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蚕病防控专题刘吉平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2010-3-21主要参考书目2010-3-21蚕病学绪言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病毒病第三章细菌病第四章真菌病第五章原生动物病第六章节肢动物病第七章中毒症第八章消毒第九章综合防治2010-3-21绪言一、我国蚕病学的发展过程解放初期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及以后二、蚕病研究的近况三、蚕病科学的发展方向四、蚕病防治现状2010-3-21一、我国蚕病学的发展过程解放初期,农村养蚕各种病害十分猖獗,微粒子病成灾。开展了各种病原对理化因子和消毒剂的稳定性,发现新鲜石灰浆在防治脓病方面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并制定了相应的消毒防病规程。1956年,开始重点研究质型多角体病。1958年,开始大规模推广全年多次养蚕,空头病和软化病爆发。1959年,发现非包含体病毒引起的蚕病。建立三级制种四级繁育和微粒子病检疫制度。2010-3-211960年代开展了病毒感染、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和蚕病爆发的关系,为蚕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灭蚕蝇”的发明和推广应用,为蝇蛆病防治作出重要贡献。开始研究各种养蚕用消毒剂和防病药物。与桑树品种和养成、蚕品种培育和繁殖、养蚕方法等技术的改良相适应的以消毒防病为主体蚕病防治技术体系初步建立。2010-3-211970年代漂白粉、防病一号、毒消散等蚕药的研制成功,以及在养蚕生产上的大量推广,为蚕病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对真菌病、细菌病和软化病的病原微生物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较大规模的国际交流开始,在家蚕病原微生物学、致病机理、家蚕抵抗性和流行病等方面开始较为系统的研究。家蚕微粒子病的集团母蛾检验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010-3-211980年代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消特灵等蚕用兽药的推广,为养蚕防病提供重要保障。出现氟化物污染对养蚕业的严重危害,从蚕品种抗性、氟化物检测,以及各种防氟技术应运而生。由此对养蚕布局等也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蚕种繁育形式和养蚕方式的改变,家蚕微粒子病在局部蚕区爆发,开始了对家蚕微粒子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抗菌肽和家蚕有关抗性物质的研究得到关注。脓核病病毒等病原的分子生物学和超微结构学等研究得于开展。各种蚕病的快速检验技术研究。2010-3-211990年代及以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微粒子病流行病学调查,形成了“三控一严”(控制桑园虫害、控制环境污染、控制胚胎传染、严格管理)、桑叶叶面消毒和成品卵检验技术等防微措施。部分蚕区出现严重的农药和工业污染物对养蚕的危害,开展了农药和工业污染物对家蚕毒性等的研究。省力化养蚕的要求日趋明显,适合于这些模式的防病技术体系研究得到关注。开始全面重视基础研究,部分研究成果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010-3-21二、蚕病研究的近况6227211363010203040506070微粒子病病毒病细菌病中毒真菌病节肢动物篇数1995-2008《蚕业科学》发表论文2010-3-21微粒子病141212108510246810121416感染机制病原学诊断与检验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药物与防治综述篇数2010-3-21病毒病1754105101520NPVCPVDNVIFV篇数2010-3-211083024681012药物微生态抗菌物篇数•细菌病2010-3-211995-2008《蚕桑通报》发表论文3332251672105101520253035微粒子病中毒综合防治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其它篇数2010-3-211995-2008《中国蚕业》发表论文562322125440102030405060微粒子病中毒综合防治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其它篇数2010-3-21从病害的种类而言,微粒子病的实际发生率并非第一,但因其危害的严重性而受到高度的关注。