建沼气、打井、办铁业社、种烤烟、办代销店、搞河桥治理,打了5大块坝地,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直到今天村里人还在受益”。过“四关”,最难的应该是“思想关”。虽然知青和当地老百姓一起劳动,接受老百姓再教育,但在知青的思想上,知青就是知青,和老百姓还是不同的,接受完老百姓的再教育,知青们还是要返回城市的。当时,返城务工、上大学、当兵是知青的主要出路。所以在劳动、生活上,大多数知青并没有和老百姓同吃同劳动。但习近平在长期的农村生产生活中,思想逐步发生了转变。1974年招考工农兵学员,对于知青们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习近平却说:“我不上大学了。”“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这简简单单的两句话既显示出了习近平仁义、有责任心的高尚品格,也显示出了长久的生活让习近平对这片黄土地和黄土地上的群众产生了感情。甚至,他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了这片土地、这群人民。因为,面对这可能错失的、唯一上大学的机会,他说:“走不了我就在这儿待着吧,我本来就是个农民”。人非生而为伟人。习近平身上所有优秀的品质正是在磨难中逐渐滋生,逐渐成熟,逐渐散发出煜煜光辉。正如古语所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本文标题:《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9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