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红河源小学只昆云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27——30页。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节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第一阶段(即一至三年级)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等平面图形以及他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学习这部分内容也是为了后面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以及容积等知识做好准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3、教材的编排教材首先借助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辨认长方体、正方体,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接着,再呈现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何形体,从而认识顶点、面、棱。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告知的形式,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归纳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为了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有更清晰地了解,教材还提供了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对发现的特点进行整理,在整理和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二、学情分析2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体验。三、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活动,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2、在认识长方体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合作中培养协作的精神,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发展学生空间3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四、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发现、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五、教法、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所以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的数学要满足每个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取某些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鉴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决定指导学生学会下列学习方法:41、学会运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的方法学习知识。2、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倾听别人发言等方法获取知识。六、教具、学具准备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为此,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茶叶盒、化装品盒、牙膏盒、墨水瓶盒等长方体纸盒作学具,教师准备长方体模型(含有特殊长方体),长方体铁丝框架作教具,并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并用,学具操作为主,教具演示为辅来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具学具能起到课始用来激趣,课中用来明理,课后用来验标的作用。七、教学流程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分为四个程序逐步展开:(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三)实践应用,发展思维(四)全课总结,反思提高具体阐述:(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约3分钟)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第一环节我这样设计:1、出示:沈阳市城区风景图。问:“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2、说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预设:由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物体又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应该很快会兴奋起来,踊跃举手发言的。)[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借助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约20分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预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新知,具体如下:第一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一摸,说说感受。通过观察、触摸长方体实物,使学生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为探索长方体的特征作好铺垫。第二步:探索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具体特征6以自学提纲为依托,指导学生4人一小组,自主分工,动手操作。通过学具操作,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中探究发现,然后交流并把发现填写在书上14页的表格上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做好板书。(预测:学生在数面、棱、顶点时可能重复或遗漏,教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此外,学生可能会认为相对的棱只有两条,教师要再次给学生观察的时间,使学生真正是自己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有四条。)第三步: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刚才的填好的表格,引导学生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重点要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特点完全符合正方体,而正方体又有些特殊性,也就是正方体不仅对面相等,而且6个面完全相等;不仅4条棱相等,而且12条棱都相等。[设计意图: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动手尝试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质疑中发展,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逐步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实践应用,发展思维(约13分钟)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7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1、基础训练主要是完成教材15页中的第1至第4题。[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运用所学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2、拓展训练布置实践作业:用硬纸板做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和一个长、宽、高分别是7厘米、5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后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表面积等知识作一定的铺垫,同时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全课总结,反思提高(约4分钟)主要是采用提问方式进行总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那些遗憾?[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及反思,学生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再整理,使学到的知识更牢固。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八、教学评价8在课堂上我打算采用欣赏的眼光审视孩子的作答情况,要在错误的回答中发现正确的成分给予适当的肯定!让学生受到肯定,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注重课堂的评价,我相信赏识的背后是孩子甜甜的笑脸。九、板书设计板书是微缩的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手段。好的板书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设计板书时遵循了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这样设计板书:长方体的认识面6个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顶点8个这个板书是随教学过程的展开逐步完成的,非常直观形象,而且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本文标题: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00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