因农药或工业污染引起的中毒是目前养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病毒病,尤其是核型多角体病成为农村养蚕最为严重的传染性蚕病。微粒子病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产业重要性,以及生物学中的特殊意义而引起广泛关注。病毒病虽有不少篇幅,但其中多数为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相关的内容。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不断增加。2010-3-21三、蚕病科学的发展方向在对病原分子生物学和家蚕抗性分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互作关系(分子互作和感染基因组学等)的研究,以及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基因、RNA干涉、miRNA和免疫分子等)的家蚕抗性改良研究。基于省力化养蚕技术和病原微生物污染控制技术的家蚕病害防治技术研究(不同蚕区、不同生产形式和不同生产条件,及其流行规律;消毒药剂和抗生素等)非传染性蚕病的研究。2010-3-21四、蚕病防治现状1.环境污染对养蚕生产的威胁日趋严重?2.家蚕微粒子病依然是蚕种制造的威胁!3.核型多角体病流行较为广泛。4.蚕病防治需要新思维和新技术。2010-3-21第一章概论第一节蚕病的种类第二节蚕病的发生第三节蚕体的防御功能第四节蚕病的流行2010-3-21第一节蚕病的种类蚕病的概念传染性蚕病与非传染性蚕病寄生性蚕病与非寄生性蚕病蚕病的种类蚕偏离正常的生理状况病原寄生—发病—病蚕——传染健蚕致病因素—发病—病蚕—不传染健蚕病原微生物或节肢动物等寄生而导致蚕儿发病。指中毒症、蛰伤症、生理障碍等。2010-3-21蚕病的种类(一)传染性蚕病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微粒子病血液型脓病(NPV)中肠型脓病(CPV)浓核病(DNV)卒倒病败血病肠道病黑胸败血病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白僵病绿僵病曲霉病2010-3-21蚕病的种类(二)非传染性蚕病节肢动物病蜇伤症中毒症生理性病害蝇蛆病壁虱病农药中毒氟化物中毒工厂三废中毒2010-3-21第二节蚕病的发生一致病因素1生物因素(1)引起蚕病的生物因素•寄生性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加害动物:节肢动物、蚂蚁、青蛙、老鼠等。生物因素对蚕具有病原性。(2)生物因素致病作用的特点•具有特定的侵染途径。•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毒力。•有特定的寄生部位和排除途径。指某种微生物对寄主能引起疾病。2010-3-21毒力:指某种微生物侵入和损害寄主组织的能力。致死中量(LD50):指杀死50%供试蚕儿的病原微生物的量或毒物量。50%lethaldose50%effectivedose•半数发病剂量(ED50):引起50%供试蚕儿发病的病原微生物量。•尚有半致死浓度(LC50)与半数致死时间(LT50)。•测定方法参考相关教材。2010-3-212化学因素(1)引起蚕病的化学因素有害物质污染桑叶、蚕室、蚕具:农药、工厂“三废”、煤烟等。有害物质直接作用于蚕体:农药、烟草等。几种毒物的LD50如下:毒物名称LD50(μg/g蚕)杀灭菊酯0.03322氧化乐果37.11杀虫双(食)0.329杀虫双(触)1.2752010-3-21(2)化学因素作用的特点与毒物的化学性质、进入蚕体的方式和剂量有关。食下、呼吸与接触•蚕体对某些化学因素具一定抵抗力。•长期接触某种化学因素可产生抗药性。2010-3-213物理因素(1)引起蚕病的物理因素机械创伤:养蚕操作粗放(收蚁、给桑、扩座、除沙、采茧、蚕头过密、鉴蛹等)。射线损伤:直射阳光等。(2)物理因素作用的特点具有触发性;无特异性;无潜伏期。4饲料因素桑叶质量差:桑品种、肥培管理、采运贮、病虫害等。2010-3-215环境因素饲养环境饲养温湿度、光线、气流等控制不当,不能满足蚕的生理要求,削弱抗病力,导致发病。适宜条件小蚕高温多湿,大蚕通风换气,避免阳光直射。2010-3-216体质因素即蚕体的生理因素,与蚕品种、蚕种质量及饲养管理水平有关。蚕的抗性:包括抗逆性与抗病性。抗病性又分为感染抵抗性、发病抵抗性和诱发抵抗性。即强健性,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家蚕通过限制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部位或侵染过程而阻止寄生关系成立的抵抗力。