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南林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
病害部分第一章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1.植物病害的定义(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涉及对象、病因、病程、症状、经济。对象:植物或其产品病因:引起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和环境条件病程:病变过程。与损伤的区别?症状:外观异常经济:韭黄、茭白、郁金香2.植物病害引起严重损失的事例:爱尔兰饥馑马铃薯晚疫病孟加拉饥荒水稻干旱和胡麻斑病3.植物病害的类型(按照病原类别划分):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侵染引起,有传染性。侵染性病害又根据病原物类别细分:真菌病害、原核生物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无传染性。包括温度、光照不适;水分、营养失调;土壤、空气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等。病原: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称为病原。分为生物性病原、非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也被称为寄生物,它们所依附的植物简称寄主。病原物主要有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毒、植物病原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非生物性病原:非生物性病原指引起植物病害的各种不良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不适;水分、营养失调;土壤、空气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等。3.病害三角:感病的寄主植物、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相互配合才能引起病害。也称“病害三要素”。4.症状:是指植物生病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不正常现象。病状:植物生病后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现象称为病状;包括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病征:病原物在发病部位表现的特征称为病征。包括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包括植物病原菌物、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毒、植物病原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非生物性病原。1.菌物的营养体典型的营养体都是呈纤细的管状体,称为菌丝。多根菌丝交织集合成团称为菌丝体。2.菌丝的变态:1)吸器:一些专性寄生菌物从菌丝上分化出来的旁枝,侵入细胞内分化成指状、球状或丝状,用以吸收细胞内的营养。2)附着胞:许多植物寄生真菌在其芽管或老菌丝顶端发生膨大,并分泌粘性物,借以牢固地粘附在宿主的表面,这一结构就是附着胞,附着胞上再形成纤细的针状感染菌丝,以侵入宿主的角质层而吸取营养。3)附着枝:若干寄生真菌由菌丝细胞生出1—2个细胞的短枝,将菌丝附着于宿主体上。3.菌核:由菌丝组成的紧密的耐久体。形状大小各异,质地坚实。菌核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菌索:由高等真菌的菌丝纠结而成的一种索状物。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还有扩展的功能。4.子实体:菌物产生孢子的组织或机构。产有性孢子的子实体: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产无性孢子的子实体: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5.无性繁殖:指菌物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节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有性繁殖:两个性细胞(配子)或性器官(配子囊)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有性孢子: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6.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菌物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和有性两个阶段。7.单主寄生:有些菌物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完成生活史,大多数菌物都是单主寄生。8.转主寄生:有的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交替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9.病毒由核衣壳(基本结构,包括核心、衣壳),囊膜(非基本结构,由类脂或脂蛋白和糖蛋白构成)。病毒的繁殖:核酸复制+蛋白质合成=核蛋白(病毒粒体)。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称复制增殖。细菌的繁殖:二均裂。真菌:孢子繁殖。类病毒(了解):一种只有侵染性小分子RNA而没有蛋白质的感染因子。目前发现的有菊花矮化病。10.植物病原原核生物:1)细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为单细胞生物。致病特点:斑点、枯萎、肿瘤、腐烂细菌的传播和侵染:细菌大多由雨滴溅洒传播,也可以昆虫(如梨火疫病由蜜蜂传播、油橄榄肿瘤病由橄榄蝇传播)、繁殖材料等传播。细菌通常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植物。2)植物菌原体(植原体)可引起植物产生丛枝、黄化等症状。林业上重要的有泡桐丛枝病、枣疯病、桑萎缩病等。对四环素族抗菌素(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金霉素等)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11.植物病原线虫:植物上的线虫大体分两类,一类雌雄成虫均为线形的(雌雄同型);另一类雌虫的幼虫为线形,雌成虫体形膨大为梨形(雌雄异型)。12.线虫的生活史:植物病原线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和成虫3个虫态。一般为两性生殖,也可以孤雌生殖。植物病原线虫大多寄生性较强,只能在活的植物组织中取食,为专性寄生物。但松材线虫可以用人工培养基培养。13.寄生性植物:由于叶绿素缺乏或根系、叶片退化,必须寄生在其他植物上以获取营养物质的植物。按寄生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或获取寄主营养成分的不同可分全寄生、半寄生。全寄生: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如菟丝子、列当、无根藤等。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和矿物质的依赖关系。如槲寄生、樟寄生、桑寄生等。14.缺氮:植株矮小,黄化。缺磷:叶片发紫、发红。松苗紫化病缺钾:叶缘叶尖黄化。海桐缺钾性黄化缺铁:嫩叶黄化,老叶绿色。樟树缺铁性黄化缺硼:抽梢粗短,芽肥大。第三章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1.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活的寄主体内获得营养的能力。按病原物从寄主获得营养能力的不同可分为4大类:专性寄生物、兼性腐生物、兼性寄生物、专性腐生物。2.