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
第1页共6页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学校管理2.学校教育3.心理发展4.人的发展5.课程6.学习动机二、简答题1.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2.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4.简述科举制度的影响。三、分析论述题1.试析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2.试述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参考答案】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空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其构成要素主要是:学校管理者,学校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手段。2.【参考答案】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3.【参考答案】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反应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稳定的一系列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第2页共6页4.【参考答案】“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是指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是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主要是讨论个体发展问题,个体发展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体发展指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的分析,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二是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三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人的发展的特点是未完成性和能动性,并呈现出自身的一些规律,如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5.【参考答案】目前学术界对课程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综上所述,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为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必须抓好三件事,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6.【参考答案】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二、简答题1.【参考答案】教师劳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首先,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其次,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再次,教育过程是复杂的。最后,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示范性。(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的工作对象一一学生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种突发情况所做出的及时反应、妥善处理的应变能力上,即教育机智。(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第3页共6页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而这一点在我国现阶段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2.【参考答案】(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它推动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必然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教育的结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都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再次,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最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第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第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第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第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第五,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可见,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首先,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其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再次,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3.【参考答案】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初期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人文主义是这场运动的旗帜,在教育方面人文主义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第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第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第4页共6页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第四,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第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4.【参考答案】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集中选士大权,釆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当时的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唐立国之初,就将人才选拔列入国家重要政事。唐太宗执政时实行偃武修文的国策,继续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唐高宗以后,科举取士名额有所增加。武则天开创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的先例。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的人愈益增多,科举制度中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取士制度渐趋成熟和完备。就整个社会状况来说,唐代科举是一个比较进步、合理的考试制度,就教育方面来说,影响更为深刻,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从正面的影响看,有以下几点:(1)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2)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之弊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故而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唐代的科举考试还采取了“别头”试回避制度,就是主考官的亲属移往别处的指定机构考试。主试官的亲属赴试是谓“别头举人”,主试官当回避。起初是由礼部另差郎官考试主试官的亲属,由尚书复定。(3)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4)养成了勤奋读书的社会风气。科举制度对学术风气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社会重视教育、希望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的传统。一方面,这一传统促使人们尊重知识,勤奋读书,出现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社会风尚,甚至连某些权贵子弟也刻苦攻读。另一方面,科举制为那些“朝为田舍郎”的普通寒士提供了“暮登天子堂”、跻身社会上层的梦想。(5)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从消极的影响看,有以下几点:从整个发展历程看,科举从隋唐到宋朝,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被社会所淘汰。(1)由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备,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教育受到了科举的限制,科举的内容同时成了学校的教学内容,科举成了学校教育的指挥捧。(2)科举制也造成了“学而优则仕”的学术风气,使入仕成了读书求学的唯一目标,这种观念亦深入人心,甚至成了一般读书人的思维定势和深层心理结构。(3)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第一,评分时主观随意因素会影响评分客观性;第二,考官受贿现象严重,如托关系、通关节等,有许多著名诗人,因不请托权贵,致使榜上无名;第三,大部第5页共6页分考生将终生时间浪费在科场上。这一切均败坏了教育和社会的风气。三、分析论述题1.【参考答案】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的名称始于唐代,但只是校刊、收藏经籍的场所。书院作为一种教学机关,是从北宋开始的。由于北宋初期官学荒废。士子无求学场所,宋代理学的传播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场所,加之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作为教学组织的书院便应运而生。宋代书院有私办、官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初期组织比较简易,主持人亦是教学者,通常称为山长,亦有称洞主、院长、堂长。书院的讲学多力求通义理,而不是参加科举,因而在教学上形成与官学不同的显著特点:(1)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书院往往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教学、研究和出版三者的结合,对推动书院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书院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士子学做人,它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3)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教学人员不限于书院本身,而是广邀学界名流以及不同学派的学者前来讲学,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4)书院教学以学生读书钻研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取问难辩论式,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5)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彼此间感情相当深厚。朱熹平日教人,循循善诱,一日不讲学就一日不快乐,对学生充满感情。(6)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其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经费,有来自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学田供给。(7)实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讲会”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官学中是没有的。书院通过“讲会”,把疏远的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以上这些特点成为书院中的优良传统,它对书院的教学工作、学术研究都起了积极作用,它对今日学校教育仍有启迪作用。2.【参考答案】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1)教育的目的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论决定他把德育看成是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目的。他将道德教育的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前者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后者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养成五种道德观念。(2)教育性教学原则他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道德教育与教学结合起来,
本文标题: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30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