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宇宙和生命第六十章灵性和生命3
正文第六十章灵性和生命(3)精神内涵是修行的核心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技术和方法,精神内涵才是关键。我们必须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方法是为人服务的,是人在操作方法而不是反之。有时候许多具体修为努力其实只构成前行。以大乘佛教为例,其所有法的基础(即精神内涵)是菩提心。而许多人在大乘佛法中也许浸淫一辈子也未必能真实生起菩提心。金刚乘更是这样,其前提和起点非常明确:就是菩提心!这样说可能有点打击积极性,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就否定一个人其他方面的努力——比如:身心调伏、打坐、禅定功夫等。这些课程可以提前熟悉乃至精通,但离开核心都不称其为佛法!在这里,需要给某些佛教徒或基督徒努力宏扬教法的精神泼点儿冷水。不要以为我皈依、拜师或受洗过后就怎么样了,其实什么也不是!这一切全是外在的形式。如果你的精神内涵没到位,就是连门儿都没入——包括许多有上师、有殊胜传承、努力修行的人都可能连门儿都没入!因为比起普通人来,他们更容易生起宗教的傲慢和偏见,而这恰是菩提心的障碍——脱离了平等大悲心。他们也许会不自觉地陷入与这种内心障碍长期搏斗的所谓修炼中。相反,真诚、率朴、谦逊之人却有很大的机会,只要因缘会聚就很容易发心。切不要以为只有佛教才有所谓的菩提心,许多有宗教情怀的大哲其实都具备,看看史怀哲的文字就会知道。再说克,在他的弟弟死后的发言中,可以分明感受到那个东西发生了!由此才有解散明星社等一系列彻底的行动!而只要入了门,登堂入室就容易多了。这时自己就有能力把握和选择——到此才有克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上师”。这时再也不会有法门或宗教的偏狭,他能随处发觉菩提心——就在众生潜伏的还未能察觉的状态里,他懂得如何去与这份心相应,懂得怎样协助和引发那使人改变的种子。WM所谈的“平等振动的基调”不是理论建构,那是究竟彻底的表达!但传统修行一般总是容易把焦点放在那些可见和可操作的事情上,而真正的菩提心却一无方法修习——这与克的表达完全一致!因为那不是“自我”努力可以达成的,它本身就是颠覆“自我”的又怎么可以靠“自我”达成呢?但是不是离开了“自我”就可以呢?问题是“自我”要怎样才能离开呢?这个“想离开”的难道不恰是“自我”的反映吗?故到后来必须有禅宗的出现,要禅宗在悖论和逆反中开一脉生机。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克的“灵性虚无主义”——假如这个词在这里使用是恰当的话:)修行的模式自古以来已经就很丰富了,但理念急需更新。正如李小龙的“截拳道”与传统武术,同样的招式与动作,不同的内在精神产生完全不同的实际效果。因此,对传统修行的反思并不是要舍弃什么,而是真正明白我们要什么、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妙善:怀疑一切,批判一切,将永远找不到正确的可行的方法.许多的大师却善于运用这一套.见到太多的这样的情形.会陷入一种灵性虚无主义的.我和明达曾经谈论道了这个灵性虚无主义..灵性虚无主义是绝对的陷入对修行人的危害影响极其大)谈灵性体系首先问你进入过没有——有没有师承、有没有实修、有没有证验。谈不同的灵性体系首先问的还是这些,只是外加一个定论:不同的体系根本无法比较,因为你都没达其最高境界……更有甚者把某些伟大的传统神秘化、绝对化,以能够成为其一员而自高自贵。这在一些保守的宗教论坛是屡屡常见的现象。由明达君的帖子我想到大乘佛教进入中国后的活动——判教。这还仅仅是一个体系内部的参照,其实中国文化不同体系之间的整合也在同步进行着,比如到了元代,佛道儒终成一家。这种历史过程足以揭示源头智慧在不同层面的演进与扩张规律。人们为什么要分判或评估“法”呢?这是灵修之外的事还是灵修之内的事?这件事可能导致有价值结果吗?或者,人只管去打坐、入定,一头栽到某个精神体系内终其一生。克对此曾鲜明地表达过个人见解。我们看到,网上的大部分讨论还都是视角局限和难脱固有模式的思维产物。我非常同意明达君表达的这样的意思——灵性体系不仅是一个与个人选择有关,更是与人类集体意识回应反馈与潜隐互动的过程。这的确不是小因缘,而是大因果,关联着整个星球乃至最初源头的探索蓝图。对此WM有着彻底的说法:个体转变的经验不意味着必须经由遗传心智设定的回路。最初源头是与个人而非组织连接着。传统道路与方法即“進化/救贖的模式”是以培植救星和对“不完全”与“不安全”感的操纵而通过阶级制度发展起来的。但任何的“精神領袖們只能“詮釋”(interpret)實相---透過他們個人能力〈所及〉來感知和表達生命之次元性的深度和無限的智力。沒有人能夠以語言工具清楚地說明生命之次元性的〈dimensional〉深度和廣度。他們最多只能描述他們的詮釋或他們的印象。”用一句克风格的现代话说就是:真理(或无限)无法被说出或真理之境无路可寻。进而我们还应该了解:“每一個人都可以,以各種不同的程度,看入生命的表面實相之下,並且感知和表達他們對於〝整體性宇宙〞的個人詮釋。他們需要的只是時間和意圖來發展他們自己的詮釋。生命更深的意義不是一件只能由“被選出的少數人”所經驗的絕對事物,而是一種在演進中的動態智能〈dynamicIntelligence〉,有著和生命形式的數目一樣多的面貌。”传统修行的本质是進化意图——即“是在〝階級制度〞裡轉移位置的艱鉅和持續之過程---永遠在評估你目前的位置與另一個召喚著你的新的位置。”用克的话说——是创造时间并交付比较;迈可系统对此的评价是——“许多追求灵性的传统无不强调开悟之重要,并视其為目标,鼓励人们穷其一生以获取此种经验。由於视开悟為目标係安放於未来的一点,它使得你无法觉知当下。因此,与其视开悟為你努力的目标,不如把它当作你努力的副產品。而奥修和祖师禅则早已表达过: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花开有时,功到自然成!联合的WMM和迈可资料的Wing_迈可则如此总结:“轉變,只是簡單地認知到,還有快速的路徑可以繞過〝階級制度〞而通達“主權自主”〈sovereignmastership〉而非“互相依賴的救贖”〈interdependentsaviorship〉,而這些快速的路徑可以藉由,直接體驗那目前就在所有存有裡的“平等的振動基調”〈theequalitytone-vibration〉而進入。