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第二节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三节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状况第四节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的要素社会工作的类型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一点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p12二、社会工作的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助人活动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构成部分。社会工作者不但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工作方法。受助者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成为案主。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与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他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真正的服务过程,而不是社会工作者行使手中的权利。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他借助于助人活动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工作区别开来。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活动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传输的是精心考虑过的、科学的、能够满足受助者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而受助者输出的则是需要和对来自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行为的理解、选择和反应。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三、社会工作的类型普通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普通社会工作是在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是在本职工作之外所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型和管理型工作。其工作人员凭借忠诚、热心和奉献精神开展工作,基本不需要专业培训。实际社会工作在我国政府部门和群众组织中,有一些以专门进行福利服务活动为己任的职业或岗位,他们承担着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职能。这些工作的特点是:工作人员属政府干部、公务员或工会、共青团、妇联的干部,基本属于国家行政干部;他们利用正式的组织架构,按照政策及本部门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以服务工作为主,同时也是管理工作。其服务工作部分是实际社会工作,是行政性和半专业的。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主体。专业社会工作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人员,遵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的服务。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一些教育、咨询服务和发展机构开始尝试进行该类服务。其工作人员系非政府官员,服务组织多是社会团体或民间机构。这类社会工作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四、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社会工作与众多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关系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特殊关系学科性质:两种观点一种普遍认为社会工作是一套助人方法和技巧,是一个专业,但是不是一门科学发生怀疑,其理由是社会工作缺乏一套独立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的社会科学学科。虽然不具备一整套独特的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但有自己独特的工作理论。因此从理论建构、时间工作的科学性等角度看,社会工作应该算作一门科学,它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工作与众多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关系社会工作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环境学社会心理学哲学第二节社会工作的产生的历史条件曾多少次,我在你那种种迷人的景色前停留甜美微笑的村庄,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这片土地正在遭遇厄运,它是来势凶猛的灾难下的牺牲,财富在积累,人口在凋零......——《荒村》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斯密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思想文化条件1.社会工作产生的政治条件①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②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使人民的权利得到一定的尊重③工人阶级政党逐步发挥作用2.社会工作产生的经济条件①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变化,打破了旧有社会保障形式②无产阶级日益贫困,社会问题不断增多③无产阶级斗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⒊社会工作产生的文化思想条件①人道主义是早期社会工作的思想源泉②宗教慈善思想是早期社会工作的动机③剥削阶级统治理论的转变第三节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状况英国伊莉莎白济贫法德国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慈善组织协会睦邻组织运动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美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一、英国伊莉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伊莉莎白女皇颁布了《济贫法》。这是国家干预基本生活的保障问题的最早立法。有些学者把《济贫法》视作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该法案的要点有:(1)规定每一教区每月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政府抽税办理社会救济。(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制度办理社会救济行政。(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立了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学习技艺。教区也义务介绍工作,提供原料、工具强制贫民工作。(4)禁止无家可归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立济贫收容救济所,强迫游民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最早把救济工作分为院内(机构式)救济和院外(家庭式)救济。(5)规定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在贫民无法得到家人、亲戚赡养时才给予帮助。救济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住满了3年的人。