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1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淮南市潘集区农业为例范恒亮(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0)摘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要求和相当长时间内的艰巨任务。本文对淮南市潘集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建议与对策。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土地流转TheCurr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ofAgricultural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WiththeagriculturalofthePanjiDistrictofHuainanasanexampleFanHengliang(SchoolofMechanicalEngineering,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ainan,Anhui232000)Abstract:withthedeepeningoftheruraleconomicsystemreform,theagricultural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hasbecometheurgentrequestofdevelopingtheruraleconomyandtheenormityofthetaskisquitealongtime.Inthispaper,inPanjiDistrictofHuainan,thepresentsituationandtheexistingproblemsofstructureadjustmentofagriculturalindustryareanalyzedandthedevelopmentsuggestionsandcountermeasuresareputforward.Keywords:agricultural;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systeminnovation;landcirculation0引言长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潘集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工作。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成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领域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引发的弊端开始显现,影响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确保农业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是实现,必须要有一个现代的高效农业产业结构与之相适应,现代化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一国整体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潘集国进入工业化进程中后期阶段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已经是当前及2013后一个时期内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艰巨任务。因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迫在眉睫,并且任重而道远。1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1.1潘集区农业资源丰富潘集区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北部,面积60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是淮南国土面积最大的区,区辖11个乡镇、街道,人口44万。是“五彩”淮南中的一朵靓丽奇葩。潘集是一个资源大区、能源新区。潘集是能源富集地,境内原煤探明储量37亿吨,是安徽2乃至全国第一煤电大区、能源新区,境内有七大煤矿、三大电厂。潘集是一个农业大区、富饶之区。境内沃野平畴,物产丰富,五谷丰登,俗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全区耕地45万亩,建立了优质粮、精细菜、养殖业、豆制品四大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水平逐年提升。潘集是一个发展大区、活力之区。区委、区政府正以推动科学发展、加速潘集崛起为主题,以“2345”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开放兴区、民营富区、统筹建区、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加速潘集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资源大区向工业强区、城市郊区向北部新区的转变,建设淮南煤电化三大基地的“主战场”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1.2处于塌陷区土地较多目前沉陷水面有8000多亩。塌陷区地面高程在海拔18.6-22.5之间,田集街道塌陷区主要位于泥河以北,重点涉及转塘、杨集、潘庄、秦庄、李圩、刘龙六个社区。已修复塌陷区土地利用是中心区水面养殖,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外缘坡地种植粮、菜、果、林和发展畜牧业,传统的修复方法使得塌陷区系统结构未尽优化,恢复效益提升迟缓。1.3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潘集区制定了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见表1。先后实施了丰收计划、沃土计划、星火计划、种子工程、菜篮子工程等,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已建成10万亩优质粮基地、4万亩蔬菜基地、5万亩水产养殖基地、50万只蛋鸡饲养基地、全省最大年产1200万袋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平牧公司已成为“全市十大龙头企业”,其产品被省农委命名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佳益米业公司生产的优质大米和小杂粮被省粮食局及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全省放心粮油”称号,被省农委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淮南市农业大区潘集区认真开展农业抗雪救灾和春季生产科技服务工作,保障了潘集区及全市的生产自救恢复。表1潘集区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表1.4区政府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大提升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意见。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扩面。2013年,区政府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加以推进。区财政拿出100万元以奖代补,鼓励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年力争完成63400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同时,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力争完成4万亩的土地流转。二是现代农业发展提质。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特别是要加强与安农大、省科院的产学研合作,利指标名称单位20112012201320142015年增长率一、粮食生产1、水稻面积万亩36.236.336.336.436.50.32、小麦面积万亩39.239.239.339.439.50.33、大豆面积万亩44444二、畜牧业生产1、生猪饲养量万头15.5916.3717.818.0418.945.02、大牲畜饲养量万头2.542.672.82.943.085.03、羊饲养量万只7.247.67.988.388.85.0三、蔬菜生产面积万亩12.51313.51414.53.9四、水产品面积万亩7.68.39.09.710.89.4五、酥瓜面积万亩1.21.51.82.12.525.6六、食用菌面积亩0.350.40.450.50.5512.9七、土地流转面积亩360144321651859622307467620.0八、林业产值万元4800570066007500830014.13用科技优势,把对接的27个项目,做强做深做大,做成潘集区现代农业的品牌,形成潘集区的现代农业模式。