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鸭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serositisofDuck)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某些致病性血清型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不同类型疾病的总称。又称为鸭疫里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其特征是引起鸭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脑膜炎等多种临床病症。该病目前是养鸭业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病,治疗不及时引发大批量死亡。一、多发原因病原菌血清型较多,容易变异目前,国内外杂志已报道该菌共有20个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耐药感染,该病菌受到药物刺激或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易变异,这就给治疗上带来了难题,使原来对该病菌比较敏感的药物变得无效。药物滥用,造成耐药机体产生耐药性,机体耐药后,降低了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即使加大剂量也见效甚微,这样就给兽医指导用药造成了麻烦,直接导致贻误病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忽视继发感染近几年,鸭病逐渐复杂化,新病不断出现,混合感染越来越多,应采取整体系统的治疗措施,把对继发感染,提高机体抵抗力提到治疗方案中去。二、病原学鸭疫里氏杆菌,为巴氏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瑞氏染色两极浓染;本菌对营养的要求比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长,在鲜血琼脂和巧克力琼脂及胰酶大豆琼脂上才能生长。血清型:目前世界上至少有20个血清型,且彼此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流行于我国的以1、2、3、4、5、6、7、9、8、10等13个血清型。抵抗力弱,常用的消毒剂即可将其杀死。三、流行病学主要发生于8周龄以内的小鸭,尤其2-3周龄小鸭。1周龄内及8周龄以上鸭子极少发病;病鸭是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感染(尤其是脚部皮肤),发病率可达90%,死亡率可达5-75%不等。育雏舍或棚内鸭群拥挤,通气不良,地面潮湿,积粪过多,氨气太重,饲料蛋白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管理不良转舍时受寒冷或雨淋的刺激、其他传染病(鸭大肠杆菌病、禽霍乱、沙门氏杆菌病、葡萄球菌病、鸭病毒性肝炎等),均可引起本病暴发流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病鸭死亡。四、临床症状最急性型:常见不到任何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急性型:2-4周龄小鸭多见;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缩颈;眼与鼻孔有分泌物;下痢,排绿色粪便;共济失调、角弓反张、抽搐而死;病程1-3d.亚急性或慢性:4-7周龄多见;精神沉郁,少食;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运动、头颈歪斜,遇惊扰时不断鸣叫和转圈,倒退等,而安静时头颈稍弯曲,尤如正常,因采食困难,逐渐消瘦而死亡。病程长,发育不良。仰卧,双腿划动呈游泳状五、病理变化全身浆膜以及心包、肝脏、气囊有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渗出物干酪化形成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中枢系统感染出现纤维素性脑膜炎;少数病例有输卵管炎;慢性病例在背部、肛门周围发生坏死性皮炎;跗关节肿胀,关节液增多。六、诊断1、参考:1-8周龄雏鸭易感,共济失调、角弓反张、头颈歪斜等神经症状,病变为全身浆膜及心包、肝脏、气囊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2、涂片镜检:取血液、肝脏、脾脏或脑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3、分离鉴定:采集血液、肝脏、脾脏、脑等病料接种巧克力琼脂平板或胰蛋白胨大豆琼脂,纯培养后做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4、免疫荧光试验:病料涂片、荧光抗体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鸭霍乱巴氏杆菌引起;常发生于3-4月龄的中雏鸭和成年鸭,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两腿瘫痪,不能行走;口鼻有粘液流出,张口呼吸,常常摇头试图甩出粘液,故称“甩头瘟”;剧烈腹泻,排灰白或铜绿色稀粪;有的病程长的表现为关节肿胀,跛行剖检主要特征是心冠沟脂肪出血,肺脏出血,肝有针尖大黄白色坏死灶,肠道出血(尤其是十二指肠出血明显)。抗生素治疗有效。鉴别诊断雏鸭病毒性肝炎鸭肝炎病毒引起;多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鸭,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死前脖子后仰,角弓反张神经症状。剖检见肝、脾肿大,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没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抗生素治疗无效。鸭瘟鸭瘟病毒引起;多发生于成年鸭;表现为流泪、眼睑肿胀、两腿发软,行走困难,流鼻液、呼吸困难,下痢、排绿色或灰白色粪便;食道粘膜有纵行排列的黄白色假膜或出血斑点;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坏死假膜覆盖;肝脏不肿大,有坏死灶、出血点。抗生素治疗无效。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圈舍通风、干燥、防寒以及改善饲养密度和勤换垫草,严格消毒,减少污染机会。七、防治疫苗免疫:由于本病血清型较多,各型间无交叉保护,制苗必须采用流行菌株血清型,方可提供有效保护。有英国Harry等选用A型菌株制备福尔马林灭活菌苗,美国成功研制的多价弱毒活疫苗,鸭疫巴氏杆菌蜂胶灭活疫苗,可选择使用。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用抗生素混于饲料中,连续喂3-4天,可有效地控制发病和死亡。可选用的药物:氟苯尼考、喹诺酮类、红霉素、新霉素、丁胺卡纳等
本文标题:鸭传染性浆膜炎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8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