(6)将贫民分为三类:①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进入“习艺所”工作;②不能工作的贫民,象患病者、残废人、老年人、精神病人及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进入“救济院’’或给予“院外救济”;③无依无靠的儿童,如孤儿、弃婴、父母遗弃或因父母确实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二、德国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1788年德国汉堡市曾采取一种救济制度,对各国救济工作的制度和方法有较大影响。汉堡制由布希教授起草,规定该市设一中央办事处,处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分为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1人,救济员若干人。救济方法为助人自助;对失业者介绍工作;把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学习技艺;把病患者送往医院诊治;不准向沿门乞食者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且不使贫民养成依赖心理。该制度实施13年,颇见成效,后因市民增多,救济人员不足而衰落。1852年德国另一小市镇爱尔伯福,汲取汉堡制的优点,在救济工作方法上有较大的创新。爱尔伯福制将全市分为544段,每段约300人,其中贫民不许超过4人,每段设救济员1人。凡求助者都须与济贫员接洽,调查后才给予补助。以后每两周调查一次。济贫员为义务荣誉职务,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全市每14段为一赈济区,设监察员1人领导区内济贫员,并由区内各段组成赈济委员会,每两周开一次会,讨论全区济贫工作并形成报告、提案,交给全市各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是全市最高的救济机构。爱尔伯福制对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1)机构健全,上下沟通,行政集中,监察严密,各级委员会及时开会,改进工作。(2)工作区域划分恰当,济贫员负责贫民人数不多,照顾周到,并可相互切磋,取长补短。(3)济贫员为义务,并可连任,既可节省经费,又利于熟悉当地情况,积累工作经验。(4)事前事后都有济贫工作注重扶助贫民自立与贫穷的预防工作。(5)济贫员工作深人家庭调查作详细记录,并经常开会讨论有关问题,已是较成熟的社会个案工作做法。而划分区、段,由地方人士志愿服务的做法,也符合社区工作的要求和做法。爱尔伯福制是社会工作方法上的一个里程碑。三、慈善组织协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美等国兴起慈善组织协会。当时英国由于工业发展,失业增多,贫民问题引起社会关注。针对济贫法实施效果不大,各种具有不同目标的慈善组织纷纷成立,征募捐款,救济贫民,出现了各自为政,重复浪费,相互冲突的混乱局面。1866年,英国亨利·索里牧师建议成立一个组织,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1869年,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称为“伦敦组织慈善救济暨抑止行乞协会”。该协会的规定与方法是:(1)成立管理联系机构,将伦敦全市划为若干区,各设立分支机构,组成志愿委员会领导救济工作。(2)区里统一受理申请救助案件,进行登记,设立询问部,提供资料,防止同时向多处救济机构求助的“职业乞丐”钻空子。(3)各区派员对申请人进行详细调查,如住房、健康、教育、工资等情况。(4)提高救济款物配额,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自伦敦慈善组织协会成立以后,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大城市群起仿效。1877年,美国布法罗市成立了美国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慈善组织协会的成立,使贫民救济工作更为有效,避免了救济机关间工作的重复和经费的浪费。慈善组织协会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贡献在于:①派“友好访问员”访问申请救助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并制定应采取的措施,这种个别情况个别对待,不同案件分别处理的“个案化”方法,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的产生。②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合作步骤,这为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社会工作步人专业化。四、睦邻组织运动睦邻组织运动也称社会公社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社区改良运动或社区服务运动。以1884年英国牧师巴涅特在伦敦创立的汤恩比馆为标志。巴氏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到伦敦最贫穷的教区之一东区当牧师,他动员当时就读于牛津、剑桥大学的学生前往东区与贫民同住,为贫民服务,实地了解和改善贫民生活状况。这时有位叫汤恩比的牛津大学经济系讲师,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与巴氏志同道合,竭诚为贫民服务,做了大量慈善工作。1883年汤恩比因肺病去世,年仅30岁。巴氏为纪念亡友的伟大牺牲精神,号召知识青年继承汤恩比遗志为贫民服务,与友人一起,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的贫民区建立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取名“汤恩比馆”。该服务中心成立后,影响很大,睦邻组织运动迅速向各地推展,形成潮流,并发展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一种社区改造运动。仅在美国,1939年已有社区服务中心500余处。这类社区服务中心的特点是:(1)设于贫民区,备有宿舍,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口号为“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相亲相爱”。(2)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需要进行工作。(3)尽量利用与发挥当地人力,培养居民自主自立,互助合作的精神,为地方服务。(4)各地的社区睦邻中心既是当地的服务中心,还尽量建设成为文化中心。社区睦邻组织运动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在于:(1)表明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同时着手。(2)社会工作应随时依据社区实际需要规划工作,并要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3)社会工作要把整个社区作为工作对象,要以促进社区发展为目的。(4)促进和发展了社会团体工作与社区组织两种方法,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五、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1883年,德国首相俾斯麦领导的政府,创立了强制劳动保险,是现代西方实施社会保障措施的开端。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罢工事件不断,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严重。各国统治者以武力制裁反抗者,激起了人民的更大不满和反抗。俾斯麦改变方针,1883年开创“疾病保险”,1884年开创“职业灾害保险”,1889年开创“残废与老年保险”。采取危险分担的原则,集中政府、工厂主、工人的财力,保障劳动者遇疾病、伤害、老残死亡时支领保险金。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工人情绪逐渐平稳,生活有所改善,社会趋于稳定。各国统治阶级逐步认识到,从再生产和社会稳定角度出发,只有维持工人基本的生活水准,稳定收人,保持工人起码的人身安全,保持健康,才有充足的劳动力满足生产需要,工人才有生活上工作上的安全感而不闹事。于是社会保障体制在各国应运而生。1942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贝佛里奇发表了《社会保险及有关的服务》一文,被称为“贝佛里奇报告”,对英国及欧美各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产生重大影响。该报告以消除贫困、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散五大社会病害为目标。它把救济贫困的概念由原采的救济贫民
本文标题:第一章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1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