三是龙头企业培育升级。瞄准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目标,充分发挥潘集区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1—2个省级龙头企业,扶持2个以上农业主导产业,培育2个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争创2个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小区、5个以上农产品品牌。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2.1农业结构调整不平衡结构调整的不平衡是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结构不平衡,农产品大路货多,精品,名品少;原始或简单加工的粗产品多,精深加工品少,出现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怪现象。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农民就业仍然过于集中在农业,导致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严重滞后,收入增长受到极大限制。更为突出的是,迄今为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只是在数量关系上做文章,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往往只局限于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仍然在年复一年地发展低质大路货品种,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的趋向日益加重。2.2现行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首先是价格政策。优质不能优价,是各地农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最大问题,特别是粮食价格,目前没有完善测量的标准及手段,做不到优质优价,从而影响了粮食结构调整。其次是信贷政策,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必要的资金投入必不可缺,由于信贷抵押制度及其严格的审批标准制度实施以来,通过乡镇企业获取资金的难度越来越大。第三是目标考核政策,目前有的地方在结构调整中,有意识的将某种产业、产品总量增减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搞强迫命令,侵犯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2.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潘集区土地流转处于自发阶段,缺少有效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流转信息不畅,思想上不够重视,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大部分土地流转没有经发包方批准,也没有报乡镇(街道)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备案,土地流转自发性、随意性、分散性和盲目性很大。流转协议也是五花八门,以口头协议为主,书面协议很少,双方的权责利没有明确约定;有的即使形成协议,但内容也过于简单,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协议纠纷。2.4农民不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当前我国农业还处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产业经营当中,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产业的经营者,我国的家庭经营还是一种小农式的分散经营,农户的投资能力弱,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落后,不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在结构调整中,农户不仅对资金投人负担不起,对新技术把握不住,而且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最终造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严重脱节。解决这一问题根本途径就是加快发展中介组织。中介组织不仅可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而且能够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有效地带给农民,还能够解决单个农户资金不足、经营规模小的问题,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3推进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3.1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在市场引导下自发进行,是一个遵循市场“自然秩序”的过程。但由于当前潘集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转型”背景下进行的缺少市4场制度支持的产业“赶超”过程。长期的计划经济和城市、工业倾斜战略造成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和条块分割的农业管理体制与“以粮为纲”理念下的农业产业政策,以及政府过高经济职能造成的对经济增长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潘集国农业是弱质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弱势的市场主体,农业和农民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能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残缺”,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落入“锁定”状态的陷阱。这正是农业产业政策屡不奏效,农业产业结构表现出强烈刚性的原因。“路径依赖”理论证明,解除锁定状态,走出陷阱关键在于起点和路径选择正确的制度创新。为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潘集区架河镇改变以往思路,以“百果园”探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出三步走战略。一是“葡萄园”先行先试,科技助力占领市场高地。经过前期土质分析及品种测试,该镇帮扶杨集村种植能手流转土地90余亩用于葡萄栽植,配备农技人员全程跟踪,提供技术培训、农残检测、信息服务、政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采用新型栽培模式,培育出优质葡萄粒大甘甜,在2013年9月上市时以每斤高出市场价20%的价格依然被抢购一空,成功占领潘集市场高地,葡萄园创收近350万元。该镇积极扶持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户为标杆户,着眼于科技帮扶,辐射周边农户,共同探索农产品转型、质量升级、农产品推介;二是“流转园”善行善试,政府红利化作润农春雨。该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向大户集中,2013年完成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22%。该镇争取更多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融合,扩大畜禽规模化发展,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2家,搭建平台创建西瓜交易市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安排出专项资金30万元,以奖代补,取得了明显效果;三是“采摘园”厚积薄发,产业延伸链条枝繁叶茂。为充分挖掘农业产业潜力,引导产业链由一产向三产延伸,该镇计划以西瓜、酥瓜、葡萄等主导产
本文标题: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076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