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仿生材料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材料的发展及其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材料按其应用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其强度、韧性、力学及热力学等性质。功能材料则主要利用其光、电、磁、声、热等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能。材料科学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民经济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都把新材料的研究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经过45亿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使它们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得到生存和发展,其结构与功能已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技术思想、工程原理及重大发明的源泉。道法自然,向生物学习,向自然界学习,利用新颖的受生物启发而来的合成策略和源于自然的仿生原理来设计合成有机、无机、有机-无机杂化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是近年来迅速崛起和飞速发展的研究领域,而且已成为化学、材料、生命、力学、物理等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虽然仿生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许多世纪以前,但通常认为,1960年美国召开的第一届仿生学讨论会是仿生学诞生的标志。仿生学一词是1960年由美国斯梯尔(JackEllwoodSteele)根据拉丁文“bion”(生命方式的意思)和字尾“ic”(“具有……的性质”的意思)构成的。1963年我国将“Bionics”译为“仿生学”,它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性质、原理、行为以及相互作用,从而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构成的技术科学.简言之,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学。仿生学是生物学、数学和工程技术学等学科相互渗透而结合成的一门新兴科学。随着化学、材料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以及纳米技术的发展,仿生学向微纳结构和微纳系统方向发展已成为仿生学前沿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仿生合成(biomimeticsynthesis)一般是指利用自然原理来指导特殊材料的合成,即受自然界生物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启示,模仿或利用生物体结构、功能和生化过程并应用到材料设计,以便获得接近或超过生物材料优异特性的新材料,或利用天然生物合成的方法获得所需材料。目前仿生材料的制备方法可简单地归纳为以下两种:⑴通过制备与生物结构或形态相似的材料以替代天然材料,如光子晶体材料、仿生空心结构材料、仿生离子通道、仿生物体骨骼等;⑵直接模仿生物的独特功能以获取人们所需要的新材料,如仿蜘蛛丝超韧纤维、仿荷叶超疏水材料、仿贝壳高强材料、仿壁虎脚高黏附性材料等。1.光子晶体材料自然界中的某些矿物或生物经过进化形成了非常绚丽的结构色。例如,蛋白石色彩缤纷的外观并不是色素产生的,而是与蛋白石的微观结构有关。蛋白石是由亚微米SiO2堆积形成的矿物,是一种天然的光子晶体,几何结构上的周期性使某一波段的光在其间发生干涉、衍射或散射等,从而过滤出特定波长的光,呈现美丽的色彩。Parker等人首次在甲虫(Pachyrhynchusargus)身上发现与蛋白石一样的光子晶体结构类似物,使其具有在任何方向都可见的金属光泽。模仿蛋白石的微观结构,可以合成人工蛋白石结构的光子晶体,如利用单分散无机胶体粒子(SiO2)、聚合物乳胶(聚苯乙烯)及其他胶体粒子的稀溶液通过自发沉积可以得到人工蛋白石。以SiO2、聚苯乙烯等人工蛋白石为模板,通过煅烧、溶剂溶解等方法除去初始模板,可以得到排列规整的反蛋白石结构材料.顾忠泽等人将聚苯乙烯微球与SiO2纳米粒子超声分散,然后用玻璃片在其悬浮液中提拉成膜,空气中晾干后于450℃下煅烧除去聚合物,经氟硅烷修饰后可得到具有构造显色功能和超疏水特性的反蛋白石结构膜。最近,李垚研究组在离子液体中,以聚苯乙烯胶体粒子为模板,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了高度有序反蛋白石结构锗三维光子晶体,离子液体中的电沉积技术有望用来制备其他活泼金属(铝、硒、钽等)或导电聚合物光子晶体.