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7地理考纲解读解析
2017年高三地理考纲解读地呈千古文明,理蕴万世精华主要内容:一、2017年全国高考地理考纲解读及命题规律分析二、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程卷地理试题分析的启示1.高考,地理考什么?(就内容而言)P413从考试范围看(考纲),包括: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选修:旅游地理、环境保护(二选一)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一、高考地理考纲解读及命题规律分析2、高考考什么?(就目标与要求而言)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界定2.地理信息呈现的形式考什么?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界定地理信息: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对信息的理解热带雨林气候考什么?2.地理信息呈现的形式提供地理教材之外的信息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信息的情境化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提供组合信息逐步给出信息启示:(1)研读课标和考纲,复习课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用两个维度呈现,即内容、要求。(2)重新构建学习能力层次目标。高三复习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高一、高二是针对学业水平测试制定学习目标,高三是针对高考制定学习目标,需要整合内容,重新构建学习能力层次目标。(3)充分运用行为条件,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4)正确理解行为动词,提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把“了解、理解、掌握”等心理动词替代为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常用行为动词:简述、说出、描述、说明、分析、比较、评价等。3.高考怎么考?(1)从内容呈现方面看:地理学的最主要特点:地域性:地理事物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和组合规律。综合性: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统一体,要用综合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衍生出两个重要的地理分析方法,即构成要素分析法和影响(区位)因素分析法。(2)从能力要求上看:通过真实与鲜活的材料,考查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核命题方向(1)自然地理试题的主要命题方向:•①以地理图像为信息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突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②以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突出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2013且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出沙尘暴,图Ⅰ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些完成4-5题。4.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A.16时-17时B.17时-18时C.18时-19时D.19时-20时5.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D.大气逆辐射减弱常见天气系统(冷锋天气系统)CB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6~8题。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CDC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9~11题。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河流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修建水库的影响DBA(2)人文地理试题的主要命题方向:•①以设计新颖的地理图像、地理数据图表为信息载体,考查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突出获取和分析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②以区域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分析评价区位条件及人地关系,突出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体现考生的情感和价值观。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图2示意M国的位置,把此完成6-7题工业区位因素、商业区位条件分析6.中资企业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的主要目的是A.满足我国需求B.拓展国际市场C.提高技术水平D.增加当地就业7.如考虑运输成本,在下列国家中,M国中资企业的产品首先应销往:A.美国B.日本C.澳大利亚D.法国BD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聚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题。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D投入更少,生产成品更低考点:农业区位分析BC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3.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规模B劳动力成本C原材料成本D技术水平4.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A市场规模大B技术水平高C劳动力素质高D基础设施水平高考点:工业发展产业转移BA(3)区域地理综合试题命题方向:•①以社会热点为命题背景,以区域为基础,考核学生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②进行区位定位,再认区域内重要地理事物。•③提供区域地图或统计资料,分析地理特征,阐述地理规律,剖析地理成因。•④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评价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分布、影响及防治措施、资源开发利用、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5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考查地形地势的判读,水污染及其防治,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罐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6分)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发过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图4示意罗纳河流域的地形。(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因。(4分)(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本题以罗讷河为背景材料,考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具体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的治理措施、河流生态的恢复等相关知识点,该题与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相似,注意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的运用和地理知识的迁移。(1)该题主要考查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考查从题目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从自然角度看,河流经流量的变化与河流补给类型、流域内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可以知道该河上游主要在瑞士境内,由于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北部支流(索恩河)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区,以雨水补给为为主,全年降水均匀,所以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地中海沿岸支流,也以雨水补给为主,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冬季接受补给多于夏季,形成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因而流量季节变化很大(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答案】罗讷河上游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水量不稳定,有一定春汛,夏季为丰水季节(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2)表1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1。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5分)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改善水质发电增加生物多样性土地开发开采河沙改善航运条件防洪改善航运条件改善航运发电土地开发(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因。(4分)【答案】因为罗纳河流域跨多个行政区,有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需要协调;从河流流域的综合治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考虑,设立统一的机构,便于加强管理,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考虑。(类似于设立公司,便于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流域的治理与开发,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开发。亦可适当给分)(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答案】①可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自然状态;②通过增加湿地,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河流生态系;③沿长河道可以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水污染的净化能力。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图5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答案】20世纪70年代(1976年),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答案】①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减少;②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③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展;(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答案】合理规划进山路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走廊;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考点:工程建设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重点、方向相似。这几年的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和方向都是高中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和四个方面的能力。如大气、农业、工业等,都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主干,成为近几年高考中出题的重点知识板块。在每个重点知识板块的选点命题又以核心知识为主。如农业、工业重点考区位因素。绝大多数考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立意十分明显,尤其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6.近几年全国课标卷命题特点(2)联系社会、生活紧密。地理与实际社会、生活的关联处与重合点,是这几年高考题中出现较多的地方。如工业发展、产业转移、农业的区位因素等。
本文标题:2017地理考纲解读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23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