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黄山奇松》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教学重点:品读三大名松的句子,体会黄山松的奇美。4、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二、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围绕教学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美文的特点,以“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了“读占鳌头”、“品读感悟”、“情感熏陶”等语文学科个性。力求体现“以读书为主线,强调读中感悟,提倡活记乐背,注重迁移运用”这一指导思想。结合我区提出的“三步导学”进行设计,采用“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品一品、悟一悟”等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重了引导。2、说学法我区“三步导学”中明确指出:学生能解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思考问题,以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三、说教学过程根据“三步导学”模式设计了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1、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16课《黄山奇松》。大家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现在,老师想考大家几个文中的问题:黄山被誉为_____;它以四绝闻名于世,这四绝分别是__、__、__、__。人们对四绝中的___情有独钟呢?(设计这样的提问,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便于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2、提出目标:人们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黄山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因为有上一环节的提示,很自然的引出学习目标,学生学习起来便有了指向性。)3、效果预期: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大家。(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又给了学生一个相信自己能成功的理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民主导学(一)初步了解三大名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奇松?文中是怎样描述它们的?学生自读。交流:介绍了三种松,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读出文中所描述的句子。(学生有目的地读书,理清层次,为后面的精读打好基础)(二)精读感受三大名松1、感受迎客松的奇情境导学: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迎客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可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迎客松是三大名松之首,独具特色,让学生读了句子后讲出头脑中的印象,让他们有独立思考文本的时间。)学法导学:大家在读书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问问同学或与小组讨论。(学生独立思考,从文本中感悟、体会。)交流:迎客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儿体会到的?体会它的美、强健有力、茂盛、热情好客等。(这一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理解句子。在理解“遒劲”一词,我让学生观察迎客松的图片,进而告诉孩子们,结合插图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过渡:这棵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并不奇呀,它到底奇在哪儿呢?(这里提出问题,一下子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再次深入文中寻找答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饱经风霜”这个词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的多少艰辛呢?出示黄山松成长资料介绍。(资料的补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对迎客松所经历的艰辛会更加深刻)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想说呢?(体会迎客松生命力的顽强)是啊,黄山凡尺把高的松树都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有资料记载,它已经1000岁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还可以用在人身上,你觉得可以用在什么人身上呢?(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饱经风霜的意思。)你能用“饱经风霜”说句话吗?迎客松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经历了多种风风雨雨,男同学一起读一次,读出它的沧桑感。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蓬蓬勃勃,多像一位充满活力的少年啊!女同学一起读一次。它饱经风霜,却顽强的活下来,奇不奇?而且长得郁郁苍苍、充满活力,奇不奇?(利用多媒体资料,抓住“饱经风霜却郁郁苍苍”体会迎客松生命力的顽强,这时学生体会它的奇就水到渠成了。)它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像人一样伸出手臂,欢迎宾客)欣赏迎客松的诗句。(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品味“迎客松”这一部分时,联系“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这首诗来学习,使学生在积累中共鸣,整合中深化。)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里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真是国之瑰宝!(引导学生从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中感受迎客松像人一样,体会它的奇,另外,从迎客松的品析中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独特和精神。)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迎客松的句子。2、感受陪客松、送客松的奇出示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图片,哪棵是陪客松、哪棵是送客松呢?不急着回答,回到课文中去,读读这部分内容,看看这两棵松分别有什么特点,并想一想它奇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急着从文本中找答案,学生会很容易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交流(1)陪客松:抓住“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等。指导读出陪客松的奇。(2)送客松:抓住蟠曲,结合画面理解“盆景”枝干曲折环绕。进而理解送客松的姿态独特。它的奇还表现在向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像在和游人告别。指导读出送客松的奇。(其中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我从指导他们读好词语着手,然后再读好句子,最后读好写迎客松的整段文字。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从着手句子到品读词语,最后到整段文字。从品词析句中,进行感情积淀,为感情朗读服务。)过渡: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独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这么美、这么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玉屏楼)现在,老师真想登上玉屏楼欣赏这三大名松,你们想不想去?请一位同学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给大家听,争取让我们欣赏到这奇特的名松》(通过读,进一步体会它们的奇。)这段话采用的构段方式是(总分)作者在写这三大名松的时候,抓住了各自的特点,并展开适当的联想,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像作者一样,抓住特点,展开想象,也可以运用适当的修辞。(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3、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玉屏楼前的这三大名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处处有松树,棵棵有奇态,请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用一个词来概括黄山松的特点。这么多形态各异的黄山松,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呢?(播放其它黄山松的图片)看到这千姿百态的松树,你能不能发挥你的想像,也来试着说说其中的一棵松呢?(用上“有的……好像、状如、好似、如同等……”的句式)(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再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在说话训练的同时同时积累了多个比喻词。)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三、检测导结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课前的学习目标,大家一定心中有了答案。大屏幕出示:1)黄山松真奇啊!迎客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陪客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客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山松的奇还奇在它的千姿百态。__________________。2)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背诵,目标检测的内容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文内容,而且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为背诵打好基础。)(自己说说,尽量用上文中的语言)是的,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因而,我们将黄山这一独特的松树品种冠名为“黄山奇松”。今天,我们感受到了黄山四绝之一——奇松的魅力,其余的三绝“怪石、云海、温泉”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查找相关的资料,走进黄山,进一步了解黄山。(学生对于黄山的探究兴趣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将这种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课后收集有关黄山其它三绝的资料,走进黄山,进一步了解黄山。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的习惯。)《黄山奇松》说课稿张爱萍郭家堡乡聂村小学
本文标题:黄山奇松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00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