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6中考语文 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阅读(一)练习课件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专题一散文阅读散文阅读(一)1.(2015·聊城)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素颜如雪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籁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1)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3)如何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好文字”是素雅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生动形象地写出季老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达了对季老的赞美之情。(5)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表达作者对“素颜”的赞美,点明文章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以形象的比喻和诗意的语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雪”。示例一:一个女同学,扎着马尾辫,穿着干净的校服,坐在教室里安静地读书,即是“素颜如雪”。__示例二:一束绽放的芦苇,插在青花瓷的瓶内,于微风中摇曳,素净淡然,即是“素颜如雪”。【解析】(1)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能力。选文具体描述“素颜如雪”的内容为第②~⑨段,其中第②段的写作对象为“栀子花开”,其“素洁清香”;第③⑤段的写作对象为“张岱、季羡林文字”,其“优雅纯粹”;第⑥⑦段的写作对象为“林风眠、吴冠中画作”,其“纯洁静美”;第⑧段的写作对象为“钱钟书、杨绛的暮年爱情”,其“素净如雪”;第⑨段的写作对象为“唐诗宋词中的意境”,其“清澄素洁”。(2)此题考查首段的作用。首段一般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本段用凤凰古城中的一家银饰店铺点出文题,开篇点题。(3)此题考查词语理解能力。题干明确了“第④⑤段”,也是对答案的一种暗示,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到原句或答案的相关语句。比如第④段中的“风尘俱静,素雅纯粹”,第⑤段中的“清新自然,素面相见”,由此很容易归纳作答。(4)此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题干中“从修辞的角度”,明确了赏析的角度。首先应明确指出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其次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使用该修辞手法所达到的表达效果,一般答题格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有力地表现了或强调了)……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暮年的季羡林”,喻体为“一树清寒的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季先生的“至情至性,质朴无华”,表达一种赞美、敬仰之情。(5)解答此题时,要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分析题目的含义,进而体会其表达效果。文章首段点题,紧接着围绕此进行了大篇幅的具体阐述,最后结尾一段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由此断定,文章标题即文章的主旨,亦是全文的线索。再从题目修辞运用上分析,将“素颜”比作“雪”,生动形象而又不乏文雅诗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题干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素颜如雪”的例子。要能把握文章主旨,描写要有意境。“素颜”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素雅纯洁则是其共性。2.(2015·鄂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老汪栗子明前茶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晚开店→挑坏栗→炒香栗→收野栗→助学子(表述得当即可)(2)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汪挑坏栗子的过程,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和纯朴的品质。(3)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突出打栗人劳动的辛苦,为表现老汪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做铺垫。(4)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悄悄”一词写出老汪乐于助人不留名,表现老汪的善良和爱心。(5)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老汪是一个技艺娴熟、纯朴善良和富于爱心的人。(6)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示例:汪爷爷,您真是一个好心人,谢谢您!我一定会认真读书,学好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解析】(1)此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概括能力。根据提示,概括情节要用三个字,概括选文第②③段内容可以用“挑(选、拣)坏栗”三个字,第⑤段内容可概括出“炒香栗”,第⑧段内容可以概括出“助学子”三个字。(2)此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及分析能力。从“抖”“挑”“搁”等动词可以看出是动作描写。分析作用要结合语境答出表现了老汪的特点与品质。(3)此题考查细节描写及作用的分析能力。要结合细节描写中交代的打扮、工具,以及“荆棘”等,联系下文老汪说的话“为啥不帮帮他们”,体会细节描写表现了打栗人怎样的特点,以及与下文写老汪乐于助人有何关系。(4)此题考查词语赏析能力。先从文中找到这句话,然后结合上下文文意体会该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5)此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从选文看主要是表现老汪挑炒栗子技术熟练;他不愿意欺骗别人,是纯朴善良;同时他资助学子,表现他富有爱心、善良的品质。(6)此题具有开放性。注意运用第一人称来写,把自己当成“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体会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时,应该表达感激之情,表达自己要用实际行动报答老汪的心愿。
本文标题:2016中考语文 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阅读(一)练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39877 .html