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十堰市_十二五_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1-附:十堰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二O一O年十月十五日“十二五”是十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是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形成期,是“调经济结构、转发展方式、保民生稳定、促科学发展”攻坚期。科学编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十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湖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堰市“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纲要。一、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科学技术发展较快的时期。按照“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部署,围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各项任务,为“十二五”科技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一是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验收,全市90%的县(市、区)和市本级通过了全国市、-2-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竹溪县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丹江口市被列为“全国科技富民示范县(市)”、“全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试点县(市)”;房县被命名为“全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县”。二是科技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多元化发展,争取了国家科技部“中英可持续发展对话机制”项目,执行了一批政府间科技合作计划。三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09年底,全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5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37人;市级优秀人才439人;留学回国博士31人;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50名;十堰市级农村实用拔尖人364人。2、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的能力全面增强,科技产出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一是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3个,“汽车动力传动和电子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二是我市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和经费再创新高,全市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300余项,争取省级以上研究开发资金8000多万元,处于全省市州前列。三是我市科技成果数量突破性增长,全市通过科技成果鉴定280项,57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东风‘猛士’1.5吨高机动性军用越野车研制”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混合动力城市客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获2008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利申请、职务发明专利-3-企业专利实施率位居全省前列,专利申请量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累计完成3751件。3、科技创新作用逐步显现“十一五”期间,科技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一是农业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500余项,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200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大力组织实施农业“双十”工程,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建设,全市10个农业基地被列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10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被列为省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农技110”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农业星火培训学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主阵地。二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0亿元,实现增加值---亿元;依照新标准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销售收入过亿的高新技术企业18家,通过省级备案的高新技术产品30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7家企业被列为湖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4家企业获准纳入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三是科技创新有力促进了各项社会民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在人口与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生态文化等方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促进了社会领域的科技进步,增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五倍子加工资源再利用和综合处理技术”、“利用酸洗废液生产正磷酸铁”、“回收-4-废旧纸料再加工”等一批高水平环保科研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全市医疗卫生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在全省市州处于领先地位。万元GDP能耗明显下降,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和废水达标排放率显著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公共卫生和人居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技防灾减灾和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防科技动员能力进一步增强。4、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我市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与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100多家科技型企业与全国1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关系,共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余个。二是科技信息服务、科技孵化、科技投融资、科技咨询评估等科技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建立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达到5家,孵化基地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孵化科技企业200家,10家科技型企业与湖北省高投公司、华工创投、武汉创投等机构建立了投资意向合作关系,银科企合作进一步深入。三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鼓励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落实。通过“十一五”的发展,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科技发展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加快建设“创新型十堰”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社会发展对先进适用技术的巨大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科技对经济总量增长、质量-5-提升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贡献份额亟需提高。一是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科技发展基础薄弱。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能够提供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项目不多。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高新区的发展后劲亟待增强。四是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科技管理机制、投入机制还有待改善,创新环境有待优化。(二)面临的形势当前,世界科技与经济格局正面临着深刻调整。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孕育新的产业革命,全球气候问题导致低碳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将深刻影响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未来五年,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自主创新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未来五年也是十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谋求新的区域竞争力,都对科技支撑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引领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1、“十二五”是全市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进程期,科技创新要成为推进工业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十二五”时期,我市将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市工业化建设将进一步朝内涵式发展深入迈进。必须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制造业信息化以及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切实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6-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十二五”是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科技创新要成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当前,十堰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提升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重大战略转折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强有力支撑。3、“十二五”是全市“一城两带”战略部署的全面实施期,科技创新要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贡献。“一城两带”战略是全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二五”期间,科技要从全市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和战略要求出发,通过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统筹部署和协同推进,进一步促进重点创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等建设,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4、“十二五”是区域特色产业体系的形成期,科技创新要为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储备。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推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带来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我市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迫切需要充分抓住新兴产业发展契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强在技术成果、科技人才、产业化等方面的储备,大力培育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7-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全省新一轮跨越式发展。5、“十二五”是创新型十堰建设的攻坚期,科技创新体系要有新突破。“十二五”创新型十堰建设将进入攻坚阶段,迫切需要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体制机制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束缚,破除障碍,力争在重点领域、典型区域、关键环节上的创新体制和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在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较大进展,为创新型十堰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打下坚实基础。5、“十二五”是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突破期,科技创新要成为企业上市的平台。“十二五”我市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要实现零的突破,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为它们提供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创新平台、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经营理念。科技创新的要素要向创新型企业充分聚集。二、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与总体部署(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培育创新型企业和推进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科技服务业;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创新型十堰建设,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为-8-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1、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同时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2、以人为本,聚集资源。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集中有限资源,系统布局,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3、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统筹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牢牢抓住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突破影响和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协调发展。4、开放集成,自主创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推动官产学研资介的有机结合,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集成创新,倡导原始创新。5、强化服务,改善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企业成长的服务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创新环境。(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市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科技服务业突破性发展,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科技综-9-合实力大幅提升,创新型十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具体目标如下:——科技投入目标: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8%,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市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的比例达到65%,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按规模分别达到3%~6%。市级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滚动发展到3000万元,科技风险投资总额达到5亿元以上,市级风险投资跟投基金达到1金融资本对科技企业
本文标题:十堰市_十二五_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5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