“生活於物质层面的用意是来体验物质层面,没有必要把自己从中移开。因此最好把开悟视為拜访的场所而非居住的地方。”最后,我非常认同求道的领悟即”平凡的生活是最大的修”——为此,我将最后引用克的三段话结束本帖:沉思不是与日常生活偏离的事物。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方法、系统、曼陀罗、老师或其他任何东西能够帮助你平静。真相是,平静的心能看清事物,于是心就非常平静。这就好比看见危险就躲开一样。修炼这种事情是没有的,有的只是生命。术数命理只能解释命运,而不是命运本身。人生的命运本质上是人的业力牵引而造作,由天、地、人三种力量不断互动影响而显现出来的。主宰命运的不是什么鬼、神,正是人自己。命运修造的几大定律与原则:一、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產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二、吸引定律: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又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所以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三、深信定律: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一定能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深信积极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积极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生。又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由此看来,有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四、放松定律: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带来不良结果。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把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则这些东西的到来有时候能快到令你吃惊;相反,如果你对结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举个例子:大热天晚上停电,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着觉备受煎熬,老在想着这该死的电什么时候才来,电总是在你着急的时候偏偏不来,但当你最后受够了,人清静安定自然凉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时候,电就来了,倏忽间你的房里灯火通明,电风扇转起来了。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这是定律,这是放松定律。《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要了凡先生念准提咒要达到无念无想的地步,就是这个道理。值得注意的还有: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不驻留,“无所住而生其心”。五、当下定律: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只能是“当下”,舍此别无他途。根据吸引定律,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人的担心就会把人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做好目下当前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六、80/20定律:人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获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须知命运修造是长久的事,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预期前80%的努力会有很大收获,只要不放弃,最后20%的努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七、应得定律: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八、间接定律:要提高自我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通过提高他人价值间接实现。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须通过首先提高别人的自尊间接实现。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过成就别人间接达成。又例如:有些公司创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润,这些公司往往昙花一现,一两年内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產品的公司往往长盛不衰,越做越大。这就是间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九、布施定律:布施就是“给出去”的意思。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例如: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
本文标题:宇宙和生命第六十章灵性和生命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014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