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高三作文复习指导——作点辩证分析-课件-(共36张PPT)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议论文=论点+论据+分析三忌:1.忌说过头话2.忌片面看问题3.忌静止看问题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这样就不易说过头话。伶官传序中,作者运用质量互变定律分析庄宗失天下的原因:庄宗得天下后,奢侈享乐,宠幸伶人,使国家一步一步衰落,导致亡国。欧阳修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可以改为:祸患积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吗?祸患不一定都积于忽微,智勇不一定都困于所溺,有很多例外。不能说过头话。分析不辩证的例子例一: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一些摩擦:上公共汽车,你踩了我一脚,我就撞你一下;到商场买东西,售货员以冷眼相待,顾客就反唇相讥。这种风气极端有害。究其原因是没有气量,是人们道德水平不高,思想认识较低的表现。中国有句老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气度大些。这样的分析合理吗?严密吗?请大家思考一下。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应该怎样修改呢?分析:这段文字的主要毛病是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语气生硬。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发生一些摩擦。比如:上公共汽车,你不小心踩了我一脚,我就有意还击你一下;到商场买东西,碰到一位冷眼待人的售货员,你就以牙还牙,反唇相讥。这些现象不好,他破坏了生活的和谐氛围。究其原因,大概是这些人多了些计较,少了些宽容;多了些争执,少了些忍让;多了些怒气,少了些冷静……一句话,修养欠缺了些,度量狭小了些。中国有句老话:“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真希望那些人能记住这句话,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大度一点,宽容一点。问题1:说“过头话”对策:把握好分寸《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分析达到目的的四个条件:志、力、不随以怠、外物相之。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看问题要全面。例二:哭婆婆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哭婆婆,整天愁眉苦脸,眼泪汪汪。有一天,一位过路人看见哭婆婆坐在门前掉眼泪,就上前问个究竟。哭婆婆跟过路人说:“我有两个儿子,都开店铺做生意,大儿子开的是扇子店,小儿子开的是雨伞店。我发愁的是天气好的时候小儿子的生意差,而遇到下雨天的时候大儿子的扇子又卖不出去,所以我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看待事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的好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全面地看问题例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教养,一个人是否有好的教养,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绩好坏。有好教养的人,成绩一般都是好的,教养差的人,成绩一般都不会怎么样。同学们来评一评问题出在哪儿?明确:教养的好坏与人的成绩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一个人教养的好坏,未必能说明成绩的好与差。在我们的周围,有的同学成绩虽不理想,但思想素质很好,而有些人呢,虽然成绩佼佼,可言行却不堪入耳入目。所以,把素质的高低和成绩的好坏等同起来看问题是片面的。问题2:片面性的分析对策:全面地分析——1、一分为二2、多角度、多方面某年高考作文题为考生提供的材料: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都有刺。”不一会,另一个小姑娘跑过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审视玫瑰花,用全面的观点去客观评价玫瑰园。虽然这花上有刺,但从整体上看,这花还是美的,事实上它已被众人接受。例四:有一则关于巴尔扎克的故事,说他看过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本后,根据这小学生书写迟钝、笨拙,做出了这孩子将来出息不大的结论,但有趣的是这正是他自己小时候的作文。从这一点上,伟大的巴尔扎克也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狭隘观点。发展地看问题世界每天一个样近日,一位心烦的母亲上我家来“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已高二了,成绩依旧在五六十分之间徘徊。谈话中,她用得最多的话就是:“他还有什么前途?”说实在的,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同情,为她伤心;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我感到难过,为她的孩子竟连母亲的信任都得不到;而当第三次听到这句话时,我感到的已是一种反感情绪了。明天就一定和今天一样吗……大家都听过《第三只小板凳》的故事。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故事中的这位老师只看到了爱因斯坦没有做出一只象样的小板凳这一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更没有想到爱因斯坦的执著和勇气,以及在不断地重做过程中,爱因斯坦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这些可喜可嘉的东西,我们说,这位老师她缺少的是辨证的思维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问题3:静止、孤立地分析对策:用发展眼光——用发展的、动态的、历史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作点辩证分析英国民间流行这样一个故事,叫《约翰逊的鞋子》。话说英国有一种交换鞋子的风俗习惯,你往马路上一站,摆出一种特定的姿势,表示愿意和别人换鞋子;别人愿意的话,那么你得出点钱贴给对方。约翰逊那天就这样在十字路口和别人换了鞋子。换了之后穿上觉得仍不太合适,于是继续再换,钱一次次贴了很多,直到傍晚才好容易换到一双鞋,穿在脚上舒适无比。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在灯下仔细一看,却原来是早上穿出去的那一双。提问:你得到的论点是什么?对策1:把握好分寸对策2:全面地分析对策3:用发展眼光①珍惜自己的,还是自己的好;②适合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③要自信,不要盲目追求别人的东西以上观点都很不错,但都是从不要换鞋的立场出发的,我们是否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段材料呢?譬如,若约翰逊不换,知不知道自己的鞋是最合适的?明确:该换。