在磁性光子晶体材料的制备方面,2006年,Linden等人首次制备了一维磁性光子晶体,实现了纳米尺度下的光操控。这种新型的光子晶体材料由金线对(长100µm、宽220nm、高20nm)构成。金线对之间以50nm厚的氟化镁隔开,形成周期性排列的一维人造原子晶格,然后置放在用来导光的石英基板上,形成一维的磁性光子晶体.。Yin研究小组在超顺磁性的纳米氧化铁(Fe3O4)颗粒表面包覆聚乙烯外壳,使纳米晶体在溶液中自聚集成胶质光子晶体。由于胶质团簇的纳米晶体很小,当磁场关闭后可以立刻失去磁性。因此,通过调整磁场强度以及磁体距离改变团簇间的晶格距离,可以实现胶质晶体的颜色在整个可见光谱区域内调控,整个过程迅速且可逆.矿物或生物结构色中光子晶体的分子结构、微纳米结构、周期性结构及其功能的深入研究将为开发新一代光学材料、存储材料及显示材料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2.仿生空心结构材料自然界中的许多生物采用了多通道的超细管状结构,例如:许多植物的茎都是中空的多通道微米管,这使其在保证足够强度的前提下可以有效节约原料及输运水分和养料;为减轻重量以及保温,鸟类的羽毛也具有多通道管状结构;许多极地动物的皮毛具有多通道或多空腔的微/纳米管状结构,使其具有卓越的隔热性能。夏幼南研究小组采用电纺技术,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钛酸异丙酯(Ti(OiPr)4)-矿物油-乙醇-乙酸体系制备了核-壳结构纳米纤维,经高温焙烧后即可得到单轴定向排列的空心TiO2纳米纤维。采用电纺技术可以制备SiO2、ZnO、ZrO2等空心纳米纤维材料。3.仿生离子通道生物膜对无机离子的跨膜运输有被动运输(顺离子浓度梯度)和主动运输(逆离子浓度梯度)两种方式。被动运输的通路称为离子通道,主动运输的离子载体称为离子泵。离子通道实际上是控制离子进出细胞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膜上,具有选择透过性。生物纳米通道在生命的分子细胞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生物能量转换,神经细胞膜电位的调控,细胞间的通信和信号传导等。纳米通道在几何尺寸上与生物分子相近,利用纳米通道作为生物传感器或传感器载体,在分子水平上对组成和调控生命体系结构和运行的离子、生物分子和小分子进行检测和分离,甚至在人工合成的纳米通道体系内模拟某些生物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已成为化学、生命科学、材料学及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北航刘克松等人与其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pH值调控的核酸纳米舱研究。由于核酸四链结构形成的分子膜比较致密,可以阻止此空间中的小分子扩散到外部的溶液中,所以称此空间为核酸分子纳米舱。当改变溶液的pH值使核酸的四链结构破坏时,致密的分子膜不再存在,核酸分子纳米舱中储存的小分子可以被释放到溶液中。由于核酸分子马达的可循环性,核酸纳米舱可以实现多次循环利用。此外,在适当交变电场的作用下,该核酸纳米容器的关闭时间可缩短到几十秒钟。这为深入利用核酸分子的结构可设计性,相互作用可设计性,以及协同运动的可设计性,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探索途径。该课题组还研究了DNA纳米软通道的非平衡开关的基本物理性质,由于DNA通道的柔性使开关直接受到通道内输运粒子产生的压力的调控,表现出类似于齿轮机制的动力学行为。利用朗之万方程和福克-普兰克方程等非平衡统计物理学原理构造了一套理论模型,提出并解决了DNA纳米软通道和输运粒子耦合动力学行为。最近,这个课题组在前期利用DNA纳米技术构筑表面DNA功能分子器件以及纳米孔道体系内电解质流体输运行为的理论与实验基础上,将DNA分子与纳米孔道体系相结合,开发出了仿生智能响应的人工离子通道体系,通过生物分子的构象变化实现了合成孔道体系的开关功能。首先在经单个高能重离子轰击的高分子材料的基底上,制备出尖端只有几个到几十个纳米的圆锥形单纳米孔道。然后将具有质子响应性的功能DNA分子马达接枝在纳米孔道内壁上,通过改变环境溶液的pH值,使DNA分子马达发生构象变化,完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这种新型的仿生离子通道体系弥补了蛋白质离子通道的不足,可以很容易地与其他微纳米器件结合,组成更为复杂和多功能化的复合型纳米器件。这不仅为新一代仿生智能纳米器件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为设计用于生物分子筛选和淡水过滤的选择性滤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4.