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中职《政治》课程标准
中职《政治》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政治》【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针对中职学生层次特点,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角度探索现代社会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现代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方向和理论研究前沿动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课程内容的确定以中职学生基础经济学和政治学知识和人文素养要求为依据,包括透视经济现象、投身经济建设、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参与政治生活、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模块。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进一步学习专业的需要,既满足德育课的培养要求,同时又充分考虑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融合中职学生的认知基础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模块的学习都以中职德育课所需的相关知识作为活动的载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模拟、典型案例、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本课程总课时为36学时。2、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3、课程内容和要求序号学习任务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参考课时1课程介绍介绍本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1.知识讲授、小组讨论。22透视经济现象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1.知识讲授、小组讨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2.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或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等形式考核学习效果。6识和创新意识。(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的异同,学会选择恰当的投资理财方式。3投身经济建设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认清从事职业活动所处的制度背景。(2)懂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理解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增强规则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2)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知识讲授、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2.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3.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活动感受、学习体会或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等形式考核学习效果。6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了解投身经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2)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意义,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3)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4.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增强开放意识。(2)了解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理解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增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4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懂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4)理解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1.知识讲授、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等;2.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活动;3.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学习体会或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等形式考核学习效果。6力。2.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1)理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懂得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5参与政治生活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1)懂得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行使选举权应取的正确态度、行使民主决策权的主要方式,掌握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2)懂得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了解政府的有关职能,学会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2.履行义务,承担责任(1)懂得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尊重社会公德、依法服兵役等义务,自觉承担对国家的责任。(2)关注身边的政治现象,正确解析身边的政治问题;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严格执行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3.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1)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2)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1.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2.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活动,3.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活动感受、学习体会或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等形式考核学习效果。6展道路的积极意义,维护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6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关注改善民生(1)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举措;理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2)了解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理解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3)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2.建设和谐文化(1)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意义。(2)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3.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2)懂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3)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模拟活动等;2.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3.安排学生撰写活动感受、学习体会或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等形式考核学习效果。610其他机动2考核、测评2总课时364、实施建议4.1教材编写(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2)教材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又考虑涵盖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基本要求,来组织课程的内容。(3)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多设计一些新颖独特,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4)应有与教材相配图片、多媒体课件和音像资料。(5)教材的内容要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4.2教学建议4.2.1.教学原则(1)坚持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贯穿教学全过程。(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3)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4.2.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学生需要掌握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内化知识,获得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4.2.3.活动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通过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或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等形式考核学习效果。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4.3教学评价4.3.1.评价目的通过学习评价,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分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得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适宜,从而检查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4.3.2.评价原则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4.3.3.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自我考核、学生互评、教师考核和社会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要坚决克服以考卷定成绩,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倾向。4.3.4.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观念的评价和运用能力的评价。认知水平的评价分为“了解”、“理解”两个层次。“了解”指知道有关的常识;“理解”指对了解的常识有较深入的认识。情感态度观念的评价以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正确情感、态度与观念为标准,评价学生不良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态度与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运用能力的评价分为“分析判断”、“参与践行”两个层次。其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社会生活有关现象,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内容,积极开发校园德育资源,收集优秀学生和成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以及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社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和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事物、新典型等充实教学内容;利用德育基地和引进社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和一线的劳动者或企业家参与学校活动,丰富教学形式;通过有效使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幻灯等各种教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设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本文标题:中职《政治》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09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