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传播学理论复习大纲(定稿)
1传播学理论复习大纲第一部分:传播学概论一、传播概述(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将信息进行传递或接收的过程。1)库利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将传播视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发展之基础2)皮尔士从符号学角度视传播为意义之传递,符号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3)施拉姆则倾向于将传播视为一种社会行为,代表行为主义传播学之传统2、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二)传播学1、定义: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3、传播学的任务:关键是克服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这也说明了传播学的应用性特点。4、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5、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四)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和发展传播历史的回顾: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1、口语传播时代: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2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④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2、文字传播时代: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3、印刷传播时代: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4、电子传播时代: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二、符号与运用(一)符号1、符号的定义△符号:符号就是可以指代、指称另一种事物的事物。符号能引起人对对象的一系列反映,即阐释活动,这一系列的反应是这个符号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一套关于对象的情景、情感和神经的活动。2、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3)思考功能3、符号的意义1)意义:2)符号本身的意义分类:①字面义和引申义(语义角度);②内涵和外延(逻辑角度);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3)语言符号的暧昧性:①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的模糊。②语言符号的多义性的。3)其他的符号意义:①传播者意义②受传者意义③情境意义4、▲信号与象征符号(02年简答,04年术语解释)信号表示的是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号不仅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还能引出关于对象的概念1)信号的特点:①与其所表示的对象有着客观的因果联系和一对一的固定关系。②表示的是具体事物③是自然遗传的,不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创造2)象征符的特点:①是一种人工符号;②既表具体的事物,也表抽象的事物和观念;③非遗传继承,通过传统和学习来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对象的关系随意。3)信号与象征符号的共性与区别:它们都是信息载体,具有“指代性”、“指说性”,即它们都是指代某事物的,而不是事物本身,都有“能指”和“所指”构成。5、象征行为: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事物、观念和思想感情的行为。其特点是:象征符的第一层字面意义转向第二层的引申意义,两层意义间具有类比性、社会性、约定性、价值性、目的性和行为取向性等。△象征性互动理论:开创者为米德,集大成者为布鲁默。1)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2)基本前提是:①人根据“意义”行动和交往;②“意义”产生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③“意义”由人来解释。43)内容: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或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象征符或意义的互动产生于社会关系,并体现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形成的纽带,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理论为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以及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二)语言符号系统1、语言符号:能动性与创造性、灵活性、超越时空、发音经济。2、语言的共性1)语词创造的随意性▲“语义三角图”(奥格登和瑞查斯)(2008年术语解释)P1132)语言的开放性3)语言的概括性4)语言的社会性3、语言与思维△沃尔夫—萨皮尔假说:这种观点首先认为语言支配着思维,是思想的塑造者,说不同语言的人对宇宙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世界观。该观点的领一个核心问题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不同,世界的图示不同,文化便不同,语言决定文化。4、语言与传播1)语言与实际的矛盾①语言是静止的,而实际却是动态的②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却是无限的③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却是具体的2)语言的误用①固定层次抽象②忽视差异思想指说对象符号5③非此即彼④无意识投射: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把主观的认知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表面上看在客观描述事物,但实际上无意识的在谈自己的认识。3)新闻语言的陈述方式①报道:一种可以被证实的表述,排除了推论和判断的因素②推论:任何对将来的表述都是推论,因为将来是未知的,而新闻推论的正确做法则是尽量基于已知而陈述未知,使对未来的推论具有现实的依据。③判断:对某一事件、某人物或物体表示赞许与否的表达(三)非语言符号系统1)语言符号的的伴生符2)体态符号3)物化、活动化、城市化的符号三、传播过程研究(一)传播过程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二)信息与传播过程1、信息的定义: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一般指数据、消息中包含的意义,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减少。2、▲信息与讯息:(03年术语解释)信息产生并被记载下来,无论是人脑的记录,还是其他形态的记载,其载体都是物质的,信息的物质载体就是讯息,它由信息符号组成,传递具体内容,而信息则是讯息载体所运载的具体内容和意义。两者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3、信息的特点、分类和功能61)特征:无限性、可识别性、可转换性、可存储性、可扩充性、可替代性、可传递性、可分享性、可组合性、不完全性2)分类:可按内容、存在方式、感知方式、符号种类、外化结果、传递范围、信息论方法、价值观分类3)社会功能:资源功能、知识功能、娱乐功能、舆论功能、方法论功能▲蒙太奇: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将一个个镜头,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接在一起,通过形象之间相辅相成或相反想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形成一个含义相对完整的表意整体。