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金忠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教育学博士。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教育学术史、教师教育、当代教育问题研究、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等。主要著作:《教育十大基本问题》、《和谐教育:文化意蕴与学校实践》、《教师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衡山夜话——50教育问题纵横谈》、《东海夜话——教育与社会问题对话》、《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12招妙计让孩子不厌学》等•《方圆之道——金忠明教育讲演集》•《教师金言99则》•《校长魅力案例99则》•《教育历史故事99则》校长的文化意识与制度智慧金忠明引言:何谓“文化”?从两件小事谈起:1、正、副校长的课间互动2、体育校长的倒水之举“文”字释要“文”的涵义,随着人类历史进程和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而变迁:条纹(marking)——图样(pattern)——藻饰(embellishment)——教化(culture)——学问(learning)——写作(writing)——文学(literature)(刘若愚1987:30)“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观鸟兽之文”:观察鸟兽身上各色交错的纹理。我们的祖先包牺氏观察自然与人类自身,从中领悟道理,概括为“八卦”来通天地万物之神妙,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情状。据现代科学研究,中国的“八卦”应被看作数理逻辑的祖先,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计算方法就是借鉴了“八卦”的进位方法。“文”的引申意义:其一,文字、文章及诗词曲赋。其二,礼乐制度及法令条文。其三,精神修养及文彩。其四,美、善、德行之文。(如成语“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指文采和修养德行)总之,“文”起初指纹理,后来引申出十几种含义,包括文字、文章、修养、德行等,与现在人们通常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较为接近。“化”字释要《大戴礼记·曾子疾病第五十七》:“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康有为《大同书》丁部:“凡物皆久而后化,麝食香久则香,蜜採花久则甜,此芝室鲍肆之异习而渐化耳。”)《管子·七法》: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不明于化,而欲变俗易教,犹朝揉轮而夕欲乘车。……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孟子·尽心》:“有如时雨之化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时雨之化,列为第一。《潜夫论·德化第三十三》:“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苏绰《论教化》:夫化者,贵能扇之以淳风,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朴素。……潜以消化,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谓化也。梁漱溟说:能入化境,这是人的生命顶活泼的时候。……化就是生命与宇宙的合一,不分家,没彼此,这真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中国圣人的生命,大概常是可与天地宇宙合一,不分彼此。所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者是。“变”通常与“形”相关,而“化”则与“质”相关。雪人消融时,雪“化”而形“变”。据宋代程颐的解释,“变”系指内部变化,外部形态或形状还全部或部分地保存着;而“化”则是根本的变化,连外表也改变了。“化”是指渐变所造成的根本改变。(“平衡”与“和谐”之辨)上篇校长的文化意识一、文化在学校环境的美化中1、大学校长何以被批判(从“书记种花”说起)2、小学校长的“厕所文明”观3、高级职校“吃饭前的尴尬”4、房产“四阶段”论与“孟母三迁”二、文化在学生文明的习惯中1、幼儿园谈理想与大学生讲文明当代青年如何看待传统:据相关问卷,在道德价值方面,对儒家道德的核心仁、义、礼、孝等,当代青年没有认为是“过时东西”,而对于忠、孝等传统道德,超过50%的人选择了“自小耳濡目染。”(报刊文摘2004.5.12)美国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包括两大内容:一块是基本生活技能,如服从指挥、和他人打招呼、能够合理地接受批评、需要帮助的时候知道如何求援、能够积极倾听。另外一块叫品格教育,包括:尊重、勇气、幽默、责任感、毅力、忠诚、诚实、合作、宽容、公民意识、原谅等。当年南开校门侧,悬一大镜,镜旁镌刻箴词曰:“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学生出入,知所儆戒。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博士(Dr.Elliot)来校参观,见南开学生仪态与其他学校学生不同,很好奇。张伯苓于是领他到镜旁,将箴词详加解释。2、租界禁例与世博精神1876年《沪游杂记》载《租界例禁》,包括:禁路上倾倒垃圾、禁道旁小便、禁施放花爆、禁沿途攀折树枝等。遗憾的是,经过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训育,目前中国社会做人的道德底线仍未能夯实。3、更好的学校,更好的生活案例:德国人这样处理牙签吃完饭,施密勒先生把剔完牙的牙签折断为三截放入手帕包起来,我禁不住问:“您这是干吗?”他说:“带回家放入粉碎机里粉碎。”我说:“交给服务生处理不就得了么?”施密勒说:“这家餐店暂时还没有专门粉碎牙签之类物品的机器。它可能把垃圾袋戳个小窟窿,脏东西就会溢漏出来,这样会弄脏环境;也可能被裹在残菜中,被动物吃了,卡住喉咙;还有一种可能,清洁人员的手被刺破皮肤流血,会感染细菌……(3种可能)(报刊文摘2007-4-22)青少年道德教育如何返璞归真?要重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即包括“社会价值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三位一体的道德价值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德育“场”体系,强化德育“场”的精神品位和精神品质;弘扬“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三、文化在教师行为的风格中乌申斯基: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追求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应借鉴学习别人教学方法,同时发挥自己的特长,不可套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画地为牢。要以自己的教学风格来吸引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气质不仅体现在衣着与外貌上,还表现在眼神上。他总是精神振奋,庄重亲切,一言一行都会使学生产生殷切的期待。教师充沛的体力和感情会给学生良好的印象,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情绪和教学效果,这种气质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从爱听老师讲课到爱学这门课的兴趣迁移,出现所谓的“爱屋及乌”的效应。