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儒家思想史大纲-(1)
1一、儒家文化热的原因及其评价(3课时)1儒家文化热的表现a、1981年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此后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孔子基金会,每年举行各种学术活动。B、1993年北京大学创办《国学研究》刊物,九十年代中期华中理工大学主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2006年《光明日报》创办“国学版”。C、2006年全世界已有近110个国家成立孔子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设立“孔子教育奖”,并于2006年首次在曲阜颁奖。D、传统文化的书籍大量印行,《全唐文》《全宋文》《全宋词》《全明诗》等相继编撰完成。中学语文教材中古文篇幅大量增加。2、儒家文化热的特点a、时间持久,并逐步深入。b、官方和民间相互唱和,且以官方引导和支持为主。c、对儒家文化的态度逐步趋于理性,批判继承。3、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命运沉浮不定鸦片战争的失败,凸现中国的全面落后,有识之士要求实行改良,但以失败告终。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摧毁旧文化,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受到重创。十年文化革命视孔子及其儒家文化为腐朽反动,对之实行残酷打击,造成人们的严重信仰危机。4、八十年代兴起的儒家文化热的原因前七十年将中国的落后归因于儒家文化,因之对其无情打击,但中国落后面貌并未改变,且有与西方发达国家距离愈益拉大之势。此可证明儒家文化并非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之因。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经济腾飞。而这四地均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政府政策及人们立身处世观念均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此又可证明儒家文化对于现代化非但不为阻力,实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之功效。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增长和道德滑坡现象,昭示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宣传儒家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宣扬重视家庭亲情、尊敬长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调的韩国电视剧为我国观众所激赏,证明儒家文化实为当代为中国人所仰慕,弘扬儒家文化符合2当代中国人的心理需求。5、对待儒家文化的正确态度儒家文化是一个思想、价值体系,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境界和品位。故不能对其釆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儒学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人们与政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故应予以大力弘扬。二、儒家学派的形成(3课时)1、“儒”字探源①《周礼》:以道德教化而得人的叫儒。②郑玄:诸侯国中以六艺教人的叫儒。六艺中“礼”为首,故传习礼仪是儒的基本职业。。③胡适:儒为殷民族教士,职责是治丧、相礼。他们性格柔弱,能够忍辱负重,其后大都成为各诸侯国中的教师。④郭沫若:儒乃邹鲁缙绅之士的专号,出现于西周。⑤冯友兰:儒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专家,职业是教书相礼,后散落民间,以知识谋生。⑥徐中舒:以甲骨文为据,认为古代儒的职业是祭祖事神,以典礼为生。⑦马振铎:儒是春秋社会大动荡中出现的“士”,成份复杂,医生、仙人、方土皆可称儒,但以知礼的为主。综合上述诸说,儒乃替人治丧相礼之人,后来成为一种独立职业。但由于此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菲薄,故其性格柔弱。此后逐渐成为有闲阶层,从为人治丧相礼到成为政府典礼官员,并以此建立礼乐制度,规范社会。2、孔子完成了从儒到儒家的转变孔子亦乃早期之儒,少习礼乐。但孔子对礼的实质和功用有新的认识,从而提升了早期儒的层次。①强调“礼”对维护国家现有制度的作用,认为以礼治国,则国泰民安。②把“礼”作为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③注意用“仁”来充实和改造“礼”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由于孔子对“礼”的继承和改造,儒的性质发生变化:A.不仅懂得礼仪规定,并能探究“礼”的底蕴。B.不以治丧相礼为谋生目的,而以治国安民为宗旨。3孔子以此招徒授学,逐渐形成一学术派别,从而完成从“儒”到“儒家”的转变。3、儒家的共性①以孔子为宗师。②主张效法尧、舜、禹、汤、文、武。③以六经为学习经典。④宣扬仁义道德。⑤提倡礼教,维护宗法等级制度。