生理小种:专化型或致病变种内形态相似、但对同一寄主植物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致病性的群体。3.病原物的致病机制:胞外酶、生长调节物质、毒素。4.垂直抗病性:一个作物品种只对病原物的某个或某些病原小种起作用的抗病性。水平抗病性:作物的品种对所有的病原物小种均有一定抗性的为水平抗病性。5.侵染过程(病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侵染过程分为4个时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6.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主要有伤口、自然孔口和直接侵入。直接侵入:线虫、寄生性植物、真菌自然孔口侵入:气孔、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伤口侵入:细菌、真菌、病毒影响病原物侵入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还有光照。7.局部侵染:病原物的分布局限在侵染点附近,引起局部感染。如各种叶斑病系统侵染:病原物从侵染点向其他部位蔓延,甚至引起全株性的感染。如丁香花叶病8.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以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限制,病原物暂时停止活动,但仍保持其生命力,待环境条件合适,病原物再重新扩展,使植物发病,这种现象称潜伏侵染(炭疽病和溃疡病往往有潜伏侵染现象)。复合侵染:某种植物病害的发生是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物同时或先后侵染而造成的。而两种病原物单独侵染均不能造成危害。如美国山核桃苗的根腐病(同时受线虫和腐霉侵染)。9.侵染循环的3个部分:病原物的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和途径。10.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是当病株残体腐败分解后不能单独在土壤中存活。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11.病原物的传播主动传播、被动传播(气流传播、水流传播、人为传播、昆虫等介体传播)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不同(重点)真菌主要以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流传播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12.初次侵染:病原物越冬或越夏后,在植物新的生长季节首次引起植物发病的过程。再次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病原物在寄主体外或体内产生大量的繁殖体并传播至健康植物上,进行重复的侵染过程。13.病害流行:在一个地区的一定时间内,植物病害发生面积广,发病程度严重,造成损失巨大的现象。条件:大量致病性强的病原物、大面积种植单一的感病寄主植物、适宜的环境条件。病害流行三要素:①病原因素:必须有大量的毒性强致病力强的病原物的存在,并能很快地传播到寄主体上。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力。②植物因素:易于感病的寄主植物大量而集中地存在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栽培管理不善,环境条件恶化,使植物抗病性下降,也可以引起病害的流行。③环境因素: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强烈削弱寄主植物抗病力,或非常有利于病原物积累和侵染活动的环境条件,都是诱使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第四章1.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①非侵染性病害:病植物上无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②侵染性病害: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2.真菌病害的诊断——“病征”+真菌子实体细菌病害的诊断——菌脓/喷菌现象病毒病害的诊断——花叶植原体病害的诊断——对四环素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线虫病害的诊断——分离法复合侵染的诊断——柯赫氏法则3.柯赫氏法则(证明某种生物是否为某种病害病原体的基本原则)四步骤:(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从植物组织上分离培养,并纯化得到纯培养物;(3)将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能够引起相同的病害症状;(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出这种生物,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第五章植物病害防治基本方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植物病害防治技术措施:①植物检疫②园林技术措施③抗病育种④生物防治⑤物理防治⑥化学防治第六章真菌类:①白粉病类(板栗白粉病):(1)症状:发病初期从叶面可见不规则形的褪绿黄斑。尔后,在叶面或嫩枝表面产生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及分生孢子。入秋后在白粉层上产生淡黄色—棕黄色—黑褐色的小球状物,即闭囊壳。幼芽、嫩叶受害严重时呈卷曲、枯焦状,不能伸展。嫩枝受害严重时可扭曲变形,最后枯死。(2)病原:栎球针壳菌(球针壳属)长于叶背面;中国叉丝壳菌(叉丝壳属)生于叶两面(3)发病规律:1、越冬方式:以闭囊壳在病落叶枝梢中越冬,有的在土壤中越冬;子囊孢子是初侵染源。2.、4月下旬产生大量分生孢子,6-7月为发病高峰期,8-9月形成闭囊壳,9-10月闭囊壳成熟。3、板栗徒长发病则重。多施N肥易发病。(4)防治方法:1、消灭越冬菌源: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枝、病芽、落叶,集中焚毁;2、严格控制氮肥,适当施用磷、钾肥;3、推广抗病良种,调整单一品种结构;4、化学防治,休眠期喷洒3-5°Be石硫合剂发病期喷一些内吸型杀菌剂:70%甲基托布津、50%退菌特800倍液,或15%三唑酮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1500倍液,半个月1次,喷2-3次。②锈病类(圆柏梨锈病)(1)症状:侵染叶片后,在叶片正面表现为橙色,近圆形病斑,病斑略凹陷,斑上密生黄色针头状小点,为病菌性孢子器,斑上溢出黄色液为病原菌性孢子。受侵叶背面病斑略突起,后期长出黄褐色毛状物,为病原菌锈孢子器;成熟后锈子器顶端破裂,散出黄褐色粉状物为病菌锈孢子。(2)病原:梨胶锈菌:担子菌门锈菌目胶锈菌属(3)发病规律: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枝上形成菌瘿越冬。3月份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的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梨树上。梨树自展叶开始到展叶后20天内最易感病。潜育期6-10天,即可在叶片正面呈现橙黄色病斑,接着在病斑上长出性孢子器。在叶背面形成锈孢子器,并产生锈孢子,而借风传播到桧柏等转主寄主的嫩叶和新梢上,萌发侵入危害,并在其上越夏、越冬。梨锈病病菌无夏孢子阶段,不发生重复侵染,一年中只有一个短时期内产生担孢子侵染梨树。担孢子寿命不长,传播距离约在5千米的范围内或更远,当然这与风力、风向、地势等有一定关系。(4)防治方法:清除转主寄主:清除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在新建梨园时,如有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应全部清除。若数量较多,且不能清除,则不宜作梨园。铲除越冬病
本文标题:南林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02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