教师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体现着教师这一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规范。它是教师所具有的与其他职业群体所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技能以及语言符号等。教师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通过教师文化的发展和转型,构建一种生态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使教师群体成为教师相互学习的场所,成为教师教育和教育变革的策源地。新师道精神的弘扬一是岗位责任,即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二是社会责任,保护学生,培养学生,以学生的成长为己任,这是教师的天职。三是国家责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一代合格公民和高素质人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也是教师的崇高追求。案例:某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爱学生吗?90%以上教师都回答:爱。而当转向他们的学生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只有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师讲起课来才会得心应手,如鱼得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四、文化在校长办学的理想中温家宝总理背诵的名人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对两样东西心存敬畏:头上星空和心中道德律(康德)。学校文化建设基于先进理念和共同的价值观,而正确的行动又源于先进理念,行成于思,思成于行,思与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校训雷同现象,表面看来是一个格言警句的选择问题,但实质却是一个文化问题。(例证:校长16小时忙什么?)学校文化的理念与制度能否行得通、行得久,关键在于校长首先要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如果校长对自己倡导的学校文化理念和制订的规章制度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学校文化建设决不可能成功。下篇校长的制度智慧何谓制度?(例证)老张和老李合买了一个蛋糕,两人都担心对方切得不均自己会吃亏,就另外找了三个人出主意。第一位是搞政治思想工作的,教育老张不能以权谋私;第二位是搞技术的,建议测量并寻找最科学的切面;第三位是搞制度管理的:“谁都可先切,先切者后取。”五、学校制度如何制定(程序、方法)案例:人们一直以为水果是饭后吃的,结果却大错。鱼肉一般要4小时后才会消化,而水果很容易腐烂。结果:不易消化的东西堵在胃里,水果下不去,先行腐败在胃上端,变成垃圾。所谓对错,常常就是顺序的问题。顺序对了,一切就顺理成章。关键:上下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六、学校制度由何构成(基本要素)制度:思想的物质附属物要使学校文化的活力持久而稳定,必须把学校文化理念具体化、物质化、规范化为制度体系。它使学校文化因制度的强健“骨骼”和发达“肌肉”系统的支撑而活血化瘀,循环畅通。“制度”是一种规则,其功能在于“确定”:定时、定人、定主题、定责任、定程序步骤、定方式、定评价标准等。现代学校制度: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好的关于学校的规则体系。其建设是指:学校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以及自身所处的实际状况,设置校本管理制度。现代学校制度下,各个领导职能机构应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党组织:学校重大事情的决策和保障监督机构;以校长为代表的校委会:决策的执行机构;教代会:民主决策和监督机构。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制衡的有机协调系统。学校制度往往以规定、条文、指标、标准、纪律等形式出现,要求人们必须怎样和不得怎样,是明确的强制性的“规矩”,具有一种刚性的约束力(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相比,这种“强制性约束”,正是制度文化在作用机制上的最大不同)。学校制度具体包括:学校章程、学校人事制度、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学校财务制度、学校学习制度、学校奖惩制度等。如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制度,具体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师徒带教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听课评课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等。七、学校制度如何执行(细节决定成败)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不执行的制度等于没有制度。学校文化的活力,在于使学校制度准确而完整地体现其核心理念,并得到切实有力和坚定持久的执行。案例:日本女孩当导游,她清点人数时手心朝上,类似国内“请”的姿势,一上一下地清点,这个尊敬人的细节很让人感动。我们被人用食指点着脑门数了很多年,没人觉得不妥。“三米线”与“八颗牙”——沃尔玛的管理之道对已有制度的执行本身也需要制度设计,设计“如何执行制度的制度”应当是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执行制度的策略:“决而不绝”、“活而不乱”、“宽而不松”、“细而不碎”。“金字塔”组织结构与“扁平式”组织结构(年级组、学科组、科研组)(例证:扎螃蟹)八、学校制度为何制定(主体、意义)目的是发挥制度特有的五大效应:第一,制度的文化效应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创建制度文化的过程,这种文化也是学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制度的转化效应通过细致而微的课堂教学制度、教师学习与研讨制度、班级活动制度等的设计与安排,能够把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日常的实践行为。第三,制度的变化效应制度变革带来的是人的变化,是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变化。第四,制度的创新效应在很多情况下,制度创新不仅是教育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催化剂与发动机,而且可能成为所有创新的入口或前提——教育创新往往需要从制度创新开始。第五,制度的育人效应一个合理的、积极的制度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育人、发展人的过程。消极制度更多地是要求人“不准做什么”,而积极制度则鼓励人“可以、可能做什么”,“需要主动做什么”。(制度的“内化”)教育系统的权力,大致有三个部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计划经济条件下,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集权。束缚师生个性张扬与发展的传统制度(传统的教师备
本文标题:校长的文化与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3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