⑥重视教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儒家的发展演变(8课时)1、先秦时期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孟子倡导仁义,荀子特别重视礼治,企图消弭战乱,实现天下统一。虽然其主张日益切合实际,趋于实用,但最终还是因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未得付诸实施。2、两汉时期这是儒学的首次变化期。董仲舒在陆贾、贾谊努力的基础上,以孔孟思想为主体,杂取阴阳、名、法,构建出以一个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神学目的论思想体系。大讲尊王攘夷,极力主张强化等级制度,推崇天下一统的局面,博得武帝欢心。儒家思想始居独尊地位。西、东汉两朝,历代皇帝皆尊儒学。儒学与官僚政治合而为一,经学盛极一时。经学又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前者从经文中发现微言大义来为现实政治服务,后者注重理解经文的本来意义。3、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既流于谶纬迷信,又有些陷于繁琐考证,故此时儒学地位有所下降。后玄学兴起,何晏、王弼等人既注《易》《老》《庄》,也注《论语》,企图调和儒道,儒学始染玄学色彩,但儒家的基本主张仍为统治者所尊奉。历代君王亦颇重儒学。曹丕称孔子为“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司马氏标榜以孝治天下,晋代皇帝多亲讲儒家经典。道佛辩论,皆引儒学为据,南北朝许多皇帝儒佛兼尊。4、唐宋时期唐时儒学本身无甚发展,但佛教十分兴盛,道教亦广为流传,大体上呈三教并行之势。但实际上儒学地位仍高于佛、道。国家政策、皇帝诏命、取士标准、4道德规范,都以儒学为圭臬。全国普设孔子牌位,《五经正义》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标准,中经韩愈、李翱大力宣扬,儒学仍占主导地位。宋代是儒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重大变化期。宋人吸收佛、道精华,对儒学进行改造,以理、欲、心、性为其主要内容,提升孔孟儒学仁义礼智的哲学层次,汰除董仲舒儒学的神学杂质,增加本体体的内容,丰富宇宙观的内涵,强化儒学的思辩色彩,儒学再次处于独尊地位。学派众多,既有“濂学”,也有“关学”;既有“洛学”,也有“闽学”。既有“道问学”的程、朱理学,也有“尊德性”的陆九渊心学。宋代统治者从总结唐亡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强化纲常伦理、重视心性修养,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最佳举措。故宋代儒学地位显赫,学习、研究儒学蔚成风气,文人广受社会尊速。5、元明清时期元代“遵用汉法”,推崇儒学。规定各级学校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本,答案以朱注为准。明代儒学分为以薛瑄为主的“河东学派”和以王守仁为主的“姚江学派”,前者以程朱为宗,后者以陆九渊为宗。本身并无发展,但日益趋向“百姓日用”,达到“愚夫愚妇与知能行”。明代君王均尊儒学,官僚大多为儒生,儒学的价值观念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清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尊奉儒学风气更甚前朝,康熙称孔子为“万世师表”,乾隆称儒学经典是“万世不易之理”,科举考试题目都在“四书五经”之内。此时儒学在理论上并无进展,而以训诂、考据见长,并取得突出成就。6、五四至今五四儒学地位骤降。但孔子及儒学并未销声匿迹。尊孔读经之风不时刮起,国民党统治之时,儒学仍受尊重。新中国成立至七十年代末,在大陆孔子及儒学多遭批判,地位下降。但海外新儒学却方兴未艾,影响日益深广,前赴后继,代有其人。改革开放后,对孔子及儒学的研究焕发新机,呈空前繁荣局面。虽斗争尖锐,但孔子及儒学的地位有所上升。四、儒家的政治思想(6课时)1、君主贤明儒家认为君王的好坏决定天下的安危,故治国理民的君主必须是圣主贤君。①以身作则,为民示范。5②以德治民,关爱百姓。③虚心纳谏,从善若流④清正廉洁,光明磊落⑤以礼待人,尊卑有序。儒家不主张君主专制,提倡中央集权。2、强化君王权威①或主张通过正名来强化等级制度,以保证君主的权威不受侵犯。②或主张通过密切君民关系来取得民众的拥戴,以确定君主的威望。③或主张从制度上来拉开君民之间的距离,确立君主的神圣权威。④或主张通过神化君主,贬抑臣下来实现君主的权威。3、提倡举贤授能①举贤授能的必要性A.宣扬君主恩德,保证政令畅通。B.伸张正气,获取民心,强国安邦。C.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②选拔人才的标准A.先德后才B.才德并重C.重德轻才汉代以后,重德轻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③选拔人才的原则及方式A.任人唯亲B.唯才是举C.注重实际考察,广泛听取意见。4、主张德治教化①开源节流,既重视发展生产、培养财源,又特别注重合理消费,提倡勤俭节约。②轻徭薄税,反对搜刮民财,重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③保证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资料,反对与民争利。5、重德轻刑,提倡爱民如子,反对严刑峻法。