4、信息传播研究的方法论1)信息论(香农)2)控制论(维纳)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是用信息反馈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既定目的。一个控制系统的体特体现在:①目的性②▲反馈:(03年术语解释、06年术语解释)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息作用于输入信息,并对信息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一个具有控制的系统称之为控制系统,其控制行为的实施依靠反馈来得以实现。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增加输入对输出的影响,使系统扩大或维持变化的行为,这种行为能使系统的输出值与目标值的偏差增大,离目标越来越远。负反馈:显示变异的错误信息,使系统通过减少或消除变异而作出调节,既要求系统在策略上作出改变,以缩短与预定目标的差距。③动态性:控制的本质属性是运动,是在动态中实现动态的平衡的目的3)系统论(贝塔兰菲)系统由客体、属性、课题之间的内部关系和系统的环境构成。系统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开放系统的特点: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组织化、自我调节和平衡、等同终结。6、信息传播的一般过程1)传播的要素:信源、信宿、载体、传者、受者、讯息2)德福勒模式①噪音: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7正功能:指噪音干扰原来信息的正常流通,严重时可以使信息传播完全无效负功能:指噪音能成为人类的一种干扰工具,对特殊信息进行干扰,或对受者的注意力进行转移。②反馈人类传播的反馈:3)▲传播的偏差①环境因素:②主体因素:A经验范围:B语言障碍:(三)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模式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1)▲拉斯韦尔5W模式(2002年术语解释):拉斯韦尔提出,5W分别指:who(传播者)、what(讯息)、whom(受传者)、whichchannel(媒介)、whateffect(效果)。后来麦奎尔将这五个要素连成一个直线的传播模式。意义:第一次将人们的传播活动表述为一个清晰的过程,为我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2)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香农和韦弗提出,其模式为:信源-发射器-噪音-接收器-信宿;该模式本来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但对传播学的传播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意义: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社会传播也是如此。香农的信息论对传播学最大的贡献还是将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直线模式的共同缺陷:①容易将传受双方角色固定化,而现实中几乎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②都是没有考虑到传播活动的反馈性,缺乏互动。2、循环、互动模式:1)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2)▲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02年简答题)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84)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做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风筝互相模式:不在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5)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模式:传播与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四)从社会系统角度考察传播结构p65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4、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下的传播总过程研究四、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一)人内传播(自我传播)1、人内传播的定义: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2.人内传播的过程: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3.人内传播的特点:4、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1)米德的“主我客与我”理论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由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可以促进“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人事对象的同时,也把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3)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米德认为这种思考发生在遇到暂时的挫折或难以解决的新情况之时。这种思考是一种重构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解释和行动的过程,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9是推动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它也是纵向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思考会将其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最有利或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二)人际传播1、▲定义:(02年术语解释、07年术语解释)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传播系统。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交往,是人际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人际互动——浅层次人际关系——多次互动——深层次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的关系:人系传播的土壤是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的建立或加深过程中,人际传播才得以开展,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人际关系形成的动机和规律以及人际关系所受到的影响等因素,都与人际传播有关,人际关系的维系、展开、是依靠人际传播来进行的。2、人际传播的媒介:语言文字(核心
本文标题:传播学理论复习大纲(定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70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