换了才知道自己的最合适,换了,还有可能会遇到果真比自己的鞋更合适的。换,体现了一种勇于探索,勇于尝试的精神。对策1:把握好分寸对策2:全面地分析对策3:用发展眼光穿着细事切莫等闲看约翰逊在大路旁和路人换鞋,换来换去最终划了个怪圈——还是自己的老鞋子舒适,有人据此教训约翰逊们不要丢掉自己的东西,适合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觉得道理远非如此简单。首先,“自己的”得看是不是最好的。若真不如人,则该换,就像赵武灵王用长袍换人家短褂,当今用计划经济换人家市场经济一样。而要弄清这个问题,得靠尝试。约翰逊尝试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换鞋值得赞赏。即使约翰逊为应俗而换,也不能说不含求新求好或好奇之意,也不值得太过指责。第二,“适合于自己”得弄清属于什么情况。若是囿于旧习惯,只着眼于眼下的“适合”,则不该肯定;若不只盯着暂时,而是有超前意识和发展眼光,则即使眼下不大合适,也该肯定,在这一点上,我不敢盲目恭维或教训约翰逊,也不敢轻率判断这换的结果是成功或是失败,须分析具体情况。约翰逊为什么没换成鞋?也许因别人的鞋的确不适合自己,不能削足适履硬拿来。倘如此,得祝贺约翰逊的胜利。但也许的的确确有很适合约翰逊的好鞋,只因他穿惯了旧鞋,乍穿觉得“不大合适”,因而舍弃。倘如此,这便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而后一种现象很普遍,尤值得我们鉴戒。适合——不适合——适合,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要想进步,就必须勇于战胜旧习惯,接受不合适,追求高层次的适合。当赵武灵王率领赵国王公贵族脱掉那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宽大衣服换上短衣衫时,那感觉一定比约翰逊穿别人的鞋更不舒服,但他们挺过来了,历史前进了一大步。当今的打破铁饭碗,粮油价格放开,上大学自费,大学毕业不包分配,国家机关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务员……这哪一样新鞋乍穿便人人适应?中国入关,当是早晚的事,一旦真入了,开始必有些不适应,能否因此就不入呢?好比开车,开惯了桑塔纳,乍开“奔驰”,不适应;跑惯了“312”国道,乍上沪宁高速公路,不适应。能否死抱住桑塔纳,死不敢上高速公路呢?穿着细事切莫等闲看,换鞋必先换脑筋。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摆脱旧习惯的束缚,才能换好鞋。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正是鼓励人们敢于试新鞋。还要善换。一是从“脚情”出发,不生搬硬套;二是从长远着想,不只看当时;三是让实践检验,是好是坏,穿几天,试一试。善换,也包括善于确定暂时换不换。总之,约翰逊不应从此罢手。1请你就“循规蹈矩“与”墨守成规”的话题展开辩证分析。【参考】许多人认为循规蹈矩就是墨守成规,其实二者是有差别的。循规蹈矩是个中性词,指人遵守各项规定;墨守成规是个贬义词,指死守规矩不知变通。循规蹈矩是必要的,试想如果学生不遵守纪律,工人不遵守操作要求,那天下不就成了无政府主义了?墨守成规是必须破除的,因为正是它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二者不能等同对待,一个要提倡,一个要破除。对策1:把握好分寸对策2:全面地分析对策3:用发展眼光2请联系历代史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从辩证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辩证地看待历史与史书”。对于历史,我们不能不信,但也不能全信。如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其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司马迁替历史人物“立心”的,特别是书中的对话和心理描写,到底怎样是无法考证的。还有北朝的史书,其中有许多是“墨写的谎言”,是时人贿赂史官写的,不可信的地方更多。但我们也不能全部否定,应该参照同时代的文字资料来对策1:把握好分寸对策2:全面地分析对策3:用发展眼光3任何事物都有中心,有边缘。处在中心固然是辉煌荣耀,处于边缘难道就必然暗淡无光吗?请以“边缘”与“中心”为话题,思考如何进行辩证分析。【参考】没有边缘就没有中心,中心是建立在边缘的基础上的,所以,要注重中心,但也不能忽视边缘。边缘与中心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如中国曾是诗歌的国度,小说不登大雅之堂,如今小说创作繁盛,诗歌地位岌岌可危;再如英国是资本主义的中心时,美国刚建国没多久,如今资本主义国家都唯美国马首是瞻,英国则渐渐衰落。可见,对策1:把握好分寸对策2:全面地分析对策3:用发展眼光晋人傅玄有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清人曾国藩有语云: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而俗语有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大凡说来说去,无非是一个意思:人极容易受身边的人、身边的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和道德品质高尚、光明磊落的人交往,或是长期身处一个向善的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熏陶,从而也会变得品质高尚、光明磊落。反之,如果一个人和奸邪之徒接触,或是身处恶劣污浊的环境之中,这个人也会变得蝇营狗苟。孟母为给儿子营造优越的读书环境,举家迁徙,不厌其凡,前后者三,终于铸就一代名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我见备受争议的唐玄宗即位之初,亲贤臣,远小人,重用姚崇、张九龄等忠臣,终成就“开元盛世”;而后期宠信杨国忠、李林甫等奸佞,终日与之为伍,终于酿就“安史之乱”,泱泱大唐由盛而衰。后唐庄宗李存勖生于忧患,励精图治,扫尽仇雠,意气风发,何等壮哉!功成之后,沉溺于俳伶而不能自拔,终至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原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兼福州市公安局长庄如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不认识赖昌兴,他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凡此种种,不是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好的诠释吗?然而,世上偏有许多“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之人。后主刘禅屡屡将相父诸葛亮之忠言当儿戏,《出师表》亦空留余恨。沦为阶下囚仍乐不思蜀。屈原,面对江河日下的楚国,依旧抱守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他无法改变现实后,就行吟泽畔,抱石自沉汨罗江。岳飞,面对一个积贫积弱,毫无生气的腐朽王朝,愤怒地喊出“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方可太平”,风波亭旁,引颈就戮。张学良,杨虎城,矗立在日益劲烈的投降
本文标题:高三作文复习指导——作点辩证分析-课件-(共36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30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