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化脓性脑膜炎定义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meningitis)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指的脑脊膜炎症,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化脓性感染通常急性起病,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病因及发病机制•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B型,其次是金黄色葡萄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厌氧杆菌、沙门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来源可因心、肺以及其他脏器感染波及到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系统,或由颅骨、椎骨或脑实质感染病灶直接蔓延引起,部分也可以通过颅骨、鼻窦或乳突骨折或神经外科手术侵入蛛网膜下腔引起感染,由腰椎穿刺引起者罕见•致病细菌经血液循环侵入蛛网膜下腔后,由于脑脊液缺乏有效的免疫防御,细菌大量繁殖,菌壁抗原成分及某些介导炎性反应的细胞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促使中性粒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诱发一系列软脑膜的炎性病理改变。病理基本病理改变是软脑膜炎、脑膜血管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临床表现•感染症状发热、寒战或上呼吸道感染表现等•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但新生儿、老年人或昏迷患者脑膜刺激征常常不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腰穿时检测颅内压明显升高,有的在临床上甚至形成脑疝•局灶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失语等•其他症状部分患者有比较特殊的临床症状,如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又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血症时出现的皮疹,开始为弥散性红色斑丘疹,迅速转变成皮肤瘀点,主要见于躯干、下肢、黏膜以及结膜,偶见于手掌及足底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加,通常为(10-3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偶可正常或超过40*109/L•脑脊液检查压力常升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细胞数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含量下降,氯化物降低,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阳性率在60%以上,细菌培养阳性率在80%以上•影像学检查MRI诊断价值高于CT•其他血细菌培养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急性起病的发热、头痛、呕吐,查体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明显升高,即应考虑本病。确诊须有病原学证据,包括脑脊液细菌涂片检出病原菌、血细菌培养阳性等鉴别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抗菌治疗应掌握的原则是及早使用抗生素,通常在确定病原菌之前使用广谱抗生素,若明确病原菌则应选用抗生素•激素治疗激素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稳定血脑屏障。•对症支持治疗颅压高者可脱水降颅压。高热者使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剂。癫痫发作者给予抗癫痫药物以终止发作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机体消耗增多有关。3、有皮肤受损的危险3、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征与颅内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硬脑膜下积液等有关。4、有受伤的危险与抽搐有关。5、恐惧与预后不良有关。护理措施1.高热的护理保持病室的温度在18℃~22℃,湿度50%~60%。鼓励患儿多饮水,体温大于38.5℃时,应在30min内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降温的方法可用物理降温(头枕冰袋、酒精擦浴、温水浴)、药物降温(阿苯、百服宁、泰诺、阿司匹林等),每4h测体温一次,并记录。降温后30min测体温一次,并用降温曲线标明。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少量多餐,每日4~6次。每次进餐前后,做好口腔护理。观察患儿进食和呕吐情况,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液补充热量。3.观察病情对症处理每15~30min巡视病房一次,每4h测T、P、R、Bp并记录。嘱患儿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发生。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的变化,如有异常(脉搏减慢、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不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镇静、脱水药。观察患儿皮肤弹性、黏膜湿润的程度,准确记录24h出入量,防止体液不足的发生。备好抢救药品及急救设备(氧气、吸痰器、人工呼吸机等)。•4.药物治疗的护理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了解各种药物配伍禁忌及使用要求,保证药物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如脱水药,应在30min进入体内,有利于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降低颅内压力,防止脑疝发生。抗生素应按药物血浓度周期给药,保持血浆中药物的浓度,减少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5.心理护理鼓励患儿及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情况,介绍病情、治疗和护理的目的,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及信任。•6.健康教育预防化脓性脑膜炎,应积极锻炼身体,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接种各种疫苗,进行被动免疫。对恢复期的患儿,应积极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减少或减轻后遗症。预后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预后与病原菌、机体情况和是否及早有效应用抗生素治疗密切相关。少数患者可遗留智力障碍、癫痫、脑积水等后遗症
本文标题:化脓性脑膜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6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