仿生超强韧纤维材料蜘蛛经过4亿年的进化使其所吐出的丝实现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蜘蛛丝作为优异的功能性结构材料,其独特的纤维成型方法与优良的结构和性能早已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关注。蜘蛛丝在强度和弹性上都大大超过人类制成的钢和凯芙拉,即使是在拉伸10倍以上也不会断裂。此外,蜘蛛丝还具有良好的吸收振动性能和耐低温性能。无论是在干燥状态或是潮湿状态下均具有良好的性能。一般来说,蜘蛛丝的直径约为几个微米(人发约为100µm),并且具有典型的多级结构,它是由一些被称为原纤的纤维束组成,原纤是几个厚度为纳米级的微原纤的集合体,微原纤则是由蜘蛛丝蛋白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天然蜘蛛丝由于具有轻质、高强度、高韧性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因此在国防、军事、建筑、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蜘蛛丝进行研究,并已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关于蜘蛛丝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纤维材料领域的热门课题。随着蜘蛛丝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进一步揭示,利用不同的合成技术,国内外许多课题组已成功制备了多种仿蜘蛛丝超强韧纤维材料.以下是仿生超强韧纤维材料领域的几个典型事例。纳米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重量轻,具有良好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这为仿生合成具有类似蜘蛛丝性能的功能材料提供了可能并已经得到了验证。Baughman研究小组通过纺丝技术成功将单壁纳米碳管(直径约1nm)编织成超强纳米碳管复合纤维(含60%的纳米碳管),首先将经表面活性剂分散的单壁纳米碳管与聚乙烯醇均匀混合在一起形成凝胶状纤维,然后将其放入盛有聚乙烯醇溶液的容器中,利用纺丝技术可以得到长度达100m的单壁纳米碳管/聚乙烯醇复合纤维(直径约为50µm)。这种纳米碳管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其拉伸强度与蜘蛛丝相同,但其韧性高于目前所有的天然纤维和人工合成纤维材料,比天然蜘蛛丝高3倍,比凯芙拉纤维强17倍。蜘蛛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主要是因为它含有许多纳米尺寸的结晶体,这些微小的晶体呈定向排列,分散在蜘蛛丝蛋白质基质中起到了很好的增强作用。Mckinley研究小组通过模仿蜘蛛丝的特殊结构,将层状堆叠的纳米级黏土薄片(laponite)嵌入到聚氨酯弹性体(elasthane),制备了一种同时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的纳米复合材料。首先将黏土薄片溶解在水中,利用能溶解聚氨酯的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通过溶剂置换方法(solvent-exchangeapproach)与水交换,然后将聚氨酯弹性体加入到laponite-DMAc混合物中,通过控制DMAc溶剂的蒸发,即可得到厚度在80~120µm的黏土薄片-聚氨酯弹性体纳米复合体薄膜。坚硬的黏土薄片无序地分布在复合体薄膜中,使材料在各个方向均得到强化。研究发现,自然界某些生物体中(如昆虫角质层、下颌骨、螫针、钳螯、产卵器等)含有极为少量的金属元素(如Zn、Mn、Ca、Cu等),以增强这些部位的刚度、硬度等力学性能。例如,一些昆虫身上最坚硬的角质层部位(如切叶蚁、蝗虫和沙蚕的颚等)Zn的含量特别高。受此启发,最近,Knez研究小组采用改进的原子层沉积处理技术,不仅在蜘蛛牵引丝表面沉积上一层Zn、Ti或Al的氧化物涂层,而且一些金属离子会透过纤维并与蜘蛛牵引丝蛋白进行反应。少量金属元素的加入极大地提高了天然蜘蛛牵引丝的抗断裂或变形能力,增强了蜘蛛丝的韧性。该研究对制造超强韧纤维材料及高科技医疗材料,包括人工骨骼、人工肌腱、外科手术线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仿生特殊浸润性表面自然材料的多尺度微/纳米多级结构赋予其表面特殊浸润性能,如植物叶表面的自清洁性、滚动各向异性;昆虫翅膀的自清洁性、水黾腿的超疏水性等。通过对生物体表面的结构仿生可以实现结构与性能的统一。北航江雷课题组在揭示生物体表面特殊浸润性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仿生构筑具有特殊浸润性功能界面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
本文标题:仿生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38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