家蚕对已侵入其细胞和组织的病原微生物,通过其特有的生化过程和生理机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发育和增殖的能力。家蚕在不良理化因子等冲击后,对病原感染和发病的抵抗力。•抗逆性:热带系统、中系日系欧系。•抗病性:蚕品种—多化二化一化。发育阶段—大蚕小蚕;盛食将眠起蚕。性别—雄蚕雌蚕。2010-3-212007年小蚕共育户的病蚕(图片来自廖征宏)2010-3-21二致病因素的相互关系蚕的发病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环境因素饲料因素体质因素加害动物病原农药毒物机械损伤物理刺激(温光气)不良环境叶质差品种差异蚕种带毒污染蚕室蚕具桑叶蚕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直接致死抗病力差体质下降中毒而死传染病直接致死容易感染容易中毒个体发病群体发病个体发病易发传染病2010-3-21综上所述得出几点结论:1致病因素广为分布(尤其是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2蚕病的发生是多种致病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必有一种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3致病因素相互交替相互制约。4群体饲养,个体差异,局部发病造成蔓延。2010-3-21三蚕病的发病经过(一)病症、病变与病程1病症、病变、病程的概念。2有典型病症病变的蚕病种类有典型病症与典型病变的蚕病。3病原微生物感染蚕后的病程。蚕感病后出现的肉眼可见的典型症状。指组织器官的病症。从蚕感染到出现病症或死亡的时间。据此,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2010-3-21常见传染性蚕病的病程发病因素蚕龄发病或死亡时间病程血液型脓病1~33~4天亚急性4~54~6天亚急性中肠型脓病14~7天慢性2~36~10天慢性4~58~12天慢性浓核病一般7~12天慢性细菌性败血病1天急性细菌性中毒症数十分钟至数小时急性细菌性肠道病慢性白僵病1~22~3天亚急性绿僵病7~10天慢性曲霉病11天急性2~32~4天亚急性微粒子病1~23~12天慢性4~57天~蛹或蛾慢性2010-3-21(二)蚕病发生的经过蚕病发生的经过:病原侵入引起蚕体一系列反应出现典型病症病变的过程。依病情发展,分为以下三个时期:1潜伏期2发病期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与继发性感染;3转归期痊愈;维持病态;死亡;病原侵入蚕体,但未出现任何病症。病原寄生后,出现典型病症并产生生理功能的显著变化时。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由两种不同的病原引起的两种传染病在蚕体内同时发生。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先行感染后又被另一种病原微生物传染,前者称原发性感染,后者为继发性感染。即蚕病的结局。2010-3-21第三节蚕体的防御功能昆虫缺乏免疫淋巴系统,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然而,昆虫却是地球上最为繁荣的一类生物。WHY?昆虫经4亿年进化所形成的许多独特生存机制,尤其是抵抗病原体侵染的活体防御机制起到了主要作用。对活体防御机制的研究,是蚕病防治的基础。2010-3-21昆虫的活体防御机制:体壁、消化管、体液三部分。一体壁的防御机能1有效屏障;(表皮层)2蜡质层防御真菌侵染;(脂肪酸)3可治愈性感染;(蜕皮)4体壁中酚氧化酶系统;(产生黑色素)5真菌蛋白酶抑制剂;2010-3-21二消化管的防御机能1内膜与围食膜前后肠内膜内表面蜡质层内膜。中肠内表面存在围食膜。问题:为什么起蚕、将眠蚕抗病力差?2消化管较短分子量10800,由10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抑制消化管内细菌增殖的重要物质。食物的排出时间:1龄2hr,2龄2.5hr,3—4龄3-3.5hr,5龄5hr3强碱性消化液4抗菌物质:非特异性(CA、CHA、PTA、D-DAPA、Cu2+等);特异性(AEP抗肠球菌蛋白Anti-EnterocecciProtein)。2010-3-215消化液中的抗病毒物质RFP红色荧光蛋白质(RFP)对病毒有灭活作用。叶绿素酶叶绿素a+中肠细胞蛋白质——————RFP碱性光RedFluorescentProtein:1969年向井提出;1976年林屋精制。分子量为37000。1981年内田发现n-RFP,分子量28000,使N
本文标题:01蚕病的种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96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