6、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①君民并重,既强调君主的权威,又要求君主爱民如子,因而博得两方面6的欢心。②重主观思考,轻制度建设。对政治理论有深入阐述,但忽视从制度上来保证理论的实施。③浓厚的先王崇拜意识,认为先王的一切言行都可作为后世行动的准则,具有明显的复古倾向。④政治道德化,把道德作为搞好政治的根本,认为政治的好坏决定于执政者的道德水平,因而模糊了道德和政治的界限,将政治与道德合而为一。五、儒家的人生哲学(6课时)1、进取性儒家强调立志,重视自信,要求具有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主张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2、现世性儒家不信鬼神,不讲来世,主张在有限的生命内为家国做出自己的贡献。3、主体性儒家认为人为万物之灵,最为天下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认为人可以掌握自然,利用自然。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只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就能功成名就。4、独立性儒家重视人的气节,崇尚独立人格,提倡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主张杀身成仁,鄙视苟且偷生。5、社会性儒家认为人生奋斗的目标是天下大同,世界永安,而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提倡以天下为己任,使自己成为社会的良心。6、道义性儒家以为人生在世须淡化物欲,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把追求真理和实现理想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要内容。7、和谐性儒家的政治思想是建立上下相安的和睦社会。在天人关系上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宽容谦让、和睦共处。8、务实性儒家崇尚实际而轻玄想,要求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主张经世致用,追求实7效。六、儒家的文艺思想(3课时)1、认为文艺的本原是人的情志的冲动从《尧典》的“诗言志”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再到韩愈的“不平说”,都表明情志冲动是文学艺术产生的直接原因。2、文艺可以动人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荀子认为音乐可以移风易俗,《诗大序》认为文艺可以动天地,感鬼神。文艺既有教化功能,又有审美功能。3、文艺必须有益于政治教化儒家要求文艺创作必须有明确的政治教化目的,凡不符合这种要求的必须加以改造,故对充满瑰丽想象的神话进行理性化、历史化的改造,导致叙事文学和浪漫主义作品空前贫乏,而抒情作品及历史散文、政论散文异常发达。对文学作品强行进行功利性或工具性解释,《诗大序》是其代表。将《诗经》简单分为美、刺两类,强调《诗经》和政治的密切关系及其强大的教化功能。白居易、张戒均以诗歌内容纯正健康与否评论诗人。主张文以载道,认为文艺作品的主要作用是宣明道德,张皇圣恩,教化天下,作家和批评家把明道作为评判文学思想内容的唯一尺度。要求文艺干预现实,反映现实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更反对撰写风花雪月的作品。道德文章并重,但又认为人品重于文品,历代评价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均首重其个人人格。4、追求中和之美与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文艺作品抒情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批评现实应“主文而谲谏”,婉而多讽,呈现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5、对儒家文艺观的评价①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促进了现实主义的高度发展,揭露时弊,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层出不穷。②重视文艺渲泄情志的功能,促进了抒情文学的发展。③注意到了文艺的审美功能,提倡中和之美,使得中国文学大都含蓄蕴藉,温厚淳正。④导致狭隘文艺功利主义的产生,有些文艺有图解政治之嫌,因而显得直8露和单调,忽视了文艺的审美价值。七、儒家的教育思想(2课时)1、关于教育的社会作用①认为有无教育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②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情性,从孟子到朱熹概莫能外。③教育对于安定天下有特殊功效,是得民心的有效措施,教育可以开发民智,知礼达义,消除人们的不满情绪。④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必须通过教育。2、关于教育的内容和目的①规定
本文标题:儒家思想史大纲-(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240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